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我親愛的自卑感

Yvonne Wang
Xin's Life 心新小日子
9 min readMay 17, 2020

阿德勒 — 自卑與超越讀後感 What life should mean to you

自卑與超越(簡體版) Alfred Adler著 曹晚紅翻譯

前緣

初次再看這本書的時候,還記得拿著筆在第一章節時,就寫了滿滿的筆記,覺得原來心理學這麼具體有邏輯,還挺有趣的 ! 然而第一章還沒看完…我就棄書了…直到四月初開始看【槍砲、細菌與鋼鐵】時需要另外一本可以調和的書,才又重拾起來,接下來又是一個筆記滿滿,心智圖都要不心智圖了。

可能這是一本接近100年前的書(看到一半才意識到這件事! ),我想阿德勒可能想要講的東西很多,當時又沒有足夠時間架構完整的個體心理學系列書。在現在看起來書中講得的主題相當多,段落間像是要一氣呵成的講述完所有他的想法。即便如此,書中的案例與要表述的核心,仍然是深深打中我心。

過去印象認為心理學是虛幻的理論,但殊不知就與量子力學一樣,看不見但就是能從邏輯中推敲出來,就是不折不扣的邏輯科學。真的當自己承認自己有所不知時,才可能去涉略更多知識 !

重點摘要

「一個人在五歲以前,其生活經驗已經決定他成年之後解釋自身遭遇和回應問題的方式,對於「對世界和自己應該期待些什麼 」 有基本的答案。

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為沒有一個人對其現實的地位感到滿意;
對優越感的追求是所有人的通性。但並非每個人都能超越自卑,關鍵在於正確的對待職業、社會和愛情,在於正確的理解生活。」 — Alfred Adler

Image by Bessi from Pixabay
  1. 人活在這個世界,就要面對人生三大事實,並且建立與人合作的關係妥善處理他,才是對這社會表現合作的一面。
  2. 自卑感不是壞事,是追求進步的原動力,人類文化的根基。
  3. 夢與清醒時都是同一個人,並非是潛意識與意識的對立,只是一件東西的 不同狀態。
  4. 夢留下的感覺與早期的第一個記憶都是隱諱的反應自身對現實的看法。
  5. 合作能力的影響來自於,在兒童時期家庭(父母間關係、手足間關係、父母對待方式、出生順序等)帶給的影響、及在初入社會的第一個場所-學校時期,從老師引導、同伴合作與競爭間影響。
  6. 老師的角色的重要性,他可能是決定一個來自問題家庭的小孩,在之後是否會真正成為罪犯最關鍵的腳色。
  7. 學校並非適合教導性合適的場所,只有在孩子感到興趣並提問的時候,再給予有限的解答,而非將所有我們認為需要知道的知識都一併傳遞給他。
  8. 罪犯與一般人一樣,都在追求優越感,只是他們對這個世界理解的方式與解決問題的辦法錯了,本來就在生活中有出現病徵嚴重缺乏合作能力;他們多半是被寵壞的孩子及被忽略的孩子。
  9. 婚姻不是天堂或戀愛終結,是面對真正的生活。
  10. 婚姻是平等的夥伴關係,是兩個人的合作關係,只要有強勢的一方出現,這個家庭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合作出現;在愛情中必須接受合作的約束,只追求自己的自由,是不會有真誠的愛情。
Image by Sasin Tipchai from Pixabay

我的想法與感觸

1. 佛洛依德認為白天與夜晚的心靈活動有個間隙,而意識與潛意識是互相對立的關係。但從阿德勒(或稱個體心理學的角度)的觀點來看,他們不是互相對立的事物,做夢者和清醒者都是同一個人,他們不是互相對立,只是一件東西的變異。

在這個論述上,我比較贊成阿德勒的思考方式,就像人在不同面向會展現不同的自我,但總歸來說,還是同一個人,你的所有行為就是在反映你是個怎麼樣的人,無法違和。

2. 「一般的治療都是針對病徵而行,不管在醫療或教育上,個體心理學對這種態度是完全反對的」 。這個觀點不禁讓我想到中醫的治療方式,是追其根而非治其表,究竟發病之根或身體排毒的因,給予適當的治療,而非直接壓抑住病徵。

這跟個體心理學在倡導的有同工異曲之妙,了解一個人行為背後的目標,改善其面對的困難的方式、選擇其他具體的目標,錯誤行為自然就消失;如同病治好了,病徵也就不再出現一樣。如果只是將表面上看到的病徵消除,同樣的問題只是會一再發生,根源仍是無法杜絕。

3. 關於對罪犯的認知,也很打中前陣子鬧得沸沸揚揚的時事 — 嘉義台鐵殺警案一審結果。這個情節,就與去年的夯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如出一轍,果然社會是比電視劇還更真實。

我們與惡的距離 宣傳圖

那要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呢?

