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xDA 互動快板 #22】跨國產品設計的學習與挑戰 — 獨角獸設計師 Simon 旅外經驗分享

FengShing
IxDA Taiwan
Published in
13 min readJun 27, 2023

坐在信義講堂一角,能感受到這次講座的規模與講者的影響力,這次 IxDA Taiwan 有幸邀請到來自澳洲 Canva 的 Lead Product Designer,也是獨角獸設計師的 Simon。Simon 熱衷讓台灣設計社群共好也啟蒙不少設計新手。

「大家好👋🏻,我也是第一次在這麼大的場合講話,不過今天的主題其實是蠻輕鬆的,就只是想要跟大家分享海外工作期間的經驗。」

Simon Lin’s Insights on Cross-Cultural Product Design: International Career, Designer’s Mission, and Interview Tips.
Simon面帶微笑,如鄰家大哥哥般的口氣,一瞬間便讓講座較為嚴肅的氛圍緩和不少。

Simon 出身於平面設計,曾在雪梨端盤子時思考人生,也在 UI 浪潮興起時跟上趨勢,創辦 AAPD medium 。此外,他也旅日擔任 Indeed UX 設計師;

一直以來,Simon 希望提高設計的影響力,在信念驅使下,他加入了澳洲 Canva,一間致力於「賦予每個人從事設計的能力(Empower the world to design)」的公司。

他希望透過這次經驗分享,幫助職涯路徑遇到困惑的人。

講座裡 Simon 分享的觀點:

跨越國界的職涯體驗

設計師的新使命:價值服務的推動者

海外設計工作的求職經驗談

✦ 跨越國界的職涯體驗 ✦

整體產業正逐漸重新定義「設計師」的角色定位

過去我們常以職能或技能的角度看待設計師,設計師被定位成技術人員,可能只負責處理產品的某個階段,只需滿足眼前需求便能交付給下個階段的人員。然而,Simon 觀察近期產業的脈動,他提出了這樣的洞見 :

“ 設計師們正往決策層走入!”

隨著資歷提升,Simon 逐漸領悟到「設計只是種手段」,當設計師走入決策核心後,將能更全面地理解使用者、產品策略與商業目的,並應用自身的設計影響力為最終使用者提供更多價值。這聽起來很美好,但要擁有更廣闊的視野並做出更精準的設計決策,設計師同時也被要求具備堅實的設計基本功和軟實力,以使自己的設計觀點和決策能夠令人信服並有效地傳遞出去。

The Evolution of a Designer’s Role: From Executor to Decision Maker, Enabling Designers to Have Greater Business Impact
未來將更強調以產品為導向的設計流程,不只是專注於使用者體驗或介面設計。

跨國工作者必須面對跨文化議題

Simon 在 Indeed 日本分公司任職期間觀察到,日本與美國總部的溝通風格有很大的不同。這些文化所衍伸出來的價值觀差異,也讓跨國團隊溝通更為複雜多變,因此設計師更需要對兩邊文化有足夠的敏銳度,以適應並橋接這些溝通風格差異。

📌 舉例:當美國總部想推動某些歐美文化裡習以為常的活動時,Simon 可能就會以日本的文化特性進一步的做質性研究與商業數據溝通,以便以本地化的方式推動市場活動。作為分公司與母公司之間的溝通橋樑,Simon 經常花時間觀察日本夥伴的個性,或者與研究員交流,以了解本地用戶的需求與痛點。

當 Simon 前往 Canva 母公司工作時,成為從總部向下推動產品的成員,他需要更加重視跨文化的使用體驗。Canva 是一家以價值和設計驅動的公司,面對著全球化的使用者群體和開發需求,公司明確定義設計師為「幫助團隊看見未來」的角色。

📌 舉例:Canva 規劃了「Vision Deck and Demo」活動,要求設計師們在提案時要應用各種媒材做溝通,描繪出產品一年以及五年後的樣貌,也協助所有團隊開始思索,為了實現理想產品,可以調度哪些現有資源與策略。

