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造字匠2:序

Keith Tam
(in)visible (de)signs
Dec 29, 2023
圖片來源:一本

〔按:這是我為香港理工大學副教授郭斯恆的著作《香港造字匠2》寫的序。點擊此處購買。〕

字體設計向來都是鮮為人知的行業。2001年,筆者負笈英國雷丁大學修讀字體設計碩士課程,班上除我外只有兩位全職學生,另外有三位兼讀生。我是第三屆畢業生,此前從這課程畢業的,也不過三位。當別人知道我唸字體設計時,大都不知就裏,問我為何會選這冷門科目。多得我從事設計的爸爸、對我寫字極有要求的媽媽、擅長小楷的爺爺、和拿手美術字的伯父,我打從幼稚園開始已知道字體是怎麼一回事,直到現在仍對之深深着迷。但對一般人來說,字體就如空氣般,無時無刻都接觸到,但不曾察覺它的存在,更遑論它由誰負責設計、怎麼設計、和它的文化價值了。2006年我從加國回流香港後發覺這現象在香港更加嚴重,甚至平面設計師都未必對字體有所認識或注重。字體的選用、客製美術字或企業標準字的設計、以至版式的質素都令我為之側目。

2012年,我在香港舉辦了一個字體和文字編排設計的國際研討會,這是國際文字設計協會Association Typographique Internationale (ATypI)逾六十年歷史裏首次衝出歐美進入亞洲。活動包括展覽、講座、工作坊、座談會等。來自五湖四海的學者和業者聚首一堂,提供了一個讓本地、國內、和海外的學術交流平台。五天的研討會對香港的字體和文字編排設計發展起了帶動作用。及後,關於字體出版、講座和座談會等活動如雨後春筍般出現,讓字體的知識得以廣泛流傳,令我很欣慰。2023年的今天,字體設計在香港確實已受到主流媒體和普羅大眾的關注。眾籌的力量、媒體的報道、大眾對在地文化的熱情、字庫製作科技的普及等因素,造就了近年多個新字體的誕生。這個百花齊放的景象我是很樂見的。而近年傳意設計業界對字體及文字編排的質素的確有所提升,但仍有很大的進步空間,才能與國際接軌。

我的好友斯恆近十年來對香港視覺文化的貢獻是有目共睹的。繼2015年出版了《我是街道觀察員》,用文化研究者的身份分析他長大的花園街後,2018年再出版《霓虹黯色》,仔細收錄及分析香港的霓虹招牌文化。2020年又出版了精彩的《香港造字匠》,記載了七位以書法和美術字為中心的「匠人」的訪談錄。他們用一雙手為文字默默耕耘,書中詳細闡述各種造字工藝技巧和他們的思考方法,發揮匠人精神。《香港造字匠2》所收錄的八位造字匠人訪談,都是做數位字庫(digital fonts)的。他們結合了創意、工藝與電腦科技,為用電子設備的大眾提供為文字潤飾的工具,令文字信息的視覺溝通增添更多可能性。他們不僅是匠人,也是設計師和創業者。不單對工藝有所追求,對學問、商業上的考慮都能兼顧。

粒粒皆辛苦,除了可以形容種植稻米的艱辛外,用來形容漢字字體設計師的工作也貼切非常。中國文字的浩瀚,非由堅毅不屈的匠人來操刀不可。設計一套電腦字庫是一項巨大的工程。由設計概念開始,到筆劃和結構的設計細節反覆推敲、測試;以百餘漢字訂定字體的整體「基因」後,便要花以年計的時間為幾千至近兩萬的漢字逐一製作,不斷地測試、調整,令字庫在美感和技術上都完美無瑕,才能推出市場。當中的艱辛實不足為外人道。

八位字體設計師裏面,有四位都是我所認識的。其中柯熾堅老師更是我在香港理工大學任教時和我緊密合作的戰友。記得中學時代初次接觸到蘋果中文系統默認的台北體點陣字、系統內建的儷宋和儷黑體已令我讚歎不已。華康95版的瘦金體、儷宋儷黑家族、超黑超明體、儷金黑等字體更令我驚艷。後來閱讀《電腦傳藝》雜誌才發現,原來都是時任華康字庫副總裁柯熾堅先生的手筆。2006年走馬上任理大講師一職,竟然給我遇上柯老師!我們一起創立了「應用中文字體設計」(Applied Chinese Typography)選修科,每年都超收學生。能和Sammy前輩一起執教是我的榮幸,也令自己得益不淺。年屆七十的他,繼早年再度出山推出信黑體後,再接再厲埋首開發鐵宋,退而不休的精神令我等晚輩深深敬佩。

許瀚文就是我和柯老師在理大執教期間第一位全職從事字體設計師的畢業生。他畢業後加入了信黑體團隊,及後任職英國Dalton Maag字體公司、香港蒙納字體公司,到幾年前成立九龍活字,開創空明朝體。

至於郭炳權先生,是我後來才認識的。他由美術字進入電腦字體行列,所以他的字體很有感染力,用於廣告甚為出眾,在香港到處也見到郭先生設計的字體的蹤影。記得2012年他在ATypI的演講鏗鏘有力,為觀眾津津樂道。及後到珠海拜訪他,參觀他甚有規模的創意字體中心(Creative Calligraphy Centre),在傳盛時期一天開三更,二十四小時運作。午餐席間,郭先生帶來他七十年代珍貴的手稿,是電腦時代降臨前用於廣告的雞腳字、釘頭字和俗稱「間字」的美術字正稿,令我歎為觀止。

最近認識的道路研究社社長邱益彰相信是書中最年輕的一員。在大學唸電腦的Gary,從小熱衷於香港交通系統,繼而發展對路牌和字體的興趣,將研究輯錄成書。更和好友吳灝民Thomas一起製作監獄體,收錄由在囚人士為香港路牌製作的文字。雖然字體充滿所謂的「瑕疵」,但把這些人手製作才會出現的特質都一一保留下來,為的是記錄這段香港歷史。

書中八位香港字體設計師的訪談,記載了幾代設計師不同的背景、成長歷程、設計理念、營商模式、以至審美觀,代表着八個不同的信念,雅俗共賞。斯恆更把香港和中國字體史略梳理分析,為讀者在訪談內容上開路,帶來脈絡性的探討。這些史料彌足珍貴,為設計系學生和研究者填補亞洲傳意設計歷史長久以來的空缺,為漢字設計教育奠下歷史及論述基礎。

為什麼我們需要設計那麼多字體?這問題實在是看輕了文字溝通的威力。當語言從一瞬即逝的口述變成持久可視的文字信息,字體和文字編排就是不可或缺的一環,而不是可有可無的裝飾。字體不單為文字裝身,更需要和信息處理和顯示科技並駕齊驅、與時並進,為閱讀和知識的傳播和流傳而服務。最近人工智能極速發展,相信能夠成為字體設計師的創意伙伴,推進人類傳情達意的另一高峰。

2023年6月於調景嶺

--

--

Keith Tam
(in)visible (de)signs

Typographer, information designer, academic (Hong Kong Design Institu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