「獲取罪犯的信任,與之合作,讓他說出他的渴望獲得英雄姿態的行為後面,有什麼樣潛在的障礙;從而在成長過程裡,將可能造成人格變化的錯誤的行為,導正過來。這個環節中,最重要的角色就是父母與老師」 — Alfred Adler

他特別強調在兒童時期的遭遇與經驗,會決定未來成年之後應對所有問題的方式 及 與社會合作的能力。想想現在新聞那麼多社會事件,若不能從源頭就改善,那麼有再多警察都沒有辦法降低犯罪率及阻止各種遺憾。任何的判決也只是這個社會在治其犯罪病徵的表面療法。

4.「罪犯盡力的活在迷夢之中,讓自己不要面對現實,否則它就只能放棄它的犯罪生涯 」。看到這句話,立刻想到 Bad Blood 的故事,由伊莉莎白·霍姆斯 Elizabeth Holmes 創辦的數十億美元的生物技術獨角獸公司 Theranos 公司的興衰。

她沉浸在她編織的美夢之中,不願醒來面對,一手本來是創造人類福音的生物檢測事業,最後被戳破謊言,落入囹圄之罪。然而在 Bad Blood 的紀錄片中她到最後與事業合夥人(也是她男友),仍然堅信這是一個可行的方案,不願背負詐欺犯的罪名,至今仍認為這個理想終將實現。

雖然他並非從一開始就是蓄意的罪犯,但他在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就已經被名聲與金錢給誘惑,在不可行的地方執意向前,不願面對現實,最終招致毀滅。但或許這個的因是源自於從小就渴望藉由獲得名聲得到優越感,這也就是取了錯誤的生活意義。

Bad Blood 約翰·卡雷魯著 描述生物技術獨角獸公司 Theranos 公司的興衰

5.家庭中不應有任何突出地位一方的出現,要建立平等的關係才能會有真正的合作,這包含夫妻間、父母與孩子之間、手足之間」。樸實、簡單有智慧,但明明就是心理學的書,一不留神還以為在讀兩性關係或親子關係的書XD

正如我與永遠的大男孩一樣,有時候是他依賴我、有時候是我依賴他,但我們的關係,不是誰就得負責財源或某件家事,我們會分工合作、一起完成,而且是主動的心甘情願(通常拉~),不是被迫的心不甘情不願,這種自主選擇的意念很重要 ! ;又或者,我們會花心思在對方身上,給予彼此同等的關注及足夠的安全感,取代測試對方有沒有比較愛我。

兩個人一起真切的面對生活,不是任何逃避的出口。我想,這才是真正的愛情吧 !

Image by Pexels from Pixabay

我與我親愛的自卑感

這本書的英文原名是What life should mean to you,中文卻翻譯成自卑與超越,所以我本來以為在書中,自卑感的討論應該佔了不少的篇幅,不過實際看了之後,自卑感其實是所有的核心,進步與墮落都取決於你用什麼方式對待它。最讓我震撼的是,原來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而且它還是進步(或者稱追求優越感)的原動力

這句話讓我有一種被釋放的感覺,原來有自卑感事再正常不過的事啊 ! 看到這邊覺得衝擊但也不禁鬆一口氣,原來大家都一樣呢 ! 我對我自卑的地方確實是感到自卑的,套一句阿德勒的話說,我是抓著自己的自卑感的情緒不放,讓自己產生了自卑情結。

再也不用因為自己的自卑處而感到自卑,畢竟這就是自己進步的原動力啊 ! 只有利用自卑感而逃避問題的人,才是抱著自卑情結不放的人。

「自卑感」是指自己「主觀認為」自己低劣,換句話說,就算有具體的「自卑性」,只要自己感到低劣,就會産生「自卑感」;只要不覺得低劣,就不會産生「自卑感」,可見「自卑感」說穿了就是一種主觀的認定。因此,明明别人都認為你很瘦,你却覺得「自己很胖」。這就是一種「自卑感」

「自卑情緒」是以「自卑感」為藉口,藉以逃避人生的各種課題,而以自卑感作為發條,反而更激勵自我的人,是懷有「自卑感」卻沒有「自卑情結」的人。 — Alfred Adler

這也在接下來的另一本書中【專注,是一種資產】看到另一面自己的鏡子。(果然整個宇宙都在不停給你答案 ! ) 書裡其中一篇 — 「為什麼,我們這麼想被按讚」是柚子甜在利用察覺力的得出的經驗分享,

「反覆關心按讚數、關心觸及率的根源是 : 我根本不相信自己會被喜歡」

自從開始寫了Medium之後,後台統計觀看次數的統計圖,在發文的幾天內,每天都會被我不停的刷新,或者看有幾個人為我拍手。因為自己的自卑感作祟,會不敢想信自己會有人真的喜歡我寫的文字,想著會不會大家只是想要鼓勵我不忍心傷害平庸的我,所以數字像是浮木一樣,被我當然足以被喜歡的證明。

而我也在這一篇找到解答,原來我該給我的自卑感一個大大的擁抱,他不僅是我進步的動力,也是我讓我更喜歡自己的關鍵 !

Photo by Joshua Abner from Pexels

這種感覺真的很奇妙,當你心裡最陰暗的那個角落不再是如玻璃般脆弱,而是可以跟棉花一樣柔軟有彈性時,真的感覺心是很自由的,就是輕鬆自在 !

也把柚子甜這句話,分享給大家。

「我對自己的自卑心說,我看見你了,親愛的。不管讀者反應怎麼樣,不管觸及率怎麼樣,不管你有沒有辦法影響誰,你都做了一件很美的事 : 願意把你的想法寫出來,送給這個世界。這樣,就已經夠好了 。」 — 柚子甜

最後,也把我肥得不像畫的心智圖,給大家參考。字太多真的不是一個太好的練習…下次要更好 !

自卑與超越 Alfred Adler 心智圖 by Yvonne Wang

參考資料:

  1. 【自卑與超越 】 — Alfred Adler
  2. 【專注,是一種資產】 — 柚子甜

--

--

Yvonne Wang
Xin's Life 心新小日子

簡單的生命並不代表你是個頭腦簡單的傻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