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ephyrus G14。我的初期小感。

Published in
18 min readMay 8, 2020

--

原本洋洋灑灑寫了一篇開箱,但是我的本意是想要寫我的想法,發一篇都是圖的開箱文不知道要幹麻,所以我就直接把之前舊的那篇給刪了。

暑假帶著我的 MacBook Pro 2015 去實習,在那個當下我每次 Unity 跑 Import 和跑 Build 跑到真心覺得這就是混水摸魚打醬油的超好辦法,速度慢到了一個不行。等我 Unity Build 出來丟 XCode 又是下一個惡夢的開始,XCode 完全就是 Final Cut Pro 的完全反例,前者又慢又烏龜,跑 Playground 還要花時間跑 Hello World,倒是 FCPX 速度快還能輕鬆剪 4K 片子。(我知道我不應該要這樣比較啦,但我還是寫了)綜合上面所述於是我就萌生了想要換電腦的想法。

我有在考慮下一台是不是 MacBook,但是這個時間點實在是尷尬:要買13吋只能等今年的改款出來才能買(我想要避掉那個該死的鍵盤,順便賭賭看有沒有機會變成14吋吧?),要買16吋的話開銷實在是太大有點吃不消(學生是71300吧,但是我的需求至少也要加到快9萬了),所以我一直很猶豫。

後註:
在我寫稿的期間 13吋的 MacBook Pro 終於改款了
不僅沒有 14 吋,沒有傳聞用 AMD APU,還是沒有獨顯
更不用說傳聞中的 ARM CPU 也沒有一絲蹤影
所以到最終我只有感受到滿滿的沒誠意而已...

PC 這端基本上我也只能忍受用 Windows 了,其實我在學校學的 workflow 大多都是 Windows Only 所以我也是沒辦法…看了一下堪稱「Windows 的 MacBook」XPS 13 和 15 的價格在台灣簡直就是突破天際,到底是怎樣的定價會想要賣比 MacBook Pro 還要更貴,真的是佩服佩服(笑),國外感覺愛買的(其實事業配多)的雷蛇在台灣就是O,另外連微軟自家的 Surface 在台灣售後也是一塌糊塗,最後就剩下石頭跟星星牌,但是正值 Intel 改朝換代的時空背景下直接斷貨了,我只好把眼光放到年初看到的 Ryzen 筆電了…

導致我換電腦的導火線

AMD 筆電?認真?

其實在過去 20 年 AMD 筆電真的就是笑話般的存在啦,但是隨著有台 GG 的加持現在局勢整個反過來,使用 Ryzen 處理器的筆電是一個兼顧效能與續航的選擇,確實是不錯。

我原本的期望只是有張 GTX 1650 等級的顯卡但是有超強續航力的筆電即可,不過華碩獨佔的 Ryzen 4 代處理器的電腦剛好推出,實際上評測出來的成績也相當嚇人,所以直接納入考量變成首選。當 PCHome 一開賣的當天我就立刻入手直到今天。

華碩在這台的定位很奇妙放在 ROG 裡面的最低端(我個人認為啦),在硬體上也使出了一些手段限制效能(這點後面會提到),也看得出來他們不希望這台衝擊到上面的銷量吧。我想在未來的幾個月或是一年,當獨占解禁像是傳說中的 MSI Brovo 或是其他的 Ryzen 筆電陸續出來的時候,這時候 Intel 的旗艦定位就略顯尷尬了。

硬體

過度包裝的開箱圖直接灑出,沒興趣解釋了。 後來幫親戚買 A15 Gaming 才發現裡面送了更多東西,像是貼紙或是一些很遊戲的個性包裝設計,這台的包裝完全就是 ROG 的反例,簡潔到還以為是什麼像蘋果的精品電腦呢,雖然一比較起來是各種 Costdown 就是了。

很稀奇的就是沒有送標誌性的 ROG 雙肩包包,倒是送了很 cheap 沒保護效果的電腦內袋能夠放在雙肩背包裡面,謝啦!然後充電器還放不進去,這有點尷尬哈哈 很意外的裡面居然附了一顆滑鼠,不過筆電用有線滑鼠怎麼想都覺得不方便,而且這是變相承認自己觸控版很難用嗎?(笑)

