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NDI 實習心得 — 2017 我在雜學校

透過這次實習機會釋放心中的能量,接下來的文章將完整揭露 JANDI 在雜學校的那些日子

--

2017 雜學校的 JANDI 實習生合影

文/ JANDI 雜學校實習生:王棋筠、黃昱翔、林毓琳、王怡方

哈囉,未來的 JANDI 夥伴!

希望你看到這篇文章之後,對於投遞履歷或加入 JANDI 團隊有所幫助。這次為了參與雜學校,我們邀請王棋筠、黃昱翔、林毓琳、王怡方等四位夥伴加入團隊,接下來他們將個別由自己的角度,分享在 JANDI 看到了一切。

目錄在這裡

▌王棋筠

關於雜學校

去年雜學校第一屆時即有參與,我認為雜學校是個很棒的理念,讓大家看到教育有更多不一樣的可能。雜學校集結了許多對教育、夢想、未來有願景與想法的團隊或個人,從學生組織到社會人士,從自主學習到翻轉教育,不論呈現方式為何,皆是有這份熱忱與堅持,想突破傳統體制框架,一起為我們的學習作努力與改變。

這次知道 JANDI 在雜學校參展對我來說是個很新的體驗,一開始完全沒聽過這項生產力工具,純粹是抱著想了解想認識新事物的心態嘗試報名,意外獲得錄取機會,在兩天的工作天中,與來自四面八方的觀展民眾介紹 JANDI 、或彼此分享交流,收穫滿載,是極特別與感動的一次參與。

如何為 JANDI 作推廣宣傳

這次 JANDI 參展是與「 總務の生存法則 」合併展覽,來攤位的人有的是知道「 總務 」而來,有的只是路過好奇看看,這時如何讓大家對 JANDI 產生興趣而駐足,便是重要的目標,也藉此觀察有多少人知道或使用過 JANDI 這項產品。

在事前了解相關產品介紹後,對於前來攤位的民眾,我會先向他們詢問是否有聽過 JANDI 這項企業通訊軟體,進一步做不同的介紹與問答方式,通常對第一次認識 JANDI 的朋友,介紹基本的使用功能與不同於傳統通訊軟體像 LINE 或 MESSENGER 的優點及方便之處,並使用與對方產生「 共鳴 」的行銷方式,例如:如果用 LINE 作為工作通訊會有哪些不便之處,進而引起對方的共鳴而對 JANDI 產生興趣,甚至能得到「 會想使用看看 」、或是現場就立即下載註冊的回應;反之對於有聽過或使用過 JANDI 的族群,則可針對「 使用者體驗 」作意見蒐集、調查等等,藉此了解普及程度與使用族群。

棋筠在雜學校

遇到的問題與遇到的人們

其實自己對於 JANDI 也是初次了解與使用,事前準備是透過整理產品官網介紹與企業使用 JANDI 的案例分享,以及現場與負責人凱閔的指教獲得資訊向民眾介紹,難免有些許不足之處,因此也很高興遇到許多比我更了解 JANDI 的使用者與我分享。

先談談介紹產品上遇到的問題,未使用過 JANDI 的朋友通常不會有什麼針對產品本身詳細的問題,大部分是如何吸引他們試著了解新東西的好奇心,因此我大多從對方本身的背景作切入,例如是上班族或學生?工作上使用哪些溝通軟體?有沒有社團經驗等等,藉此由自身背景與對方產生連結,當然主要以向新族群作宣傳與介紹,次則能透過對話中尋找相關共通點認識交流,困難點是不一定每個人都願意聽你詳細地說明,雖然會有點小失望,但還是盡力推廣介紹囉。

而使用過 JANDI 的朋友通常比我還了解,我則藉此與他們聊聊使用後的心得或是有沒有遇到的問題,其實整理了一下可將他們分成曾經使用過後來沒再繼續使用、現在仍在使用、使用過後或因工作需求轉而使用其他通訊軟體三類,第一類可能是因沒有設定通知等個人因素或後來工作團隊較小不太需要而沒再使用、第二類當然就是覺得真是太好用了而成為忠實用戶、第三類比較是因工作背景環境而後習慣使用其他軟體,其中最多人問到的是 JANDI 與 SLACK 的差異,也有覺得其它軟體較 JANDI 好用的,這時我會向他們解說分析同時也聽聽他們的想法,當下其實紀錄了一些使用者提出關於產品比較後的缺點部分。

在第二天晚上提出與負責人凱閔討論時,他丟了幾個我沒有想到的問題,像是關於提出缺點的族群本身可能就不是 JANDI 會主打的客群,例如是歐美工作環境習慣或工作行業本身需求傾向使用其它軟體等,那可能就不是討論的範疇,以及對於客戶開發部分公司應該聽舊用戶的意見還是聽未使用過而提出困難的新用戶的意見,都是值得深思且是在做未來行銷決策時很重要的問題,雖然我還沒有仔細想到如此深入的層面,但因此學了很受用的經驗!

