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2 政府資料如何再加值?

Huang, SunQuan
Institute of Network Society
8 min readFeb 22, 2017

唐鳳·2017年2月22日

科技部陳德新次長、工研院巨資中心余孝先主任、工研院產經中心紀昭吟組長,在座的學者專家、產業先進、媒體朋友,以及所有的與會貴賓,早安,大家好。首先,要很感謝科技部給我這個機會,能夠在這裡和大家分享我對於「政府資料加值」的一些想法。

從行政院的角度來說,資料本身就有「公共價值」:經由蒐集分析,可以解決許多過去無法處理的大規模公共問題,包括醫療照護、公共衛生,以及防救災等領域。在座有許多專家,會在這場研討會裡面進行精彩的講解,我就不班門弄斧了。

而說到「經濟價值」,大家比較容易想到的是加值的運用,例如透過交通部的PTX平臺研發出各種智慧交通應用,或者是運用財政資料作出各種金融創新實驗應用,又或者是利用氣象資料,隨著天氣變化,預測顧客需求、調整行銷計畫等等。這些應用,都是經濟上的價值。

不過,除了私部門的加值運用之外,台灣最可貴的,就是蓬勃發展的公民社會。一旦政府開放了決策過程中產生的紀錄與資料,公民社會的朋友就可以為資料添加價值,也就是資料的「社會價值」。

所謂的社會價值,就是讓關心議題的各界社群朋友參與協作,建立起「基於事實,分享感受」、「基於感受,參與對話」的文化。這對於化解社會衝突、促進公共討論,都有非常大的幫助。

具體來說,最近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Green Citizens’ Action Alliance 發起的「透明足跡」專案,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thaubing.GCAA.org.tw

我們可以看到,其實這些空氣污染資料,都不是「透明足跡」這一個專案開始時才出現的,已經監測非常久了。

但是,就我自己過去在公民社會參加類似專案的經驗來說,即使資料已經開放在那邊,往往還是需要進行很多清洗的工作。

也就是說,需要我們學資訊科學的、學資料科學的,以及新聞學、議題社群的朋友加在一起,才看得懂這些資料的意義。

除了民眾很難看懂之外,另外一個問題,是蒐集資料的過程,就像在找七龍珠。這是什麼意思?就是要拼湊各個不同的資料集。我們現在雖然有單一的「data.gov.tw」平台,但仍然有很多資訊是只用網頁的方式,而沒有用結構化資料的方式提供的,這些常常在機關或地方政府的網站上要一個個搜尋。而即使到了資料平台上,如何確保資料品質、建立這些欄位的關聯?還是需要懂資料清洗及資料新聞學的朋友們,才能把它們拼在一起。

即使克服了這兩個困難,還有另外一個困難:很多開放的數據是定期更新的,但是並沒有串聯備份系統,所以過去的排放狀況在這個例子中,就是由「透明足跡」專案自己備份。

我認為,這個專案產生的社會價值是:從政府開放資料、即時監控資料開始,判斷哪一些是民眾所關心的生活區域的監測範圍,如果在監測範圍內,即可拿這些資料來檢驗,這是否真的是非移動式汙染源造成的。

當然,也有可能民眾所關心的地方,並不在目前的監測範圍中。這對我們接下來要進一步推行的「空品物聯網計畫」,是非常好的回饋:哪些是真的有可能有些汙染源的地方,民眾可以提醒我們應該要加強監測。

只有在各界協作的加值之下,我們才可以共同探討哪些是移動式、哪些是非移動式,哪些是境外造成的污染。這樣才不會變成,好像各自有各自的想像,卻沒有在相同事實上對話的情況。

以上只是環境資料的例子,但我們已經可以看到「開放政府」的四個元素:

  1. 🔎 「透明」:公部門不怕丟臉,把手上有什麼、沒有什麼,都坦誠跟公民社會及私部門說。
  2. 🙋🏻‍「參與」:接下來是提供一個有系統參與的方式,讓大家看到更多的想法,或者有什麼建議都能夠納入進來。
  3. 📒「課責」:在對話基礎上,來檢討哪一些是政府應該做,而沒有做的,或者是已經做了,但還沒有做得很好,都可以經由這樣的對話逐一浮現。
  4. 🌈「多元涵容」:不論是習慣看數字、看文字、互動圖表、或是視覺動畫的朋友們,按照各自不同的認知模式,都能用可親近的方式,去看到這些資料的紀錄公開、保存及推廣的過程。

事實上,過去公共政策的形成過程,往往缺乏政策履歷的機制。「政策履歷」就像我們到一家餐廳用餐,除了選擇菜色之外,還可以告訴你如何料理、食材有哪一些、向誰進貨及在何處生產等等。