這裡就來灑出一堆硬體圖片,我要在底下直接點出我覺得很有趣的地方:

鍵盤與觸控板

在學校實驗室有將近 5 年前的 ROG 旗艦筆電,那台的鍵盤按起來非常的空洞軟趴趴的,有種莫名的阻力。雖然鍵盤的大小較大以及大方向鍵的設計,但打起來就是個不舒適的體驗。這種現象也發生在過往前幾年幾乎所有的華碩筆電上,所以我在購買之前就已經有外接機械式鍵盤打字的心裡準備了。

不過實際買到手意外發現這台打起來的手感意外的不錯,在改良鍵程之餘,雖然有點偏軟的打感但又保留一絲絲清脆,打起來是很安靜的體驗,算是有明顯進步。讓我挑剔的地方只有那個方向鍵了吧?其實我還是喜歡大顆一點,畢竟注音輸入法滿吃這個的(笑)雖然打感層面距離鍵盤比較好的 Lenovo ThinkPad 和 Dell XPS 還有一段距離,但是有進步就是好事,這邊給個 B+。

另外就是這鍵盤沒有我最討厭的 RGB 燈,是全局白光的設計真的有質感很多。但是那個銀色鍵帽讓上面文字透光的辨識度不太好,建議在意的人購買黑色版的(如果有上的話)。

觸控版的部份沒什麼問題,有支援 Precision Driver,玻璃材質的,摸起來滑順好用,面積也夠大(但還想再更大一些),完全不會有 cheap 的感覺,這點必須要給個好評。不過翹翹板按鍵只有下方才能用而不是整個都能按,這點滿可惜的。

螢幕

螢幕的部份我這台是購買 1080p 120Hz 的版本,原本想說之前看 Retina Desplay 都是 2K 螢幕現在回頭看應該會糊得跟大便一樣,但其實也沒想像得那麼嚴重,在看一些影片也由於點有對上了所以表現還不錯。

這台的螢幕是 14 吋的 120Hz IPS 面板,面板是消光霧面的(給個讚),色域有到 SRGB 100%,色彩表現上面鮮艷漂亮,而且可視角廣,是一個能夠一直長時間盯著的舒適螢幕。雖然這台也是有 2K 螢幕的版本,不過台灣沒上就當作不存在吧。其實我現在反而覺得 120Hz 換來的爽感遠比 2K 高解析高上了許多,第一次體驗到「啊啊 Windows 也能這麼順啊」的感覺。

缺點就是 2020 還不放 16:10 螢幕吧?在進行生產力工作如文書,或是我平常在用 3ds Max 或 Maya 可視範圍就小很多,跟我的舊 13吋 MacBook Side-by-Side 就會覺得怎麼反而新電腦螢幕比較小勒?不過我想會這樣放主要應該是因為這台的定位是「電競」吧,這塊螢幕我給個 A。

不過如果這台放一塊 16 吋的螢幕我會更開心就是了,其實這個 14 吋在多工或是和 code 都是有點吃緊的狀態,調到 100% 縮放字又太小,這點算是一個為了小體積必須做的妥協就是了。

喇叭

響而不破,帶點 Bassy,是個不錯的堪用喇叭。 證明了他們想要做還是做得到啦,這樣的品質已經比絕大多數的 Windows 筆電音質還要好了。 喇叭雖然有朝上開口,但不太會因為打字或是手擺放遮住導致聲音變差,其實還能接受。

沒有比較沒有傷害,MacBook 喇叭依然業界黑科技,從來沒人能超越就是了。 這台電腦的喇叭我給個 A。

效能

螢幕把機身頂起來意外的讓散熱變得更好

我購買的這台使用 Ryzen 7 4800HS 處理器,顯卡是搭配內顯 Vega 8 以及 GTX 1660 Ti with MaxQ Design。裡頭有 8GB DDR4–3200 記憶體兩條 以及 1TB 的 Intel 660p SSD(…為什麼這麼貴的筆電要用 QLC SSD 勒?)。