UX 成為跨國公司重要領域,設計營運(DesignOps)逐漸興起

Simon 在他的旅外職涯中見證了 UX 領域多元且自由的發展,如今 UX 能夠透過嚴謹的方法論來評估設計的影響力,設計系統也能夠提供開發效率和一致的使用體驗,這使得設計師能抽出心思,更沈澱地去思考如何提供產品價值。此外,設計師的視野不再僅限於外部使用者,也關注著內部參與者的聲音,這促使了設計營運(DesignOps)的概念崛起,透過設計的力量,降低營運與管理的隱形成本。

設計營運是否落實,取決於公司是否觀察到職員的工作痛點,工作或交流裡能否實踐公司所提倡的核心價值觀。

Canva 所主張的設計營運理念,便能舉以下三種:

  • 使複雜變簡單(Make Complex Things Simple✨):因應此營運理念,便有應用遊戲化設計來輔佐新人的入職流程,如新手嚮導般地逐步引領其適應組織。
  • 鼓勵賦能他人(Empower Others✨):在 Canva 公司裡的 senior 角色會定位成教練,比起管理更重視團隊的激勵與啟發。
  • 追求卓越(Pursue Excellence✨):要求員工日常辦公時都使用自家產品,以方便收集初步的使用者體驗資料,當新功能開發出來後會請所有員工參與測試,以進一步完善產品。

跨越言語的溝通-視覺化的產品設計原則

若說設計營運是大方向的指引,那圖像思考則可幫助跨越國界的設計人員抵達共識並進一步發揮創意,將產品價值更彈性地傳遞給使用者。

Canva’s Design Principles: From Beginners to Experts, Great Defaults, Weighing up Every Line.
視覺意象傳遞出設計原則,也讓設計師們思辨如何彈性運用。

以設計為驅動的 Canva 公司,以下幾點便是 Canva 所倡導的產品設計原則

  • 新手變老手(Beginners become experts✨):產品設計時,會希望使用者即便美感較為弱勢,依然能於第一次使用時就產出精美的文件,使其收穫正向的成就體驗。
  • 最好的預設狀態(Great defaults✨):其意象是盡可能減低操作流程、讓功能出現於合宜時機;產品會因應使用者操作情境而給予下一步引導,並進一步隱藏掉不必要的資訊。
  • 權衡每個細節(Weigh up every line✨):當設計師在做新功能開發時,不能只是單純地考慮單個流程,還需要考慮到功能的擴展性、相依性、關聯性,確保功能是能被重複應用於不同情境的。

✦ 設計師的新使命:價值服務的推動者 ✦

以設計驅動團隊-「使用者體驗是我們的共識」

Simon 初任 Canva 時常擔心自己只是一時好運而進入公司,他將這份隱憂告訴 Coach ,而 Coach 則以肯定的語氣告訴他:

“ You’re hired for a reason. ”

這番話讓 Simon 開始轉變思考,設計師身份象徵著「以使用者體驗驅動」的力量,當團隊面對議題時,除了核對是否具備商業利益和技術可行性以外,

設計師更能從「它是否能反映使用者所關注的價值與服務」,來驅動議題討論的方向。

另外,透過 UI/UX 的技巧,我們可活用各類管道來收集使用者的意見,除了常見的使用者訪談和數據分析外,微型問卷(Micro-surveys)也是一種獲得使用者回饋的策略(實作原則可參考 NN/g),這些第一手的使用者反饋,將有助於我們未來主導產品的優化方向。

而為了讓設計想法有效地傳遞出去,許多設計師可能會苦惱於口語表達;然而,反向思考,圖像作為我們強而有力的溝通工具,我們可以運用設計文件、研究洞見甚至設計活動來輔助溝通,應用圖像思考的力量,邀請團隊一同參與討論,共同為產品的價值發聲。

為團隊營造期盼-「以產品為導向的設計流程」

根據 UX Tools 網站 2022 年的調查,有接近一半以上的 UX 從業者表示自己目前的稱謂是「產品設計師」。除了設計開始對商業價值逐漸產生正影響外,也因為數位產品的使用體驗趨向統一,使用者開始重視於產品所帶來的價值服務或品質。

為此,Simon 認為我們可以導入「以產品為導向」的設計流程,不單純著墨於細微的使用體驗或介面設計,也要學習看見商業或管理的視角,透過跨團隊的協作、利害關係人的管理、說一個動人故事等策略,啟發所有參與者對於未來產品上線的那份渴望。