發現談了太多遇到的問題,簡短的寫一下遇到的人們,前來攤位的還是以學生居多,介紹之餘我會主動問他們的背景,如果遇到與自己相關或相同興趣的,都會再進一步了解,也認識了許多朋友或是與同校的同學相認,這是我覺得主動且可選擇得去認識想認識的人,是這次當志工之餘滿好的地方,其中的一個小插曲是我遇到一位不是使用 JANDI 的用戶,說來有點慚愧,我沒有好好介紹 JANDI 幫它作行銷,反而差點被對方說服 ( 另個通訊軟體 ) 的好處,然而卻因此換到了喜歡的名片,與自己有興趣的領域做交流,也為對方勇於實現夢想被激勵了呢!

一些心得與 JANDI 實習

而 JANDI 這次參展主要也是想發掘有興趣加入 JANDI 的實習生, JANDI 希望能透過實習生轉正職的方式,透過熟悉內部運作有一定經驗與熱情,從行銷及用戶開發來協助 JANDI 。我覺得 JANDI 在實際層面是具未來展望的公司,相信會有越來越多團隊需要且想要使用 JANDI 這麼好用的工作協作軟體提升效率,軟體本身在介面及功能也相當人性化,不會因為工作需求而讓人感覺生硬有壓力;在工作環境方面則是相當自由的,透過觀察討論問題,彼此分享經驗或不足處,沒有上下階級區分,可以自在的將意見溝通表達 ( 當然也可以透過 JANDI )。

也因在台灣區的團隊小而精而能充分接觸每個工作環節,整體來說是個能學習到多方面能力及了解一個企業團隊運作最佳的地方。如果你喜愛 JANDI 這樣的工作模式以及對行銷及數據分析有興趣,不論擅長與否,重點是積極與想學習的心態,這也是我這次參與 JANDI 在雜學校學到最重要的事,「不一定要選擅長的做,也可以選不擅長但喜歡的做」,謝謝 JANDI 凱閔選了一個對 JANDI 不怎麼擅長的我來協助展會,讓我能有不一樣的機會與嘗試,試了之後才知道哪裡不足,或是發現自我其他可能性,我想這也符合雜學校「 有敢擇學 」的概念,當然最後也推薦大家可以考慮 JANDI 實習,讓你的不一樣為 JANDI 注入新能量!

想了解更多關於 JANDI 的人才計劃嗎?

▌黃昱翔

我是為了什麼?

首先來談談為什麼想參加雜學校好了?對於一個乖乖念國中,考了還不錯的分數、到了還不錯的高中、愛玩的同時用了老本進了一所還叫得出名字的大學,在目前人生的一半好像能這樣闡述,但也只能這樣闡述了。

乃至高中時期,大半時間坐在書桌上啃書本好像才符合我父母心中的「學生本分」,直到大學,在外地念書,接觸更廣袤的人、事、物才逐漸了解「學生」這標籤,遠比我想像能做的更多 …….

「雜學校」號稱亞洲最大創新教育博覽會,把那些我所知「不安於世」、「改變現況」的團隊全部齊聚一堂,我渴望不再是藉由粉絲專頁追蹤動態,而是面對面、活生生的與他們交流,不僅是更全面地理解這些人「為什麼做?」、「怎麼做?」,還能更加清晰地看見自己的模樣,雖然不完整,但我知道我想當這種角色,畢竟對我而言,人終其一生,就是要活得自己想成為的樣子。

昱翔細心為觀眾解說 JANDI

以 JANDI 志工踏入雜學校

大學時期修過一門課,教授指定使用 JANDI 作為小組討論、報告繳交、訊息發布的溝通平台,那是我第一次認識 JANDI,使用後才驚覺原來轉換一個工具對工作效率的改變如此之大,排除了群組太多以及檔案難以搜尋等困擾。

由於先前這經驗,很幸運地,透過智薰的 facebook 動態應徵,最終非以單純看展者的身分而是 JANDI 的展覽志工參加雜學校,不僅能跟追蹤已久的智薰實地接觸,更認識了意料之外的收穫「 JANDI 台灣區負責人-凱閔」。那作為 JANDI 志工 跟看展人兩種不同角色,這三天我得到甚麼?