基本上 8 核 16 執行緒的在日常多工表現是非常良好的,在 Build 專案或是轉檔都發揮了堅強的效能,而且框框很多心情看了也舒適。至於那個內顯真正用意在於出門續航提昇這部份,在保有一定的效能之餘讓我的電腦能帶出門上網文書上課超過7小時。而在我需要跑 Render 如 Davinci Resolve 輸出搭配 GTX 1660 Ti 的效能是如虎添翼,讓我在最短時間完成工作。

所以我其實買電腦之後我的桌機就放置在那邊了,這台筆電一次完成我要出門的需求以及在家的 Heavy Task,很方便。這樣的效能,我給個 AMD YES!!。

缺點的部份就是被受爭議的記憶體問題:

「這台電腦的記憶體是8+8配好好,一條還給你焊死」

這很明顯就是不希望使用者加容量的意思,因為加容量意味著沒辦法真正的跑雙通道,會有效能的減損。 有在組桌機的人就會知道 Ryzen 是一個非常吃高頻記憶體跟雙通道的平台,所以沒配好雙通道或是放低時脈記憶體效能直接爛給你看。所以假設使用者加裝一條變成 8+32 變成 40GB 記憶體,容量雖然大了,但是那是用些許的效能給換來的,至於穩不穩定就給個問號好了。

那樣就算了,今天讓人很難接受的就是今天搭載同樣規格更低階型號 A15 明明就開放兩條啊!所以知道這個事實的使用者絕對內心很阿雜,所以我的推論是今天他們真的不希望這台打到更高階的 ROG 市場才做這樣的妥協,建議在意的使用者等 16+16 的配置出來再購買即可,如沒有出門需求以及能接受爛螢幕的話 A15 也是能考慮的對象。

關於記憶體升級測試,以及大家的反應,可以看這邊

散熱

延續剛剛的效能,所以有高效能的代價就是處理器跟暖爐一樣(儘管已經比 Intel 那個 14nm 的暖暖爐還要好了),需要透過良好的散熱系統才能避免降頻。 其實這台在散熱上真的有做得很棒,基本上處理器都能壓在還算涼快的狀態。但就真的是吵。

我的房間室溫常常在 30 度上下,所以開效能模式跑 3D 軟體或是遊戲引擎基本上電腦會常常在 4000+ 轉在運作,跑 Render 更直接全速運轉,所以非常非常非常之吵,建議搭配的抗噪耳機一同服用。所以我現在平常做比較輕量的工作都是開靜音模式,聲音直接變一半甚至更小聲,開冷氣後就沒什麼聲音了。散熱我給個A,但是噪音我給個B-,即使這是必要之惡。

在亂逛的時候發現華碩好像有幫一些比較高階的 ROG 機種裡面上液態金屬散熱膏的樣子,用在這台上應該也能解決某些溫度爆衝造成的風扇爆轉的問題吧,其實我想在行銷方面這也是夠有噱頭的很棒啊,可惜可惜。

其他與小結

其他的部份就算是小遺憾了,包含了那個不知道為什麼要偷料拿掉的網路攝影機,會卡到手的 USB-A 位置,沒有 Thunderbolt 3(這點很難啦,畢竟是 AMD),還有會卡手垢充滿洞洞的上蓋等等,我覺得下一代還有很巨大的進步空間,但從這個時空來看又是個相對前衛的硬體設計(也沒前衛到哪去,其實就是比較簡約比較蘋果不像電競筆電就是了)。(雖然據我對3C產品的了解,一個評價好的產品也不會維持太多代就是了)

基本上從各個角度來看,這台就是一個在 ROG 產品線相當突兀,但是是難得的好產品。 在提供較低的售價之餘,但在效能層面不遺餘力給好給滿,在小體積之餘卻又能提供高續航。與其說這是一台面向電競遊戲玩家的機種,這其實就是如假包換的「創作者」電腦。

所以這也是為什麼這台發售前就能獲得那麼多的關注,把強大硬體效能與長效續航包裝在一個極小的體積內這種特質完全就是我們程式人心目中的美夢,咖啡廳工作神器。其實那個膩到不行的電競噱頭真的該給他推翻了,證明了華碩要做也是能做出很不錯的成果來啊!