此外,產品設計師聽起來與產品經理有很多的雷同之處,Simon 曾聽聞產品經理會需要負責繪製 wireframe 。面對兩者職能重疊的部分,Simon 認為他們是互相輔佐的動態狀態,如定義產品願景、制定產品策略這類通常是要有共識的。其中,產品設計師更重視於探索,產品經理則更重視規劃。

Comparing Product Designers and Product Managers: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llustrated in an Intersection Diagram.
產品設計師會更聚焦於探索與驗證層面的職能。

依期盼優化自身服務-「Continuous Feedback」

產品優化很重要,而設計師的自我精進也很重要!持續性的回饋(Continuous feedback),是一種具有迭代特性的溝通模式,能幫助職人更專注核心目標,並藉由他人定期反饋來自我精進。Simon 回想過去自己做事傾向先觀察,而現在則選擇主動尋求回饋。

Simon 經常會向內部成員提問與釐清,以了解自己可以改進的地方;此外也定期與主管進行一對一對談,運用績效指標作為溝通工具,討論自己每個季度想專注發展的指標;而非正式場合的時刻,Simon 也正學習如何更坦然地表達自己的情緒與感受,並好奇著周遭夥伴對於自己形象的看法。

許多跨國工作者跟 Simon 一樣,有顆想自我成長的心境,渴望更大舞台以及更多影響力。 Simon 認為,當我們進入 Senior 階段後,將會接觸到曖昧不明、等待探索的議題時,因此更需要放慢腳步,尋求相關利益者的視角與論點,透過大量他人的回饋來聚焦執行的方向。

Career Progression for Overseas Designers: Typically, Designers Transition from Junior to Senior Roles within Three to Five Years.
在台灣可能三年經歷就會晉升成 Senior 等級,也將面臨越來越模糊的工作議題。

海外設計工作的求職經驗談

從 Why 與 How 找出自身價值所在

現場提問環節,Simon 建議所有的人在釐清自己定位與價值時,第一個最重要的反而是要先確認自己的職涯階段。雖然軟實力固然重要,但職涯前期仍是硬實力的培養階段。你得顧好自己身上的「基本功」,就好比 UI 職位最基本的就是視覺設計,前端職位最基本的是對於工程語言的應用等等。

接著再從硬實力拓展開來,在你所接觸的產品裡融入你的見解與風格:

  • 這項設計品需不需要做一個規範來降低開發成本?
  • 未來是否需跨裝置或 RWD 的情境?
  • 它的 Motion Graphics 需要做到怎樣程度?
  • 產品背後的使用者族群的假定與需求是否值得重新審視?
  • 哪些功能的優先層級是需要重新排列的?

持續學習、持續輸出、持續吸收回饋

Simon 回顧自己職涯衝刺的最有效方式,就是持續產出作品集,將設計推廣出去並收穫到更多的回饋,此外帶領團隊活動也是極其重要的。

Simon 提及自己終身學習的方式有以下幾點:

  • 培養欣賞隻眼,從優秀的同儕與前輩身上學習與請教。
  • 找出自己最無痛、可持續的學習知識媒介。
  • 設定可測量的自我目標,如帶領一場研究專案,後續尋求回饋與修正。
  • 輸出比輸入更重要,嘗試將理論或想法實踐,獲得更多層次的學習。
  • 適度休息與停下來找人談談徬徨,釐清自己下一步方向。

多累積口袋故事

Simon 提醒所有面試者,面試最重要的是去「呈現你是怎麼思考的」。尤其國外大公司面試往往會有很多的情境題,不單純是作品層面的深度,也可能是些內部互動的議題。

為此,Simon 認為如果是針對國外面試,可多思索以下幾點:

  • 準備屬於自己作品的獨門 storytelling,去展現你的思考。
  • 準備行為面試題(behavioral questions),好應對面試的臨場考驗。
  • 記得做英文的模擬練習,以確保自己當天不會緊張而失常。
  • 面試過程找機會反問問題,問問題能釐清你接下來的角色定位。