勾人興趣的起手式

一開始太急於著重把 JANDI 推廣出去,當我介紹由「總務の生存法則」切入到「JANDI」時,便順水推舟說到「在總務團隊溝通時我們所使用的工具為 JANDI ,它強大的功能……」。當一名看展者聽超過五分鐘的介紹,如果不是有極大共鳴,眼神可能已經有些無法聚焦,那五分鐘後不就是我準備要介紹 JANDI 段落了嗎?

那勾人興趣的起手式是什麼?

以前在大學課堂簡報時,總會聽到「互動」是很重要的一件事,那如果轉換成介紹 JANDI 的情境,怎麼做比較好? JANDI 企圖解決在私人通訊軟體上工作溝通雜訊太多的症狀,假使以這個痛點對學生、上班族提出疑問:

「那你們組織辦活動、討論社團事項,通常都用甚麼工具?」

「請問在同事間討論專案時,有沒有什麼常見的困擾導致溝通效率不高?」

讓聽眾有時間動腦思考,套入自己的狀況作應答,很顯然的比前面幾個眼神逐漸渙散的民眾聚焦許多。

2017 雜學校:總務的生存法則 X JANDI

不同的應對模式

但接踵而來的大致又可分為兩種人:使用過及完全不知道或知道但沒使用過。

好像玩 RPG 一樣,分歧的選擇總是會接到不同的劇情結局。有一群未使用過的上班族,聽到提高工作效率便很感興趣的躍躍欲試,針對他們困擾「群組太雜亂過於分散」提出 JANDI 議題概念,甚至拿出 JANDI 介面展示議題收納的操作,比起完整地介紹我所知的 JANDI 功能,針對性的回答效果貌似較佳,現在想想有時候太急於展現全貌的強大還不如搔到、點到癢處的魅力。

那另一族群,使用過的「玩家」又該怎麼應付?

以下部分算有點跟凱閔道歉哈哈,最常見的回應就是「使用過後覺得最實用的功能是什麼?」、「有沒有哪裡覺得可以更好、 UX 設計能加強的?」

說來慚愧,部分使用者可能 JANDI 應用程度跟我差不多甚至在我之上,操作面的介紹已不能提供更多,只好轉化成蒐集使用心得。但偶爾總會出現我無法招架的問題,好比有兩位學生使用 JANDI 時提「能不能置頂兩個以上的公告?」、「或是開放一個空間給所有的置頂訊息?」

「不全是找出一種單一方法來對應、解決他們的問題,而是用既有的功能以新的模式來改善 」 — 黃昱翔

謝謝智薰分享 JANDI 實習資訊。圖片來源:Syuya Fujikawa

由於不知該如何回答,此時只好笑著說:「這部分我幫你轉告台灣區負責人,或 JANDI 上有客服,往後有問題可以多加利用」,有幾次凱閔在隔壁時還慌張地直接討救兵,感覺專業形象瞬間驟降,實在不太優。

但也因為這經驗讓我見識到,當凱閔面對使用者問題時「不全是找出一種單一方法來對應、解決他們的問題,而是用既有的功能以新的模式來改善」,這功能可能我也知道,但就是沒辦法在當下立即提出,甚至事後聊天時,或許某部分該改變的不是 JANDI ,而是使用者組織的習慣。

「當一個議題內需要置頂兩個以上的重要公告,那公告必要性是否就有些薄弱?」、「或是當有第二個公告非常重要,創立另一個議題 for 此置頂公告會更好?」捨棄舊有的習慣來呼應 JANDI ,也許就能透過現有的功能搭配新的團隊習慣來優化工作效率。

改變多寡如何取決?

