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 your city senior friendly enough?

InVisibleCities
IVC-InVisibleCities
11 min readSep 25, 2020

Most of the cities in Taiwan are faced with an aging population problem and sought a better resource allocation strategy to optimize its local medical/ healthcare resources for its aging citizens.

Taking the example of Taichung city, the youngest city in Taiwan, we visualized the aging population in the metro area and the services coverage of existing elderly care centers. The study revealed the poorly planned distribution of elderly amenities, as well as the insufficiency of the number of beds provided in each elderly center.

The work served as a common ground for public sectors and stakeholders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status quo and a framework to evaluate future investment for healthcare resource to support ‘aging in place’ policies.

台灣已進入高齡社會,政府長照2.0政策準備將醫療及社會福利資源整合,將各級照護據點、社區中心相互結合,讓各據點間能相互支援並落實「在地安老 (Aging in Place) 」的理念。本文以地理空間的角度檢視現有服務設施的分布現況,並設想可能提升城市高齡友善度的方式。

高齡議題之於城市 Aging city affects urban development

隨著醫療進步、少子化,高齡化社會已是許多城市面臨的問題。台灣整體也在近年邁入高齡化社會。從城市發展的角度而言,高齡與少子化會造成人口成長數量的停滯,使得過去建立在「人口正成長」下的發展邏輯產生改變。

對城市發展的影響主要有二項:

  1. 城市發展從「開發導向」的腹地與基礎設施擴張,轉向「更新導向」的既有空間活化;第二,現有的城市機能,將因人口結構改變而需有所調整甚至轉移。
  2. 究竟城市資源應當如何布署才能有效發揮,並且能適應人口改變下的新興需求?而基於就近提供照護的原則,我們如何才能落實「在地安老 (Aging in Place) 」的人本理念呢?以下我們以台中市為例做討論。

高齡人口集中在市中心 Aging population concentrates at the city center

Population density of Taichung city

首先我們需要瞭解,「高齡年長者都居住在哪裡?」

上圖中,顏色越深的區塊,代表人數越多。可看出,幼童人口(0~14 歲)與青壯年人口(15~64歲)明顯分布在市區外圍。而台中市高齡人口(65歲以上)則均勻散布在市中心區。

高齡人口大多居住在市中心這個情形,與許多城市類似,也就是說發展歷史較久的市中心區,通常會有較高齡的人口結構。

高齡養護機後分布不均 Maldistribution of elderly care facilities

Among elderlies, 12.7% are care-dependent, and are in need for accessible daycare facilities.

依據台灣 2010 年的戶口普查資料, 65 歲以上人口失能比率約為 12.7%,也就是65歲以上人口,超過一成為失能者,無法獨立自主生活。養護機構作為高齡失能者的長照據點,因此,檢討養護機構便是檢視城市高齡友善程度的重要指標之一。

Elderly care centers. (credit: Guannenn elderly care centers)

目前養護機構數量不足與醫療照護人力短缺,已經是社會明顯感受到的問題。除了「量」的不足,其實「分配」也有不均勻的狀況。

另外,養護機構的服務對象,不見得是附近居民,這與政府的長照政策「在地安老」的目標上還有段距離。

台中市的情形是如何呢?以下我們利用空間區位來檢視台中市中心的養護機構分布情形。

Elderly care facilities and elderlies population

上圖的底圖是台中市高齡人口的分布,顏色越深的區塊,代表人數越多;而養護機構則以紅色三角形表示。可看出現況機構的分布不均,如西區南側、北屯區、西屯區等,缺乏鄰近養護機構。

接著,我們畫出每間養護機構方圓一公里的涵蓋範圍,計算養護機構「就近服務」的高齡人口數量。三角形越大,代表樣護機構周邊的高齡人口數量越多,如下圖。從中能看出,不同養護機構能「就近服務」的高齡人口數量差異很大。

Elderly care facilities and care-dependent elderlies population

上面雖然估算出照護機構可能涵蓋的高齡人口數量,但是,每個照護機構,實際上能負擔的人數有限。

養護機構的供給遠不及需求 The supply of facilities is not adequate to the demand

In average, each elderly care center are surrounded by 390 care-dependent elderlies, yet only provides 62 number of beds. There are huge gaps between what’s needed versus what’s provided.

