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卡,扁平化了我們的城市

Tseng Hsiao Yun
IVC-InVisibleCities
5 min readApr 7, 2019

從甚麼時候開始,打卡成為了生活的一部分,吃飯手機先吃,出去玩先查甚麼地方好拍,相對於自我當下的享受,大家更加注重於別人的觀感;當社交媒體誕生之後,算是把人類對於社交的需求彰顯到了極致。

跨時空、跨地域的,人們將對於別人觀感的渴求,透過網路上的打卡分享推到了巔峰。

所謂的相機先吃,擺拍食物上傳打卡,成為了品嘗美食的第一步驟。

在現今發達的科技,網路上有著各式各樣的資源、素材與軟體,並且使用門檻也已經降低,一般大眾很容易地可以嘗試一些特殊的修片和後製,加上社交媒體提供的平台,大家隨時隨地都可以上傳分享,輕易的達到模仿正式的公關媒體或是明星的廣告宣傳大片一般的效果,這也就是「網美照」的誕生。

路邊一堵牆、海邊的消波塊、芒草堆、花海,日常中平凡的街景元素甚或是廢墟,只要角度光線對了,加上一點點濾鏡,一般人也能拍出像廣告般的美照。

網美照範例: #阿根納造船廠 (Instagram search| Credit To: zhe_1208/chen_bo.yu/93_kao/robertall_chang/cchin_1005/v.y.w.__/karenfaith_chiang/cathy_tinggg/cgihs)
網美照範例: #魚鱗天梯 (Instagram search| Credit To: emilych422/shih.shin/chien_hsin_yu/idan_i_share/lin_o222/lily880524/yeahfei/imissrainbow/amygirl5524)

將這波網美照的風潮推到極致的最後一波助力堪稱Instagram的火速崛起。

Instagram作為一個以相片作為互動主體的社交平台,有兩大特色:一個是這個平台在一開始特殊的以正方形相片尺寸為規範設計,形成了一種模版,當看到爆紅的畫面之後,其他人隱約可以藉由模矩參考輕易地模仿;而另一個特色是#hashtags將打卡分享模式簡化甚至變成了一種潮流。當Instagram將攝影模仿的門檻降低同時與社交媒體的打卡模式串連,一時間,許多所謂的「網美景點」因此而生,而這些所謂的網美景點主要提供了特殊的空間感和畫面,特殊的場景作為背景,烘托作為畫面主角的人,重點在創造出專屬於個人全新的空間視覺效果。

而這樣的潮流,也使得拍照打卡從一開始作為分享的新媒介,搖身一變成了新型態的旅遊。去網美景點旅行時,傳統旅遊的玩賞體驗都不再重要,重點只剩下一個,那就是「拍照」,甚至是拍出相同效果的「網美照」。而大家為了拍出類似的照片,前仆後繼的前往一個特定的地點,儘管是一個遙遠破舊的小村莊;許多爆紅景點,可能在一個周末就突然湧入成千上百的觀光客,只為拍一張照片。

這樣的效應很快的吸引了商人和政府的眼光,打卡成為了一種公關最划算的宣傳模式,只需要作出話題,人們自然奔相走告,只是這回,重點不再是景點本身好或不好,而是好不好拍。這點尤其在台灣最近公部門常見的活動或建設可以感受的到,花海、彩繪村和裝置,這些建設目的就是吸引民眾拍照打卡,於是在曝光度和民眾感受的層面都很快就能達到成效,但當拍照完了沒有其他的體驗或周邊配套,拍攝的本身也只是背景式的視覺效果,不一定具備相應程度的內容,那人們會留下甚至再來嗎?這樣創造的效應就像打卡一樣,只有一次。

近期常見於公部門的建設手法:特殊裝置、彩繪村、花海

拍攝網美照這件事本來是很有趣的,藉由攝影的角度,可以創造出一個不存在的空間,在原本的現實狀態中,創造出一種臨時性的存在。而這也是當第一張所謂的「網美照」出現時,得以吸引人眼光的原因 -「獨特性」,但是當因為打卡而造成大家群起效仿後,卻成了一種思考的平庸。

而打卡效應讓意圖製造話題達到宣傳效果的商人,關注的面相開始越來越高的比重放在追求「吸睛度」,而開始出現很多網紅店、網美牆,甚至越來越多的展覽將策展重點放在提供觀眾各種拍照場景和素材,漸漸地影響商業市場的發展,所有東西漸漸的越趨視覺化、平面化而內涵並非同步提升,而模仿效應更使得整個市場越來越趨於一致、乏味。

網紅甜品店:WAKEWAKE醒醒工作室

本來打卡的魅力在於「獨特性」,當以特定的光線、角度、姿勢和取景使得一張超越空間與時間的特殊畫面出現時,因為是異於一般生活經驗的,其獨特性自然能達到一定程度的吸睛效果,但當打卡造成群起效仿的效應,使得原本的獨特性被不斷的複製,其達到的效果力道並不一定是加成反而會被稀釋掉。

而扁平化的城市風貌和商業型態也是我們該有危機意識的,只有我們認知到了打卡的核心價值,才能妥善的運用網路媒體的力量達到高CP值的行銷,而不是被帶著進入消失在同質且扁平化的洪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