還記得在第二天的晚餐,凱閔提出了一個問題:「對於使用者提出的改善,公司該怎麼取其權重?」這時我想到某次在高雄暮色森林咖啡廳智薰的分享中談到:「當分析完一疊使用者調查問卷,評價一顆星的使用者給予的意見需要立即改善?還是給予五顆星的粉絲優先比較重要?畢竟公司成本不一定可以馬上採取所有建議。」

起初我給自己的答案可能偏向「看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企業?」就跟人類間的相處雷同,討好所有人總是不可能的,當採用某些建議會不會反而讓忠實粉絲黏著度降低?花若芬芳,蝴蝶自來,因此我給的答案是先改善忠實客戶的需求比較重要,但直至現在想想,那大宗還是蝴蝶,長期來看,該怎麼在類型不完全雷同的消費族群取得平衡還是我無解的部分,那晚的問題,好深。

JANDI 實習計畫

JANDI 預計在 2018 年展開為期半年的「實習計畫」,開放行銷(用戶開發)及客服(用戶成長)兩個職缺, JANDI 為韓國新創公司,在實習裡有很大的機會和其他亞洲區同事們一同共事,也由於新創團隊,在團隊裡將實地與正職、負責人一同參與公司的運作、交付重要事項。在半年內你能實際參與網路業,也可以學到數據的解讀和分析、與不同產業別的企業接觸、操作社群媒體、活動實體設計等

而和台灣區負責人-曹凱閔短短共事後,從他身上觀察到迅速將資訊吸收且立馬思考、應對出具有邏輯脈絡的整理,以及對資料的蒐集和分析,在這三天給予我們志工的回饋中表露無遺,也是個非常貼心的大哥,不時地開玩笑來紓解大家疲憊的狀態。

也有機會和實習生紅人-侯智薰一同工作,能夠在智薰身上學到強大的公關技巧,如何瞬間抓到大家眼球,建立良好的人際脈絡,在龐大的人脈資料庫中做個強大的連結者,也能感染到他熱情無畏的精神。

想了解更多關於 JANDI 的人才計劃嗎?

作為參展者

這三天也利用時間逛了不少攤位、認識了不少人,如「滾出趣、Hahow、職人、TFT」等,其中又以「職人」印象最深。當時負責向我介紹的是職人的商務總監,由於本身就有在關注職人,致力於改變台灣社會對於技職者的印象,讓學生有更多的認識進而有更多選項,使自己更天賦自由,在了解職人團隊未來的方向以及現階段的計畫後,便和總監瞎聊,才發現原來我們同為經濟學系畢業的學生,由於現階段待業中身分的我最常被問到:「經濟系畢業應該去銀行、金融業上班吧?」

剛好一個活生生的素材在我眼前,因此就拋出這快被問到爛掉的問題,接著總監就開始分享先前實習的經歷,其中有提到一句「後來透過這麼多實習經驗我才發現,我真的是一個沒辦法把獲利放在最第一位的人。」不是指錢不重要,但我感覺到的是,自我實現的滿足感才是支持這群人走下去的最大因素。

回過頭來檢視自己,經過這三天的學習,對於自己想成為的樣子更加清晰、如出一轍,仔細想想我也是把自我實現的滿足感放在前者的角色,我認為這跟上個世代有很大的不同,在父母那個年代,努力打拼,埋頭苦幹讓生活過得不錯,有得吃穿就很滿足了,但現在資訊爆炸的時代,更多人傾向於自我實現,但這不表示對生活的維持得放在最低限度。

最近很夯的「斜槓青年」大概就能為他們下個貼切註解,不管是智薰或還有另一份正職的職人總監又或是雜學校裡其他參展團隊等。不是身兼多職,多份收入就能稱為斜槓青年,我看見的核心價值是一種多元的精采人生,每個身分都是自己,而自己也想要有每個身分,讓自我的多種潛能獲得解放,理想跟現實都可兼得。

▌林毓琳

為什麼會來雜學校?而且和 JANDI 一起來?

今年是我第一次參加雜學校,本著想更了解活動的心而報名了志工,雖然過程並沒有如同我想像的可以更了解雜學校的核心思想,可是在當志工的過程中,我學到了與人相處,細心的解決每一個民眾的問題,也主動開口去跟等待的民眾閒聊。儘管與我的出發點不同,但我認為只要能夠有收穫,就是一件很值得的體驗。

然而,這次選擇申請 JANDI 的志工計畫,很單純的是出自我對於這個軟體的喜愛,想要透過參加志工更加的了解 JANDI 。很高興的是,整個志工過程雖然不到二十四小時,但我所學習和體驗到的東西,都是我過去未曾接觸到的事情。

2017 雜學校的 JANDI 實習生合影

在雜學校的攤位上,看到 JANDI 哪些事?