前一段提到,台灣 65 歲以上高齡人口失能比率是 12.7%。我們利用這個比例,推算照護機構的床位,並與周圍失能人口做比較。

結果如下圖,從中可看出大部份機構床位數,都遠低於附近的失能人口數,也就代表能夠就近照護的供給量,遠遠不及需求量。而少部分床位多於失能人口的機構,應更積極承擔更大區域的照護功能。

Number of beds provided and nearby care-dependent elderlies

另外,從上圖的數字來看,平均每間機構服務範圍內的失能者,約有 390 人,然而,平均床位卻僅有 62 個,平均約有 328 人的落差。這樣的落差,則都必須仰賴居家照護,因此可見居家照護仍佔大比例。這部分或許需要靠提高居家照護的可負擔性與配套措施,或增設機構與床位才能有效解決。

養護機構與醫療資源的連結 The connection between facilities and medical resources is the concern

Elderly care facilities and hospitals network

養護機構能提供高齡者一般性的醫療照護,但緊急或進階的醫療設施仍需仰賴醫院支持。

雖然大多數的養護機構已有相關配合的醫院,但就區位上而言,理想情形應是將有需要的病患送至最近的醫院。

為此,我們將養護機構距離最近的大型醫院標示出來,進一步以 Google Map API 計算每個機構到最近醫院的最快路徑,以此檢討交通輸送的效益,結果如下圖。

Estimated time of arrival from elderly care facilities to hospitals

整體而言,以平日下午非段尖峰時為例,市區的養護機構與最近的大型醫院聯繫都可壓縮在 10 分鐘車程內,所以醫療資源的連結性尚可。

健康高齡者的現有活動場域受限 Current to-go places for healthy elderlies are limited

針對高齡者中另外87.3%的健康與亞健康人口,更重要的可能是日常生活的去處。

除了家庭之外,年長者也需要社交活動、休閒運動、甚至學習進修。各鄰里的社區活動中心,就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

社區活動中心的設置,應力求步行可達或公共交通便捷的地點。下圖是各社區活動中心的位置與公車路線疊圖。圖中社區中心的圖標越大,表示在250m服務半徑內覆蓋的高齡人口越多;公車路線則是越多線路重疊,顏色越深。

Community center and bus route

從上圖可以看出:

  1. 現有社區活動中心也有分布不均的現象,其中西區特別明顯缺乏活動中心;
  2. 若要彌補西區社區中心不足的問題,除增設社區中心之外,也可以透過加強南北向的公車班次,讓有需要的居民更容易前往附近的社區中心。
  3. 政府或地方資源可優先投注在服務人口較多的活動中心,以便獲得較大的邊際效益。

然而除了增設活動中心之、改善公共交通可達性外,還有什麼解決方式呢?

高齡友善場所的拓展 Leveraging existing places to develop senior-friendly network

For the rest 87.3% elderlies, building a more accessible go-to places and activities is more essential.

高齡者的活動,不只局限在社區活動中心。

因應少子化現象,台灣各地已著手鼓勵校園空間釋放與再利用[3],這些校園空間可以結合如長青學苑、社區教室、共餐空間等功能,進一步滿足高齡設施不足的問題。此外,社區型公園,甚至街頭巷尾的廟埕空間,都可以更加強高齡友善的硬體服務配套,成為社區高齡據點,讓高齡者在城市中有更多選擇,也更全面的兼顧到不同的人群需求。

Senior-friendly place network

上圖是將學校、公園、廟宇也納入高齡生活據點的示意。可看出,將高齡友善所拓展至更多空間時,覆蓋性明顯提升且較為均衡。

圖中的線段代表兩點之間距離小於500米,代表容易到達,有機會做功能上的互補,形成在地社區的高齡友善網絡。

Connected senior friendly network

小結:以城市體系的角度思考高齡友善對策 Conclusion: Re-examine senior-friendly policy through the lens of urban system

台灣的「長期照護2.0」政策中,一項重要的任務即是建立「社區整體照顧模式,布建綿密照顧網」,並對設施站點進行分級。不同的站點有不同的職能與角色,相互輔助,以完善社區整體照顧模式。

然而,若缺乏通盤的檢討依據,是否容易出現大者恆大、資源分配落差加劇的隱憂?

而要能實現空間上「在地安老」的關鍵,在於地方型設施落點與品質是否符合周邊高齡人口的需求。當社福資源有限,如何科學且全面的評估各個社區中心的負擔能力或潛在效益,就變得格外重要。

最後,除了就醫與養護需求,一座高齡友善的城市更應加強生活面向,讓健康的高齡人口也能在生活服務、社交活動、終生學習、社會回饋等方面得到滿足。

我們希望以上的觀點,能提供給關切高齡議題的機構與單位一些新的思考角度,讓高齡友善的作為真正融入都市系統,也融入居民生活。

備注:本文以「亞洲跨國黑客松」參賽隊伍 KOH 作品與「台中數位文化地景」IVC-InVisibleCities 社群參展作品為基礎,衍生匯整而成。

資料來源:

[1] 台灣內政部統計月報

[2] 台灣衛福部 <長照十年計劃2.0>

[3] 台灣教育部國民中小學整並後校園活化再利用

--

--

InVisibleCities
IVC-InVisibleCities

IVC is a cross-regional open community. We share insights and ideas on cities. Visit us: ivc.c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