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略談北魏

Keith Tam
(in)visible (de)signs
3 min readMay 3, 2014

有兩本多年前出版,已經被遺忘的平面設計及印刷製作書籍,可說是蒼海遺珠。中一的時候,我買了畢子融、黃炎鈐、鄭偉宗編著的《草圖與正稿》,1985年教育出版社出版,是我的平面設計啟蒙書藉。直至現在,我對印刷製作的興趣未有減退。書中闡述的,是平面設計由初稿到印前涉及到的所有工序,說的當然不是電腦排版了。書中有示範手寫廣告文字,用的是叫「雞腳字」的粗筆標題字體,和內文小字用的北魏體,以小號的圭筆蘸廣告彩書寫。早前到珠海拜會為蒙納設計製作中文字體的香港美術字老前輩郭炳權先生,有幸見到他七十年代手繪廣告字的真跡。他稱內文用的北魏體為「釘頭字」。當年最出名的寫字師傅,標題字筆潤每字十元,內文每字一元,收入可觀。要寫字,動輒要等一星期。五十至七十年代,照相植字仍未普及,活字字體選擇亦少,手寫字樣較為活潑多變,適合用於廣告。郭先生說,當時日航指定要用手寫字,一來喜歡其風格,二來因為照相植字的陰版來自日本,很多城市名稱的漢語用字都欠缺,所以手寫較為方便。

郭炳權手寫「釘頭字」原稿
上圖:郭炳權先生的廣告內文「釘頭字」原稿。先寫大一點,再用製版攝影機縮小和加粗,以求筆畫平滑銳利。
《草圖與正稿》p.120
《設計與印刷的橋樑》謝德隆著

另一本書是謝德隆著的《設計與印刷的橋樑》,1993年思可出版社出版。顧名思義,也是一本關於平面設計印刷製作的書藉。全書共454頁,清晰仔細地闡明每一種印刷方法和設計製作技巧,鉅細無遺,且文筆優雅流暢。當中最可貴的,是關於中西字體設計、書法、中文書藉編排及釘裝、與及中西文排字的部分。鮮有中文設計書籍如此詳盡和系統化的論述。在這裡掃瞄了其中一頁,可一窺當年街邊招牌寫字檔的面貌。圖中可見北魏體的蹤跡,和以白雞皮紙書寫的招牌原大字稿。

《設計與印刷的橋樑》p.129

已故浸會大學傳理系教授、香港掌故學者吳昊收集了四百多張六、七十年代的廣告,其中大多數為手寫標題和內文字,請在此欣賞

--

--

Keith Tam
(in)visible (de)signs

Typographer, information designer, academic (Hong Kong Design Institu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