從星期六 (編者附註:2017/10/21)晚上的聚餐開始,可以感受到凱閔和 Raymond 兩個人非常的容易親近,他們會主動的邀請我們談話,也不吝嗇地分享過去的經驗,和回答我們的問題。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們兩個人根據展期前兩天大家在介紹時的回饋,從話語中可以觀察出來,他們是用心地去觀察過每個人,也比較過每個人看起來和實際上的差別。還有分析每個人在攤位介紹詞的差別,其實都是一些很平常的事,但大多時候我們不會用心地去觀察那些語詞中的差異。

當我實際到攤位上進行介紹的時候,一開始是有點畏畏縮縮、不知所措,就像發傳單一樣,害怕被拒絕,可是當有一個民眾過來,到後面一個接著一個,從口條到介紹語可以感受到自己對這份工作越來越上手。

其中,在介紹過程中也有幾位令我印象深刻的民眾,第一位是三位北大會計系學會的學生,在尚未介紹到生產力工具的時候,他們就在後面竊竊私語,一問之下才知道他們本身就是 JANDI 的用戶,而推薦大家使用的那位同學也在行列之中,比較可惜的是,因為大部份幹部的使用率不高,導致效率沒辦法有效提高。

當面對是 JANDI 用戶時,我就不再介紹 JANDI ,而是想從他們的使用經驗中了解實際運作時, JANDI 是否能與現今大部分學生使用的臉書社團達到效率上的差別,以及透過用戶的觀點來得知 JANDI 的缺點。而我也有遇到另一個 JANDI 用戶,是來自政大的反重力社同學,他說他們在上個學期是使用 JANDI 在溝通,但因為大家普遍不會使用,所以這學期他們就回歸到 LINE 去討論,然後再發佈到 Trello。

學生團隊如何能順利推行 JANDI 呢?

對學生用戶而言,如果大家不能積極的使用 JANDI 好像就不能達到預期中的效果,所以大家的回饋就會是不會用、不好用等等。以我自己在志工培訓過程中的經驗,為了接收來自上方團隊的指示,所以我很快地就熟悉了 JANDI 這個軟體,對於前者那些學生團隊來說,也許需要一些推力才能使大家積極的使用軟體。

另外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整場展覽的最後一位民眾,看起來是一位中年阿姨,在大略看過整個攤位後,他主動向我提問有關生產力工具的部分。當我在向他介紹 JANDI 的時候,他也會提出一些反面思考,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問我 JANDI 有沒有缺點,當下我其實是有點愣住,第一,我不是長期的用戶,第二,除了前面大學生回答我的不易上手,我並沒有收到相關的反饋。所以我也只能針對我現有的資訊去進行回答,好險阿姨並不是要刁難我,而是發自內心的疑問。

最後我想跟 JANDI 以及未來的實習生說

我相信這一個總計才二十四小時的志工活動,將會在我的人生中成為一個突破的紀錄,感謝自己並沒有因為時間條件的限制而放棄,更謝謝凱閔跟 Raymond 選擇了我,給予我這麼一次機會去接觸這對我而言陌生的領域。

對我而言這是一次很好的學習,「主動談話」是我在這一次志工過程中最珍貴的體悟,不論是主動嘗試與觀展民眾對話、主動聊起其他話題,或者是主動跟其他志工互動。我們也許會因為被動而失去機會,但我想我們不會因為主動而與機會擦身而過。我很感謝透過這三天的雜學校,能夠讓我體悟到這樣的道理,也希望申請參加 JANDI 的這份積極,能夠一直伴隨我到未來。

2017 雜學校的 JANDI 實習生合影

最後,對於未來想要加入 JANDI 的實習生,我認為 JANDI 是一個自由的團隊,工作環境上給予了工作者很大的空間,團隊氣氛也相對一般企業企業輕鬆。我認為 JANDI 是適合渴望求知,願意接受新知的人加入的地方,因為上級會盡他的心力去教導你,如果你像海綿一般能夠吸收並且整理成自己所需要的能力,那 JANDI 就如同是一個寶藏庫,你能夠挖掘出你所需要的東西,甚至額外得到一些你未曾想像過的寶物。

想了解更多關於 JANDI 的人才計劃嗎?

