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炎記花牌的獨特字體

Keith Tam
(in)visible (de)signs
Feb 12, 2017
元朗教育路嘉城酒樓外牆巨大,從大馬路經康樂路可看到,曾經是掛花牌黃金位置,現在已改建成嘉城廣場

剛看過香港電台一集《香港故事》,採訪了元朗舊墟李炎記花店的李氏兄妹李翠蘭、李志南,看畢感慨良多。

我在元朗長大,自小就有留意八十年代元朗市內各處都見到的花牌。各處鄉村節日時或有喜慶事,當然有花牌的出現。但店舖開張、日常酒樓喜宴、地方組織就職大會等,花牌也會派上用場,平添節慶的歡愉氣氛。其中李炎記的印象最深刻,因為其出品的花牌,字體非常有特色。2005年旅居加拿大多年後重遊故地,竟然仍在教育路嘉城酒樓外牆上,見到元朗各界賀回歸八週年的巨型花牌,好不震撼。一見字體,甚覺親切,竟然仍是同一手筆,於是決定到舊墟南邊圍拜訪一下。原來創辦人李錦炎已經仙遊多年,其時由女兒李翠蘭和她兄長李志南負責打理。李小姐主要負責起稿、寫字、平面構思工作,而其兄則主要負責立體的工作,包括札作、棚架結構、安裝工程等。花牌的製作原來是非常模組化的,兩邊有龍鳳半圓柱、頂有鳳頭,而中間的文字有既定的層級結構,主次分明。邊緣和文字行間以銻花點綴,四邊以紅布綑起,再加以燈泡照明,晚上甚具氣氛。

經日曬雨淋的店名,可見平口油掃的筆勢及重疊翻筆的寫法

我跟李小姐說,李炎記的字體多年也沒變,很獨特。她說她是跟家父學的,也謙虛地說不是甚麼「書法」,清𥇦突出為要,用色、綑邊等都有一定規則。李小姐用的書寫工具並不是一般的書法毛筆,而是油漆用的平咀油掃,沾磁漆書寫。最大的字,以一張麻雀紙為模件,約30×30吋。她不會起稿,直接用油掃書寫。用平口油掃,寫起來如果筆鋒角度不轉,是會出現如西洋書法般的筆畫粗細變化的。但李小姐寫時會來回翻筆多次,起筆、轉折、收筆處也會以稜角突顯筆畫,以平口筆勾勒出書法的味道。這不算是楷書,是一種以楷書作範本,迎合花牌的閱讀功能、審美傳統和工具規限所造就的美術字。在工具規限上,要找一根這麼大的書法毛筆也不是沒可能,但如果要根據傳統書法的運筆原理一筆寫出字來,好不吃力。花牌要有耐久性,斷不能以墨汁書寫,傳統上也需要用對比強烈的奪目顏色。用上厚厚的磁漆便難用上傳統書法的運筆了。雖然花牌是手工製造,效率仍然是非常重要的。李炎記的字體,比起傳統楷書,中宮較擴張,遠看清𥇦奪目。起筆、轉折、收筆處稜角突出,是一種凌厲的字樣。這種由楷書變化而成的字體,和宋體字的由來有相似之處。我問李小姐有否考慮字體風格和可辦性的問題?她說沒有,但和很多匠人一樣,她解決問題的方法已經深深地被她吸收同化了,不易言傳。

我於2013年再去拜訪她時,她說健康狀況不好,很快不做了。找接班人也是很大的難題,年輕的都怕悶、怕辛苦。言談間發覺她是很注重文字這一環的。她說,健康出問題時,有一段時間嘗試以電腦排版噴墨輸出花牌文字,發覺始終做不到她要求的效果。節目中她說始終手寫多一點生氣。我的想法是,電腦字體一般都是為印刷品而設計,像花牌這種特殊的應用場合,一般字體都顯得單薄無力,審美上也較乏味,未能勝任。長遠來說,開發一套「李炎體」,針對花牌應用,也包括不同視覺尺寸的變體以應付花牌上大小不一的文字,也是可行的方法。但大前題是不可只顧掃瞄和自動勾線,而是系統地手工製作。同時李小姐也可以傳授這種寫字方法給幾位有心人,以明白製作過程的工藝傳統。這樣傳承李炎記的獨有字體傳統也未嘗不可。

很高興節目中見到有年輕一輩Andy黎俊霖先生接棒,這門香港本地傳統文化得以繼承,總算放心。在此祝福李炎記生意興隆。

〔左〕官仔骨骨的花店創辦人李錦炎〔右〕李炎記花店位於元朗舊墟南邊圍
李翠蘭蹲著以油掃寫字
最大的字是以麻雀紙為元件,直接以平口油掃沾磁漆書寫
做花牌會先做草圖以安排各部件的配置、撰寫文字、顏色處理等
李炎記花店為筲箕灣國慶龍舟大賽造置於船上的花牌〔筲箕灣,2013年〕
草圖與完成品〔筲箕灣,2013年〕
酒廊新張也用花牌慶賀〔元朗,2005年〕
街坊敬老聯歡大會花牌〔元朗,2013年〕
筲箕灣盂蘭勝會花牌〔2011年〕
李炎記旁的診所也用上這獨特字體

--

--

Keith Tam
(in)visible (de)signs

Typographer, information designer, academic (Hong Kong Design Institu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