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生觀察#1 當回鄉嘗試用藝術和土地一起活下去

Chad Huang
IVC-InVisibleCities
4 min readMay 16, 2019

大家好,我是IVC的查德,同時也是星濱山藝術共創工作室的共同經營者,這篇文章是就一個返鄉做藝術平台的團隊成員所寫的觀察,大體上可能會接近現在比較常談的「地方創生」的部分,也會有很多部分談到關於一個團隊在地方經營「聚落品牌」的嘗試,我也想把這些文章當作一個紀錄,記錄一群熱血的人來到正濱漁港嘗試用藝術改變的過程,今天這篇文章會比較像一個概論,講講目前的現況之後文章陸續會有更深一層的討論或者抒發。

以一個美麗漁港為起點

首先,我可能要先介紹一下星濱山工作室,我們是一個以基隆正濱漁港為據點,嘗試以「藝術共創」、「地域策展」為服務項目的地方青年團體,講白話一點也許會像是「嘗試用藝術與地方環境碰撞改變地方的青年團體」吧,正濱漁港曾經是台灣最大的漁港,在漁業變遷之後,這裡成為了一個比較寧靜的場所,我們比較為人所知的是2018年舉辦的為期兩周的「苔客上岸:港灣共創藝術節」,我們找來三組藝術家與地方居民共同創作,並邀請6組裝置藝術家進到場域創作,這次活動共打開正濱漁港周邊的9個空間、5場工作坊、10多場的小旅行,在結束活動之後,這場活動的反饋也讓我們團隊萌生了好好長期活下來的想法。

嘗試找到跟地方一起生活的方式

既然決定了深耕這個漁港,「活下來」就變成了第一個要面對的課題,我們要做一個專業策展團隊又或者跳進地方的商圈開一間小店呢? 又也許答案會是:都做,這也是我們團隊2019年必須深刻面對的課題,一個透過某些政府補助來到地方舉辦活動的團體,在找到自己的價值並且辦了一場比較受矚目的活動之後,萌生了在地方留下來的打算,然而「該怎麼活下來?」,又或者更明確一點,「該怎麼建立起和地方一起成長的商業模式呢?」。

用我們的方式捍衛美麗漁港的文化與內涵

我們在政府與景觀學會主導的威尼斯彩色屋旁辦了場共創藝術節,讓地方文化也有被看見的機會,也正式宣示,我們會用藝術平台的方式捍衛這座漁港的文化與內涵,然而這並不足以讓我們生存下去,在藝術節後我們不斷找尋可能的機會,在這半年,我們自行舉辦了數場的收費小旅行,也和和平島公園合作舉辦了海廢漁網燈工作坊,嘗試用「活動」去創造並且累積更多的「內容」,也讓這些「內容」有機會成為往後生存的養分,也在2018年下半年和台北醫學大學的林益仁教授合作開了為期四週的地方社區參與課程。

我們更在2019年的2月開始販賣結合地方物產與習俗的餛飩品牌「回港吃餛飩」,嘗試用「常民產品」把土地的故事帶進大眾的眼睛,就目前為止獲得了蠻不錯的迴響,雖然還遠遠不及養整個團隊,但至少踩著了一個能繼續走下去的階梯。

也許不知不覺中有一個聚落正在形成

有趣的是,從我們來到這個漁港之後,周邊也開始產生了一些美好的擾動,一個藝術節的志工來到這裡開了一間非常可愛的甜點店,一個夥伴正在準備經營一間民宿,一個藝術節論壇的講者也來到這裡開了工作室,就我們所知還陸陸續續會有很多迷人的店家會來找這裡開創新的漁港生活,也許不知不覺中有一個聚落正在形成,並且成為推動城市代謝的一股力量,也讓我們開始期待今年夏天新啟動的插畫藝術節企劃能帶來的新氣象。

如果想更進一步了解我們可以追蹤我們的粉絲專頁喔!
https://www.facebook.com/zhengbinart/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