▌王怡方

那是一個迷惘的夜晚

我正因為對未知的未來感到無力時,意外地看到在臉書追蹤已久的侯智薰發表了 JANDI 的雜學校志工資訊,由於我一直很喜歡雜學校關心教育的理念,再加上我對 JANDI 良好的實用性印象極為深刻,於是毅然決然地按下了報名鍵,也非常榮幸能夠錄取加入 JANDI x 雜學校團隊。

這次 JANDI 與總務の生存法則合作策展參與雜學校, 在參與雜學校的過程中,透過一對一或一對多的方式接觸到許多來自四面八方的人群,有些是說起教育頭頭是道的熱情份子、有些是對新創團體十分感興趣的學生、有些則是想來雜學校認識多元教育的家長們,我們除了推廣 JANDI 之外,也積極地希望讓更多人能夠認識總務の生存法則。

2017 雜學校的 JANDI 實習生與凱閔合影

我觀察到大家對於教育都有個自己心中理想的模樣,少部份人想走出傳統體制靠自己的能力闖天下,但大多數人們還是希望自己能夠在體制下找到自己的出路。其實我相信教育並沒有絕對的對錯,只有誰適合什麼樣的教育方式而已,從雜學校被關注的程度來看,我相信未來我們除了保有傳統儒家教育方式,這個社會還能夠擁抱更多元化的教育樣貌,下一代的台灣環境,還會繼續推崇「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意識嗎?

JANDI 的志工不只是志工

加入 JANDI x 雜學校志工團隊是我近期充實心靈的一項成就,JANDI 利用了自身優勢非常有效率地創立好志工群組,讓大家能夠在短時間內迅速認識夥伴們,包括細心的 JANDI 台灣區負責人曹凱閔及聰穎的侯智薰。凱閔一點都沒有上司的高姿態,很親切地和我們聊著天詢問我們的想法,智薰的熱情則能讓我們更能無懼地融入 JANDI 團隊裡。然而,這項志工任務並沒有我想像那麼簡單,除了參展與人群分享之外,JANDI 另外賦予我們一人三項小任務:

1.研究與三種不同背景的人的 「被動介紹」
2.主動出擊、接觸參展民眾,第一句話的差異性?
3.去交個朋友吧!

這是讓我在參與這次志工計劃過程中最印象深刻的地方,從這三項任務中看出他們兩位對加入 JANDI x 雜學校志工的我們十分用心,凱閔跟智薰真切地希望我們不只是單純地參與,還能夠從其中帶回些價值反饋於自己。

我帶著這不平凡的使命感,完成了這三項任務,我順利地向一位來自新竹的學生、一位在高中任教的老師及一位憂心孩子教育的家長介紹了 JANDI 以及總務の生存法則,並加強說明這三位來自不同背景的民眾最想了解的部分,以及針對民眾背景轉換不同切入重點的角度,在一次又一次的接觸民眾的經驗中漸漸修正自己開頭的第一句話,比如嘗試用問句開頭做引導或者是針對民眾的問題單刀直入說明。JANDI 並沒有事先給我們講稿,所有說法都是將自己融入在 JANDI 和總務の生存法則中,真正了解他們之後將學習成果轉化為自己的方式表達,這何嘗不是最難能可貴的收穫呢?

凱閔在攤位的分享。圖片來源:Syuya Fujikawa

因為這次的機會,我交到了許多和我有類似價值觀的朋友們,包括凱閔、智薰、夥伴們及在雜學校內結交的同溫層,這真的不是一般的工讀工作,短短的兩天就能讓我快速成長了許多,我將這份豐富的收穫歸功於 JANDI 。

想了解更多關於 JANDI 的人才計劃嗎?

JANDI 實習計劃即將開跑!

最後和大家分享一項好消息,實習招募說明將會公布在 JANDI 的官方粉絲專頁,若你對於網路產業、數據解讀與分析以及實體社群有興趣,別輕易錯過這個能夠實際操作的機會!

--

--

曹凱閔 (KM Tsao)
JANDI Blog - 輕鬆合作,快樂工作

Swipe App Co-founder|ex-JANDI, 17Live, MAYO Human Capital|SEO, DAU Growth, B2B Content Marke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