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萬別當冤大頭】 — 期刊投稿跟貢獻是什麼?

--

聽了無數學弟妹的問題與許多學術界上的鬼故事,其中有不少人的問題與期刊投稿處理流程與如何判定貢獻有關,僅以此篇文章來聊聊以過來人的經驗與認知:期刊投稿怎麼投以及貢獻是什麼。

溫腥提醒:如果在閱讀這篇文章的過程中你覺得越來越不妙,或許可以重新評估是否要在該PI
手下揮灑青春。

關於學術期刊為何,維基百科上的解釋為:

學術期刊(英語:academic journal:scholarly journal)是一種經過同行評審的期刊,由學術團體、科研單位或高等院校編輯出版,致力於傳播某一特定學科或研究領域的最新成果及其評論的連續出版物。發表在學術期刊上的文章,通常涉及特定的學科。學術期刊展示了研究領域的成果,並起到了公示的作用,其內容主要以原創研究、綜述文章、書評等形式的文章為主。

有時我們會聽到期刊排名、impact factor、引用次數等,這些下面連結中的文章有非常簡單好懂的說明。

而貢獻有什麼呢?

在期刊投稿上的貢獻包含

  • 操做實驗分析數據
  • 發表中的圖表與表格製作
  • 提供專業見解校正稿件
  • 指導文章撰寫尋找投稿經費
  • 文法校對與格式調整
  • 回答評審的問題與針對發表修改

期刊發表上的貢獻不是只有做實驗跟撰寫發表而已!!!

首先先來常見名詞解析:

通訊作者在稿投、同行評閱和製作的過程中對稿件負責,簡單來說是要替這篇學術論文負起最大責任的人(通常為實驗室的大老闆)

第一作者:這篇學術論文主要貢獻者,如果沒有特別標注通訊作者那第一作者會被默認為通訊作者(最搶手的位子沒有之一)

第二作者:對於這篇學術論文的貢獻僅次於第一作者的研究人員

前三作者:在作者序中排名前三位,通常代表貢獻前三多的作者

有時常聽到作者序會影響點數是因為在某些機構計算該研究人員的發表貢獻時,通常會有加權,例如通訊作者跟第一作者100%或拿幾點,第二作者可能是80%等逐步遞減,所以作者序除了代表貢獻量之外,如果想要從事學術相關工作者期也可能影響後續求職升遷。

共同第一作者:需要特別注記兩人有相等貢獻(equal contribution),通常會在非常大型的合作研究案發表中看到這樣的標記法,其兩人可能為對該發表貢獻量不相上下的研究人員。

共同通訊作者:對此文章共同負責並且一起回答問題,通常在投稿較頂尖期刊或是其發表的研究成果是多團隊分工產出時出現。

就排序方面,我們通常會讓指導教授/實驗室大老闆當通訊作者,主要貢獻的學生(可能是準備要畢業的學長姐們且該發表是他們的畢業論文內容)/研究人員當第一作者,之後按照貢獻排下去。

我想看到這裡你應該會好奇到底作者貢獻有哪些?台灣學術倫理教育資源中心曾針對此議題與作者序列等做說明,下圖中文截圖來自該中心的文件內文件內英文截圖來自其引用的網頁中。

洋洋灑灑這些點都是貢獻,並不是只有做實驗跟寫文章才算是貢獻!

Friedman, P. J. (2000). A new standard for authorship.

而新手可能會出現的狀況有:

  • 以為作者序都差不多
  • 覺得只是幫忙不需要被掛名或出現在致謝
  • 不確定自己的貢獻可以被排在哪裡
  • 覺得自己貢獻一堆怎麼沒有在第一作者上

關於上述幾點,首先要先有作者序代表其貢獻的認知,再來是有貢獻理論上至少要出現在致謝中,如果不確定可以被排在哪個位子或是覺得自己的作者序位怪怪的,建議找有經驗的人或是你的老闆討論,評估實際貢獻與看看是否真的排錯了,但如果出現些不太妙的狀況…可能快點逃比較好…

