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的萬能與不能,公共財的賽局思維
【高手賽局】讀後感系列2
在有了全局概念後,接下會挑幾個我特別有感的部分分享想法
在【高手賽局】第7章 — 有一種解放叫禁止,白話來說就是主動加上規則。
舉幾個靠近生活的例子,醫學的抗生素濫用、心理藥物的上癮現象,體育賽事的禁藥使用與橄欖球隊的V型推進陣列(這招殺敵一千自傷八百)。還有一個書上讓我印象深刻的商業操作,現在的香煙廣告禁止在電視商播放,背後是菸草商自己的推動的法案。
在煙草恣意發展1960年代,菸草基本上已經達到市場飽和,僧多粥少,已經到了零和賽局的困境。你多就是我少了,大家拼命投入做廣告,但難以反映效益。
而且後來發現吸菸有害健康,政府強迫在廣告中需要加入「吸菸有害健康」的警語,無疑是雪上加霜,越廣告效果越差,陷入另一種的囚徒困境。
結果到了1970年,美國政府通過新法案,禁止菸草商在電視上做廣告。反而讓菸草商有了一線生機,省下本來的巨額廣告支出,獲利一下子就提升了。這背後的操作,其實是菸草商暗中在國會運作的結果,由第三方做監管解決了囚徒困境。
這還真的驚呆我的眉毛跌破我的眼鏡,不過反覆讀了幾次想了幾次,發現其實也不難理解。套一句現在的話講,這叫內捲的太嚴重了!這可真是絕妙的一招! 但可惜~ 監管並不是萬能,我們把場景切換到公共財上。
公共事務的弊端
一般在公共事務上的監管,有三種方式 — 政府監管、擁有者監管與大家互相監管。但沒有一種是最好的方式。
這個沒有最好的答案,因為不管選哪一種無法做到盡善。書中舉了漁民濫捕的例子,就算到了現在,其實也沒有更好的解決方式。而又不得不提到今年搶占好幾天頭版的公安意外,
基泰大直倒塌案
明明在年初就陸續發生建築傾斜、牆壁裂縫,顯而易見的門壁間隙、自動闔上,還有球在家中可以自己從一頭滾到另一頭的情況。肉眼可見的鄰損,但當時市政府回文還是採信基泰回報的「自主管理沒問題」,沒有實地檢查或是委託第三方確認,最後直接變成工安意外,在眾人面前上演一齣地基崩塌的Live show,下陷一層樓。不幸中的萬幸,住戶當時皆已疏散撤離,沒有傷亡,市府只能亡羊補牢安排住宿、代位申請基泰假扣押等安撫民心,自己也陷入各種爭議。
這整起事件,雖然直接承擔責任的是基泰建設,或者說是基泰建設委託的營造廠,但身為監管的政府也被大家瘋狂檢討,究竟政府在這其中究竟扮演的角色,是不是有門神存在、法規問題、承辦人員是否怠惰? 或者直接推給前任執政團隊更簡單?
攤開6都對鄰損問題的處理方式,能看出在在裏頭的「參與者」組成大有不同,簡單來說台北市政府完全不加入。於是書中提到的災難結果完美演出,這就是完全仰賴企業自主報告的弊端。這邊也不是說其他5都的做法就比較高明,新北與台中市府其實也沒有積極作為。當然每一縣市的條件不同,建案多寡、人力多寡,自然可能會有不同的作業方式,但顯然用球員兼裁判的方式處理沒人買單,還可能直接被冠上官商勾結,而少數的受損戶依舊是最大受害者。
可能的解決方式
【高手賽局】提到解決公共財問題的一個新模式 — 企業監管要與企業合作,怎麼合作呢? 創造重複賽局。
如果只是單方面的期待所有企業都能自我有效監管,那是過於不切實際的樂觀主義者的想法,也要有可以制衡約束的客觀條件,造成鄰損在沒有會勘前、或是有效解決前,直接勒令停工。這樣一刀掐死建商想要趕快蓋完交屋,趕緊換成收入的喉嚨。市府也不用淌入監督不周的混水裡,真正的專業可以邀請的四方,例如各個工會的土木技師來評估。全部甩鍋,只會是迴力鏢甩回自己身上。
政府也必須擁有賽局思維,你必須參加,否則在這場賽局裏面永遠不是贏家
其實政府也有自己的囚徒困境,在人力有限、專業有限、物力有限、經費有限,乃至時間有限情況下,要逐一監督各種大大小小的鄰損、傾倒廢水廢棄物、甚至漁民濫捕、農地焚燒,各種公安、公共財的危害與維護。就算只是抽檢,也是高成本低效率的結果。況且在這些之外也還有更多要事要處理。期待「萬能」的政府,最終只有各種「不可能」。於是政府與企業的囚徒困境就產生了,該合作還是不合作?