軟體

Windows

這台出廠就是 Windows 10 家用版,我 7 天一過就立刻重灌升到 2004,除了 AMD 驅動怪怪的一直跳出 load library failed error 87 的錯誤訊息導致 Panel 打不開以外其餘都還不錯。 不知道為什麼華碩原廠的系統都已經沒裝什麼 Bloatware 了但跑起來就是有點鈍鈍的,真的超怪。

後註:
關於那個 load library failed error 87
後來發現其實官網根本就沒有我這顆 CPU 的晶片組+內顯驅動程式
所以我後來還是乖乖回華碩網頁抓那邊提供的 driver 問題才搞定

不過重灌之後發現 ASUS Recovery 雖然磁區還在但是已經不在啟動選項的設定裡了,所以這可說是一個不可逆的操作,電腦白痴慎入。

基本上有 Armoury Crate 的存在讓電腦還不錯用,透過設定檔調整需要靜音還是效能,MyASUS 還有電池保養功能,適合在家一直插著電的使用者使用。這點真的是可以納入 Mac 的有生之年系列,這設計好啊!

Linux

另外一個就是 Linux,考量到這台有雙 GPU 所以我滿想要灌熱騰騰的 Pop! OS 20.04 上去,不過弄了一個下午灌好決定放棄,大概有這些原因

  • 這種新出來的平台與架構,簡直就是天殺的惡夢
  • Vega 8 跟 GTX 1660Ti 之間的切換不管怎麼弄都搞不定,所以 GPU 加速應該是無解
  • USB-C DP 輸出無法使用,這點我無法接受,但問題是這個街頭偏偏是用獨顯輸出的…
  • NVIDIA 在 Linux 上就是,忘了 Linus Torvalds 說過什麼了嗎?
所以不要用NVidia來搞自己,真的。 圖片來源:t.ly/KXaZ

所以意識到上面四點的我就只好摸摸鼻子打消念頭,有興趣了解詳情的人可以看這篇:

建議過半年之後再回頭看看吧,現在距離「完美支援」還遠得很,但是急需的人也能當白老鼠先上了。我有安裝 Ubuntu 20.04 以及 Pop! OS 20.04 都能還算滿正常的運作,安裝切記要記得把 Secure Boot 給完全關閉,在開機進 GRUB 也要記得按 e 進去在 linux... 那行的尾端加入 nouveau.modeset=0 防止開源 NVidia 驅動載入,要不然就永遠都不會進桌面環境了(苦笑)。

我在想假設顯卡的問題應該沒解決我就會把N卡完全停用試試看用內顯,不太確定機身的 HDMI 是哪個管的… 畢竟我用 Linux 不太會用什麼很吃 GPU 的軟體,就是日常使用啦

坦白講就是我真希望有更多電腦廠商願意出個 Linux 版本的電腦,像 Dell 能搭載 Ubuntu,近期 Lenovo 也出了預載 Fedora 的筆電,所以我是覺得確實使用 Linux 的需求是小沒錯,但是至少也要讓使用者有做選擇的權力,也讓使用者在硬體支援跟後續驅動上比較不會遇上困難。我覺得華碩願意的話應該也要考慮像 Apple、Dell、Lenovo 等有開放在官網客訂機型的功能,這對大家都好。近期看 System76 生意越做越大,盡力用 Pop! OS 展現最人性化以及簡單易用的使用體驗,堅持開放原始碼連 BIOS 等韌體都自己寫,這就是一個很棒的 Linux 電腦典範。(←還在作夢胡言亂語)

短期小結

所以就總結來說我對這台的滿意度還滿高的,從實用面來看這台提供了我效能跟續航的平衡點,陪伴我度過了幾個比賽和期中考,真的是拼了老命讓電腦使出渾身解數,3ds Max、Maya、Zbrush、DaVinci、After Effects、Unity 全部都給它開下去啦!最後結果也是令人相當滿意。所以我先給個A+,並且給這台一個「最接近 MacBook 的華碩筆電」的獎項,成為我心目中 Windows 筆電的標竿之一,希望其他品牌也趕快加入陣營讓消費者有更多的選擇遠離牙膏之王的魔爪。