超越期待,Go above and beyond

當詢問 Simon 這職涯路徑上的心態轉變與成長時。他總結成一句話:

“ Go above and beyond! ”

Simon 總要求自己統整所學來超越期待、超越被交辦的任務、永遠不止於完成職位上的事情。Simon 認為這也有助於自己更好適應於職涯裡的晉升,在擁有頭銜前就知道該如何以 Senior 或 Design leader 的模式處事。如今他持續學習之餘,也更有意識去省思著:「我做這件事對團隊的影響,能否帶動大家一起成長?」

De Jiun Lee and Simon Lin Engaging in Discussions on Design Trends, Career Topics, and Fielding Questions from the Audience
QA 互動探討著各種的趨勢與職涯議題,包含…旅外要如何維持關係的熱度?

後話

回扣 Simon 的人生故事,他也如此苦痛與徬徨過,他曾於 medium 提及更詳盡的職涯旅途,歡迎讀者接著閱覽;當時筆者看到日本定居與裸辭那段故事,可真是捏把冷汗。

而資料統整到最後,也發現一種成長心態於講座以及 Simon 的人生故事裡,被反覆地強調 — — 「持續性尋求回饋與對他人交流的渴望,正是突破成長泥沼的關鍵!

未來設計師勢必會慢慢走入決策層,而任何事情只存在最適解,決策前的思辨、研究、討論、談判等等,都需要更多人參與,以及對於假說的反覆修正,才更有機會做出精準且有共識的決策。

Group Photo featuring IxDA Taiwan, the Organization for Interaction Design Professionals.
Simon 與 本次與會者的團體照
若您喜歡本篇文章內容,可替我們鼓掌👏👏👏與關注作爲鼓勵;
若您發現本篇內容有些錯誤,也請您不吝給予我們指教🙏。

更多精彩的活動,歡迎追蹤 IxDA Taiwan 粉絲專頁

📝 摘要這篇文章的各項重點:

  • 設計師開始往產品決策層走入,以產品開發的設計思維打底,更有意識地發現「設計只是種手段」。
  • 跨國公司工作會受當地文化影響,讓團隊溝通更為複雜多變,因此設計師更需要對文化有足夠的敏銳度。
  • 設計營運(DesignOps)概念新起,強調以使用者體驗驅動產品決策外,也透過設計策略優化組織的職務體驗,讓人員更專注於「創造影響力」。
  • 「以使用者體驗為驅動」是設計師的特長,我們可以多搭建很多管道來收集使用者意見,同時應用設計的力量來引導團隊的決策與討論。
  • 未來設計師更需要「以產品為導向」的思考模式,幫助所有參與者去探索產品未來的樣貌,也開始重視設計師對於商業脈絡的理解或管理能耐。
  • 尋求持續性回饋(Continuous Feedback),能幫助我們應用他人的定期反饋來自我精進,確保自己執行方向是經過探索與核對過的。
  • 職涯的 Junior 階段,可以花點時間省思自己設計成品背後的 Why 與 How,釐清自己的設計決策觀點與優勢區間。
  • 職涯的 Senior 階段,我們可以更主動去尋求回饋,並秉持著「我做這件事對團隊的影響,能否帶動大家一起成長?」的思考。
  • 將自己著手過的事情,轉換成一個個屬於你的口袋故事,展現「你是怎麼做思考的」。
  • Go above and beyond!統整所學並超乎期待,能有助於自己的職涯晉升,持續發揮影響力之餘,也需更有意識地設想前進的下一步。
Credit

📍撰稿者:FengShing 林耕締
📍攝影:Judy、何諺觀、陳明歡
📍編輯:Simon Lin, Lindsay Hsieh ,De Jiun Lee ,Caillou Huang , Leona Lin

如果文章對您的觀點有拓展,歡迎多按鼓掌👏👏👏
也請追蹤 IxDA Taiwan 粉絲專頁,我們將持續為您奉上設計相關的活動與講座資訊!
感謝各位的閱讀,我們下次再見!

--

--

FengShing
IxDA Taiwan

IxDA直擊小寫手、國北教遊玩所碩士生,致力於透過文字沈澱與共鳴各類設計故事與觀點。我的IG連結:https://www.instagram.com/gengtian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