樹立監管的聲望,才不會讓信任變成放任,賦能變成失能。
政府授權企業自主監管,是否違規自己報告,政府承諾企業一律不加重處罰或加強檢測;而企業承諾政府自願加入自我監管計畫。這在美國環保部門實踐證明是可行的。至於企業不合作的結果,就得靠各種強力的規範與執行魄力,就像你絕對不會輕易想在新加坡違法。
我們假設政府已經成為賽局參與者,但考慮實際層面,因為資源有限,難以面面俱到。而企業做為資本主義的玩家,追求的是獲利越多越好、開支越少越好,願意像孫悟空主動戴上緊箍咒,多少還是違反人性。
但企業最終的獲利是來自於消費者的口袋,只要消費者對這個企業投下不信任票 — 不消費,自然也擁有了相對的約束了,就像現在買房的人肯定不會優先考慮基泰的建案。當然這也是一種理想情境,但在一場賽局角力中,有多方參與的制衡或者重複賽局,越容易達到納許均衡(穩定的情境)。
所幸,在大部分的企業中,還是有著已經自覺的孫悟空,願意自主約束,在接受社會的審判前就能先審視自己,明白著那句話 —
「自律是最大的自由」,在戰勝他人之前要先戰勝自己,別忘記其他企業在更大的賽局中也是參與者,消費者不選你就選擇其他人了
要知道一開始在公共事務的賽局參與者是企業們與消費者,政府只後來加入的監督者。
只有可信的威脅與承諾才有意義
動態賽局有2個基本概念 — 威脅與承諾,雖然不是什麼新穎的手段,但諾貝爾得主謝林把這個方法解釋的更清楚。
- 威脅與承諾是雙方都還沒行動之前,所採取的聲明
- 我要求你別作某件事,如果你做了,我就會對你進行懲罰;我要求你去作某件事,如果你做了,我就會對你進行獎勵
- 2者本質一樣,會根據你的行動採取對應的措施
這其中的關鍵在於,我的話語是否有「可信性」。賽局分析的可信性分析並不是去看相不相信這個人,是分析利弊,看「事前最優」和「事後最優」是否一致。賽局研究的是利益格局,只有可信的威脅與承諾才有意義。動之以情的說服術只有在對自身利益不大情況才有用處。
「價值是自己的信譽,不是對誰有利」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聲望最大的好處,他允許你不用花費任何成本就能提出可信的威脅和承諾,聲望受損,就是你失信的最大懲罰。累積聲望的過程難免處處受限,但也呼應的了康德的「Freiheit als Autonomie (Freedom as Autonomy)(自由即自律)。」 Autonomy 是自治的意思,要為自己立法。 — 萬維剛
結論到最後,在公共財的賽局中,居然回歸到人類道德觀的體現。作者提到,監管不是統治與被統治者的關係,是避免玩家們惡性競爭的手段。賽局本身追求的應該是彼此都有益的合作,在這過程中找到平衡點,如果對一方有巨大傾斜性的獲利(或傷害),那麼這場賽局的結果將不會有任何一方可以獲得真正的勝利。
參考資料:
1. 民視新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ufU_LKV4w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