投稿一篇學術論文通常會寫上:

  • 對此發表有貢獻的作者(們)
  • 負責這篇發表投稿、修正修改與跟reviewer溝通的通訊作者
  • 摘要與論文內容
  • 致謝與作者貢獻
  • 研究案相關細節(如果有)
  • (作者們的)利益衝突與資金
  • 數據授權/倫理委員會等(如果有)

會投稿給期刊通常有以下幾種可能:

  • 期刊邀稿
  • 研究成果發表
  • 要拼畢業門檻的發表數(除了研究成果外可能會寫review article來投稿)

常見的問題有:

  • 有沒有可能是由學生擔任通訊作者?有可能。
  • 投稿期刊是不是免費不一定
  • 能不能一篇稿同時投不同期刊?不行。
  • 有沒有可能投稿會被拒絕
  • 投稿後一定會修改嗎?不一定看審稿者的回覆。
  • 能不能瞞著自家老闆投稿?是有可能成功但強烈建議不要!
  • 有貢獻但不出現在作者序跟致謝中?這個母湯!至少要在致謝中!
  • 作者序人很多一定是亂掛?不一定,可能是大型合作案
  • 作者序很好排?其實人越多案子越大越
  • 期刊投稿難度都差不多?不同期刊要求不同,難度差異不小
  • 所有期刊都可以信任?並沒有,要投稿前須謹慎查詢

以我之前投稿期刊的經驗為例,我經歷了以下流程:

  1. 挑選目標期刊訂立主題
  2. 寫好寫滿!作圖做表樣樣來
  3. 初版投稿作品完成後老闆發現拿來投原先的目標期刊太可惜,開始尋找更合適也更好的期刊
  4. 向其他PI與研究機構所長發信告知,詢問是否有興趣出現在作者序上並提供專業協助(校正、修改等)
  5. 有意願合作的PI回復,給予投稿建議與針對原先論文提供修改見解
  6. 選定投稿期刊(需付費),老闆寫信(簡短介紹欲投稿之論文的內容與其意義)給該期刊負責人詢問是否適合投稿
  7. 得到期刊負責人的正面回應,老闆向研究機構申請投稿用經費
  8. 反覆修改調整後正式投稿,提供作者群資訊、投稿經費案細節等,之後靜靜等待回應
  9. 收到期刊審核人員的回應,針對他們提出的問題逐一回答並根據他們有建設性的建議進行修改,將修改好的版本寄回時也必須要寫信將自己的論點、做了哪些修改(第幾行做了…的調整、原先的引用文獻改成…等),等待回應(上述跟審核人員的問答與發表修改可能會進行不只一輪)
  10. 期刊方回信表示可以做發表前最後檢查,調整版面與符號小錯等
  11. 回信後期刊方刊出發表

看了這一長串的步驟有沒有覺得驚訝?但扣除經費申請上述這些是一般期刊投稿會經歷的流程。而在整個過程中有協助我們的人,如果沒有在作者序上我們也會寫進致謝與分工中:只要有貢獻一定會有留下紀錄,不應該完全消失。

期刊投稿的過程冗長且需要時間與耐心,倘若有給予協助與貢獻理論上都應該留名;可能這個過程沒有你想像中的簡單,但他也不是洪水猛獸更不應該被遮遮掩掩。我碰到太多人幾乎操刀了整篇發表,但卻因為老闆說:掛名太多是亂象,我不放你名字是因為不想服從亂象。而從整篇發表中消失,連致謝與分工上都看不到他們的蹤影。

剝削與不公用話術包裝還是剝削與不公!

願這篇文章能讓更多人了解期刊發表的流程、貢獻到底是什麼,也希望如果有人能藉由此文發現不對勁之後能夠爭取自己的權益,良禽擇木而棲之,願天下所有研究人員都可被公平對待。

--

--

Li-Yun Lin (Jamie), PhD
Jamie的走跳手帳

PhD in immunology @unistra. Postdoc @inserm 🦠 Research direction: HIV functional antibodies. Gmail:jamielinliyun@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