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指南 | 《為工作而活:生存、勞動、追求幸福感,一部人類的工作大歷史》

iread_ebooks
iRead eBooks
Published in
Jul 11, 2023

編輯/小小書童

《為工作而活:生存、勞動、追求幸福感,一部人類的工作大歷史》

「究竟是人類主宰工作,還是工作支配生活?」

「為什麼要工作?」你有想過這個問題嗎?

其實在出社會一段時間後還是偶爾會思考,如果我已經擁有了餘命所需要花費的資產之後,還會想要上班嗎?

但前提是我必須知道需要擁有多少錢才能讓剩下的歲月不愁吃穿,以及如果不上班,該把時間花在哪裡?

在持續思考這個問題的過程,看到《為工作而活》這本書便相當感興趣,在深入研究之後,慢慢理解了「為何而工作」這個問題果然是個大哉問,其背後隱含了高深且久遠的歷史脈絡。

本書作者James Suzman/圖片來源_Chris Frazer Smith/The Observer

本書作者James Suzman是一名人類學博士,致力於研究狩獵採集民族,他好奇的是,儘管人們認為狩獵採集社會物資匱乏,但他們每週卻只要工作十五小時,就能過上閒暇的生活;反觀,居住在都市的人們經濟寬裕且物質條件優渥,卻經常無止盡地工作,甚至加班到過勞、懷疑人生。

這樣的差異產生的原因為何?

實際上,人類工作最初的目的是為了獲取維持生命所需的能量,這點相信大家都沒有異議,即使到現在,人們還是相信工作所獲取的金錢及任何福利都是為了維持我們生活所需。

然而在某些時刻,即使沒有金錢的利誘,有些人也會心甘情願地把工作做到盡善盡美甚至樂在其中,像是在前一份工作我也曾經犧牲週末或是下班的時間額外將工作做到更好,因此除了維持生活所需之外,工作還能帶來成就感、滿足與愉悅的感受,這也成就了我們生存的目的。

作者在書中透過研究多個物種別及造訪原始部落來深入了解大自然的運作模式以及人類工作的起源,從遠古時代人類為了填飽肚子開始種植作物並外出捕魚、打獵等行為開始說起。

然而在基本的生存需求都能被滿足之後,部落及都市的興起漸漸演變成另一種生活模式,大多數的人不必經手我們每天要吃的食物,工業革命後更是不再需要人人務農也能夠讓食物的產出達到一定水準。

機器的發明大大減少了人們須花費的時間,這也是為何經濟學家凱因斯(John Maynard Keynes)在1930年時預言在一百年後的現在,隨著資本社會的擴張及成長,人們每週只需工作十五小時即能維持社會的運作。

作者所研究的原始部落布希曼族群/圖片來源_James Suzman

然而,在基本的「絕對需求」被機器快速滿足之後,城市居民把躁動的精力投注到追求地位、財富、享受、休閒和權力,與他人比較的「相對需求」讓我們停不下腳步。

這類型的需求是無窮無盡的,我們無法眼睜睜看著別人的豪宅、名車或是位高權重的職位卻無所動搖,甚至為了滿足社會期待無法選擇自己喜愛的工作及生活方式,更進一步產生過勞死及各種工作壓力導致的疾病。

多數人現在與同事相處的時間往往比家人多,在社交場合上,我們的工作也經常成為焦點,進而影響我們的志向、價值觀和政治傾向。

我們平時的社交網絡是由一起共事或在工作中遇到的人所組成,而在工作的過程中,往往會繼續將自己的世界觀變得和同事們一樣,因為我們和他們之間的連結,在追求共同目標與慶祝共同成就的過程中得到了強化,工作不再只是為了溫飽,更為人們提供社群意識和歸屬感,也形塑了人們對周遭世界的理解與互動方式。

我們平時並沒有太多機會去思考自己與工作之間的關係,往往是按著社會價值的框架隨波逐流,作者透過多年的田野調查與深入研究,探究出從過去到現在人類之於工作的關係,讓我們藉由了解支撐經濟制度的許多核心假設,得以不受束縛地為自己勾勒各式各樣更永續的全新未來,並且挺身迎接挑戰,如果你也曾對「我們為何要工作?」產生過疑問,相信這本書能帶來許多你想知道的事。

🟠本篇選書
《為工作而活:生存、勞動、追求幸福感,一部人類的工作大歷史》

關於編輯

小小書童 【IG連結

由運動、旅行及閱讀組合而成的女子,2020年在PTT上看到閱讀前哨站站長瓦基的閱讀改變人生軌跡的文章後受到啟發,因此開始進行書寫創作,並創立@doo.book小小書童的instagram帳號,開始創作後除了接觸到更多不同類型的書籍之外,也認識到許多擁有相同興趣的愛書人、創作者以及出版社夥伴,這是一份身為資深鄉民最棒的禮物,滿心期待未來能繼續透過閱讀漫遊更多旅程,也透過寫作認識更多不同的可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