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sign 360° 訪談

Keith Tam
(in)visible (de)signs
7 min readJul 29, 2014

轉載自〈對話:香港理工大學設計學院(譚智恒)〉《Design 360°》2014年6月第51期「字語」,頁26–33(英文版本在此

Design 360°:香港理工大學設計學院喬遷至新落成的馬會創新大樓,可喜可賀。整座建築的外觀氣勢非凡,我很想知道建築內部的導視系統是怎樣的。既然說到了您的專長,想聽聽您內行的角度。

譚智恒:謝謝!入駐扎哈·哈迪德設計的標誌性建築的確讓人精神振奮。相信新大樓也會為學院注入新想法,打造新風貌。相比之前的學院樓,現在所有學科的師生都能安居在同一個屋簷下,無疑是件幸事。

說到新大樓的導視系統,由我們信息設計研究室承接,目前仍在進行中。我們的團隊已經開展了原型設計和多項測試,確保系統達到我們的預期。我們預想了使用者的尋路路線,針對關鍵點設置相關信息,以防迷路。我們設計了一套清晰易懂的思維模型,便於使用者一目了然大樓內不同機構和活動。這個項目的關鍵詞是「系統」,因為我們設計的不是單個的設計品,而是一整套連貫統一的導視規則,儘可能地將其簡明化。既然大樓本身已經是一個標誌性存在了,我們決定收斂導視的鋒芒。我們不希望出來的效果太過張揚,這容易和整體的建築語言相衝撞。新大樓標新立異,沒有哪兩層是一模一樣的,它迴避了建築樣式上的節奏重複,變得不可預知。對此我們的思考是導視標識應避免給人突兀或喧賓奪主的感覺,而應一目了然。

it_entrance_lettering
it_building_schematic
it_floor_directory_1
it_floor_directory_closeup
it_floorplan_1
it_pictogram_toilet_directional

字體方面,我們外包并參與研發了一款新字體 — — 理大漆咸體(PolyU Chatham),由Irene Vlachou聯同本人設計,將會成為香港理工大學的企業形象字體。該款字體屬無襯線體,比例舒展,字懷開放,清晰可辨。眼下僅有三種粗細版本:普通、中等、粗體,再加上專門用於數字和編號的變體。以後我們將會完成全套有多種粗細和斜體的設計,可用於印刷品和電子屏幕上。對應的中文字體則選用了信黑體。信黑體是香港字體設計前輩柯熾堅老師的作品,柯老師亦為理工大設計學院的客席講師。

polyu_chatham_alterations
polyu_chatham_sample

Design 360°:您的文字設計指導原則是什麽?

譚:我認為文字設計位於語言、文化、科技和美學的交匯處。首先,語言文字是文字設計的根本,也是最重要的。畢竟脫離了語言,文字設計無從談起。而且語言也是人類文明的基石。至於科技,它則推動了書面文字的轉化、複製與傳播。書寫工具、紙張、書籍、網路,直到無處不在的電子屏幕,所有這些媒介改變了字型的外貌,也影響了內容的呈現,互動,以及讀者消化的方式。在這樣的條件下,文化開始發揮作用。其實人的行為和生活方式是語言和傳播技術操縱的結果。人和人,人和信息、知識發生關係的方式便構成了文字設計的文化內涵,人們因為共同的視野和價值體系而獲得定義。最後再說美學,它之於文字設計當然重要,但它不是純粹形式上的藝術表達。文字設計的美學價值有時很難界定,它會隨時間和情景而轉變。美學與受眾的情感反應尤關,能驅使強大的聯想力。

‘Crossroads’ model for typography

近來,在亞洲乃至全球有很多人關注文字設計,但好像把文字設計等同於字體設計了,這在我看來并不應該。文字設計更多是關於內容的編排而非字母或字符本身的形態設計。我傾向於將文字設計看作信息設計的一個分支,而不是只是書法藝術的延伸。儘管“作為圖像的字體”在傳統的平面設計和廣告領域中佔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但在我看來,當下亟待關注的應是“作為信息的字體”。

Design 360°:您帶領的信息設計實驗室是設計學院的研究諮詢機構。你們的口號是「我們研究是什麽促成了信息的獲取,理解和使用,并使其具有吸引力。」我尚能理解信息設計至少要做到清晰易懂,但「吸引力」,真的有必要嗎?如果設計過於顯性,不會擔心信息僅僅成了符號而損害了對意義的傳達嗎?