在過去,有疑慮的人想知道這一個政策為何被制訂、最初的理由是什麼時,常常無法像有參與的公部門、私部門或者機關的學者專家朋友們都知道彼此的意思。這樣一來,在街上的朋友們,就會覺得沒有參考到大家的意見。

因此,我們現在要做的是將政府現有的運作,納入政策履歷的概念,這樣對於發問的人來說,才可以得到滿意或充足的解答。在政策的形成過程中,透過多元的管道,也可以聆聽及吸收各個不同大企業、中小企業或各種不同公民團體的聲音,來改善或調整政策內容及方向。

更重要的是:大家建立在相同的資料及事實基礎上,才能真正聽到彼此的聲音。

以我個人的經驗來說,在文化部、教育部、內政部役政署及多位立法委員協助指導之下,最近才完成一系列的協調,從這個月開始電競選手就可以申請服替代役,就如圍棋或其他的運動選手一樣,也已經有高中職在今年設立電子競技專班,未來一定規模的電子競技比賽,經過「技專校院招生委員會聯合會」的認可後,也可以成為選手申請入學時的加分項目。

eSport.PDIS.tw

這些政策單獨看起來,也許好像是解決單點的問題,但後面有著完整的精神,就是希望讓電競選手跟其他智力運動選手一樣,能夠去污名化。

我們在為期三個月的協調過程中,從十月的立院公聽會開始,一直在維護政策履歷,大家可以在 eSport.PDIS.tw 上找到,或者掃描這個QR碼,即可以看到政策的形成過程。

在政院主持的協調會議,所有會議的逐字稿,我們都全文公開上網。

因為有公開透明的紀錄,過程中我們也收到來自包括PTT LOL版、八卦版、巴哈姆特、雅虎與mobile01網站等許多網友的意見與建議,這些都成為就事論事的協調過程中,相當重要的討論依據。

當然,大家現在可能會有一個問題:這是不是只有數位政委辦公室在做?以及假設未來推廣到了每個部會,到底要如何找到這些履歷,會不會像之前「開放資料」一樣,像是在找七龍珠?

我很高興的是,就像開放資料有單一平台,公共政策網路參與也有一個平台「join.gov.tw」。有些朋友可能有聽說過:在這個平台上公民社會及私部門朋友連署五千人,機關就會討論這個公共政策。此外,機關在做任何法規調適之前,必須在這個平台上做六十天的意見徵詢。

大家可能不知道的是,國發會正在測試環境準備上線的新版「來監督」,會把政策執行之後發生何事的那一些計畫履歷,都統一放在該平台上。當它在 Join 平台正式上線的時候,各位可以看到上千個不同的應辦事項,即各部會列入管考的專案,可以點擊行政院任何一個所屬部會,好比像國發會就可以看到最近上線哪一些專案,而這些專案計畫方案有些五年期、有些二年期,或是才剛開始。

不論是政策哪一個階段,都會顯示出哪一個更大的政策架構某一個部分。舉例來說:我們如果點擊「資料開放與民間協作推動計畫」,就會先顯示公部門、開發者、使用者在裡面扮演角色的計畫,如果看執行具體執行項目,再點下去看,就可以看執行進度、預算執行率、管考週期、執行成果、重要工作摘要等等會定期更新。

雖然前台是用平易的介面顯示出來,但其實它的後台也是運用開放資料,也就是由國發會管考直接上載到開放資料平台,然後在「data.gov.tw」建立一個索引,再由「join.gov.tw」以資料管線的機制,直接機器對機器串接。而串接的結果是,不只可以看到視覺化的資料,如果想要更進一步資料執行管考細節,也可以進一步進入細節。

當然,即使行政院上千個計畫公布出來,不表示自動做到課責,課責還是要靠公民社會及私部門的朋友參與。接下來,針對這上面的任何一個計畫,不管是電競,或者是「建立政府資料開放品質提升機制」、「建立以政府資料輔助施政量能」的訓練,以及「內化政府資料開放於業務流程」,在採購時把開放資料格式納入材料的一部分,所有這些計畫執行的過程中,如果覺得哪裡應該做、而沒有做,或者已經做了、卻不夠好,都可以到此平台上讓我們知道,也可以讓我們在這一個平台上即時對話,並且對執行進度進行隨時調整。

只有這樣子,公部門開放的資料,才能變成不只是單點單點地應用,而可以成為整個公民社會,及整個公部門、私部門間互相信任的基礎。

我覺得,「互相信任」這一件事,就是開放資料、開放政府所要達成的最終目標與價值。

今天的分享到此,祝會議圓滿、順利,並再次感謝大家的聆聽。

Originally published at www.facebook.com.

--

--

Huang, SunQuan
Institute of Network Society

學者、策展人、藝術家、行動者。前破報總編輯。現在中國美術學院教授,網絡社會研究所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