為孩子締造一輩子的温暖回憶

孔敬然

--

家庭是一個人最後的歸宿。哪怕你十惡不赦,最後能回去的地方,還是家。這是當了近十年家庭服務的社工孔敬然(Kay)的感想。

Kay的工作,旁觀者如我,聽來都覺得沉重,實在不知道他是如何撐過來的。Kay是香港青年服務處家庭服務的社工,處理區內家庭大大小小的問題:房屋問題、經濟問題、夫妻關係問題、婆媳問題、親子問題、虐兒、疏忽照顧、家庭暴力……家家有本難唸的經,真的不只是一句話,而是一個個有血有汗的都市實況。這些個案,用他的說話,大多是救亡性、補鑊式的工作,有時真的很沉重、很累人。

特別對於有孩子的家庭,他格外關注。他注意到孩子很多時候是家庭問題的磨心或代罪羔羊。也許家庭問題的核心是夫妻關係不和、經濟問題等等,但當這些硬問題不易處理的時候,很多父母會選擇把情緒或注意力轉移到孩子身上,對孩子過分管束或責駡,甚至成了出氣沙包。待孩子長大了,他們又重複變成像父母一樣的父母,惡性循環。於是Kay總是想,是不是可以為問題家庭做些「固本培元」的療法,讓家庭問題不只是亡羊補牢,而是防患未然?

於是他參加了創新力量,希望找到新出路。這樣的決定其實很奢侈。因為每個家庭服務的社工都背上了三四十個個案,而這些個案是長期跟進,沒法轉移讓別的同事跟進的。但Kay下定了決心,幸而機構上下也很支持,於是他幾乎是半工讀形式的一邊參與計劃,一邊常常和同事緊密聯繫着自己的工作個案。

在計劃過程中,Kay最難忘的是他在歐洲期間去了海牙,參加一個關於兒童虐待和疏忽的講座。當中談及情感忽視。原來情感忽視的傷害和殺傷力,可以等同於肉體上的虐待,甚至更甚。於是回港後Kay着力想做一個計劃,讓親子的關係更密切。 這種計劃不局限於生活環境、經濟能力、技能,單純需要的,只是一顆陪伴孩子的心。

他創造了一個遊戲網站,由家長親自拍片和其他家長分享親子遊戲,當中物資不必多,玩法不必複雜,不必有教育意義,只要過程中父母和孩子都覺得快樂,就已經足夠了。他認為,即使將來孩子不記得玩過什麼,但是與父母那種親密的感覺,是一輩子都會記得的情感,正如他自己,他也很記得小時候媽媽每星期帶他去九龍公園玩的快樂時光。而這種模式亦跨越了從前由社工設計活動內容,家長純粹參與的方式,令家長可以更投入地感受親子時光。

藉着親子關係的改善,Kay希望自己不再是走在最前線的拆彈專家,而是退後到最初的起點, 讓炸彈無法製造的防衛部隊。「傷害自己最親的人,施害者有時比受害者更痛苦。很多家庭問題,是因為當事人用錯了方法去處理,但只要你抽絲剝繭,自會發現,再差的行為背後,原因還是源於愛。」Kay意味深長地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