譚:那句話與其說是「口號」不如說是對我們工作性質和設計方法的綱領性闡述。的確,有時好的設計不需要太吸引眼球,特別是站在傳統平面設計的立場上,將「吸引力」歸為製造驚喜或視覺震撼的元素。但其實,具有吸引力,也就是說具有高度的顯性,也是信息要發揮的功能之一,因為使用者在進入內容閱讀之前首先要對信息產生興趣并認定它跟自己有關。所以,信息給人的第一印象的確如你所說,類似這種符號性的表達,不論是表格,說明書,還是文件,使用者都會用主觀來判斷所看到的信息是什麽,是否要閱讀它,如何使用它,對它的感覺如何。

Design 360°:如今您在閱讀新聞時,什麽最先抓住你的視線,圖片還是大標題?(請說明閱讀媒介)

譚:當今,新聞的傳播採取了多種形式,用得最多的要數移動終端上的app。這些app更青睞標題,例如RSS,它們把圖片縮到還不及郵票大。屏幕越小,選擇的空間越小。小屏幕要想在設計上真正要實行「多重作業模式」看來並不現實。這和大開張的報紙不同。報紙的設計里有機緣巧合的成份在,目光可以很輕易的落在無關的信息上,因為報紙可以同時開放多個閱讀窗口,標題和圖片都可以當幌子。但在移動終端上,隨機要讓位於選擇。這其中有利有弊。數字媒體在推出私人訂製的同時也加多了大口徑的新聞渠道,應該說,相比傳統大眾媒體,後者更民主了,也確確實實改變了閱讀的模式。

Design 360°:信息設計實驗室有一個項目,是研究香港雙語文字設計,我覺得很有趣。因為在香港,西方文化和嶺南文化交融共生。雙語文字設計作為解讀香港的城市密碼之一,是如何強化香港的獨特性的?

譚:香港獨樹一幟地採用了中英對照的文字形式無疑是由香港的殖民歷史所催生的。這一文化在香港大街小巷的店鋪招牌上體現得淋漓盡致,也常見於香港人的口頭和媒體。兩種語言一旦聯姻就會激發一系列的語言問題和視覺傳達問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主次問題。說來難以置信,但中文的確是在經歷了上世紀七十年代的殖民反抗以及「中文運動」之後才成為官方語言。若想一窺兩種語言主次的演變,商鋪招牌和政府的門牌是最顯而易見的。中文里的楷書搭配上西文里的羅馬大寫字體是最具香港范兒的。這種處理並不是要追求絕對的協調融洽,而是秉著對兩種文化傳統的尊重,將各自的精華融合在一起。這在我看來,這真的是非常的香港,也非常的嶺南:既堅忍包容,又精幹務實。當下流行的做法則更現代一些,比如將非襯線體和黑體結合,將宋體和襯線體結合,向所謂的“普世”的視覺語言轉變。這少了些趣味,但也不可避免。

Design 360°:有哪款字體符合您本人的性格嗎?

譚:如果你問的是我個人的喜好,我確實有中意的字體,不過用什麽字體就要看具體的項目了。我不會說哪款字體符合我個人的性格,但我可以談談我個人的設計哲學和方法。論字體性格,我喜歡簡單實用又低調的字體。平日里打字,我會選用Georgia(Matthew Carter設計),因為它比較中性,很適合屏幕。我還比較喜歡簡單低調的,比如Thesis Sans(Luc(as) de Groot設計)和Charter(Matthew Carter設計)。中文字體里,我比較喜歡蒙納出品的宋體和信黑體,兩款字均由柯熾堅老師設計。

Design 360°:盲文也會有文字設計的需要嗎?

譚:據我所知,其實是有的。比如尺寸和間距。但在這個領域我沒什麽經驗。

--

--

Keith Tam
(in)visible (de)signs

Typographer, information designer, academic (Hong Kong Design Institu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