另外就是華碩今年熱門的產品線都有個奇怪特色就是電腦好死不死都要放一個噱頭型,但是我覺得很無用的功能。像是 Zenbook 那個有螢幕的觸控版(實際用了一下發現那麼小根本放不下什麼東西,來增加耗電的),ROG 那個放大版的 TouchBar(其實是塊螢幕,但是除了放剪接軟體的 Timeline 以外 + 放個小視窗以外其實滿無能的,也是來耗電的),而這台就是螢幕背後的燈(是很炫,代價沒意外應該是耗電+增重吧)。很慶幸的就是我的電腦沒這玩意,從 PTT 看來好像是因為那個燈的軟體還不穩定所以把 R9+2060含燈的版本延後推出了。

希望這台的 RD 不要看到我寫的文章,雖然我其實很想知道他們在設計這台的時候究竟是怎麼想的,以及途中遇到什麼樣的問題。其實這台把所有的東西翠練在這麼小的空間我覺得滿厲害的(笑)

後記:眾 PC 廠們的 MacBook

以前有一個說法叫做年度最好的 PC 筆電就是一台 MacBook。我記得好像是 PCMag 說的?

他的意思是說 MacBook 由於 BootCamp 裝起來的 Windows 是最乾淨純粹沒有垃圾軟體的體驗,再加上機器有相對較高的品質和穩定性,所以得出了這樣的結論。但隨著蘋果 2016 問題連環爆神話破滅 + 微軟很積極的從 macOS 那邊抄功能來用所以再也沒人這樣講了。但就算是這樣,其實 PC 廠的硬體設計仍然還是跟隨著蘋果的設計所引導的趨勢。

而目前網路上最常討論的 Windows MacBook 替代品就是 Dell XPS 系列,高價位(台灣價格還比 MacBook 貴了上萬),不錯的硬體設計,跟蘋果一樣有漂亮的螢幕,很大的觸控版,在此之上又有較為合理的 IO 配置,成為了許多人心目中的首選。

這幾年更有趣的就是會發現電腦廠會推出「如果蘋果能把電腦設計好」的電腦吸引大家的目光,像是 Razer Blade 完全就是黑色版的 MacBook Pro,但是提供更好的 GPU 效能能夠玩遊戲(眾 Mac 使用者心中永遠的痛)。Surface Book 完全就是 2in1 版具有生產力以及觸控螢幕的 MacBook Pro。MateBook 跟 小米筆記本 就是一個直接把 MacBook Pro 搬過來搭上廉價硬體設計,只要一半價格的 MacBook Pro。這樣的趨勢反而帶給了 PC 廠就是有那麼一個產品線是蘋果味的,是極簡的,是很特殊的筆電產品。久而久之,像昨天 Surface Book 3 推出大家就直接說微軟又推出了一款 MacBook(稱讚意味),但同時難免會讓人覺得「啊啊,蘋果真的是在原地踏步呢」這樣的感覺。

左:Razer Blade 13,中:Surface Book 3,右:小米筆記本Air 13.3。圖源:官網

說到頭來就是蘋果身為一個奢侈品牌就是因為那些有著 MacBook 樣貌的電腦在怎麼樣都不會變成 MacBook,對於需要 Apple 專業軟體如 Final Cut Pro 或是 Logic Pro 的人,或是身為一個 iOS 開發者,甚至是需要一個極簡約,運作 macOS 電腦的人,MacBook 是一個不可取代性的存在。

所以我購買這台電腦的確曾經是有一絲絲期望 PC 廠們花了 20、30 年在蘋果背後窮追不捨的進步到底到了什麼樣的程度,買後確實也覺得,對!真的進步很多呢!整個使用體驗相較於三年前的筆電真的有明顯差異。但走到最後,我還是後悔我怎麼沒有多花三萬元買 16 吋的 MacBook Pro,因為我的工作,我的需求就是在那邊。因此沒意外我在不久後的未來還是會入手一台 MacBook,小孩子才做選擇,大人說我全都要,心裡也比較舒服就是了…

--

--

Pedro Sheng (沈P)
the Lab.

對未來充滿迷茫的遊戲系學生,試圖從生活找到未來人生道路的線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