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ack 與 JANDI 的深度分析,為什麼你的團隊應該換掉 Email 與 LINE?

北美與亞洲的企業通訊設計差異?該怎麼選擇適合你的協作工具才能有效提升團隊生產力?今天來看看一個中文版本的 Slack 如何符合你的需求

--

JANDI 與 Slack 的分析比較,你適合哪一種企業通訊協作工具?

為什麼你要看這篇文章?

相信許多人在選擇使用 JANDI 和 Slack (源於矽谷,美國最大的企業協作工具)中掙扎,讓我這次來做一篇深度分析比較文,讓你選擇適合自己團隊的工具,增進生產力,而非盲目地選擇了不適合的工具,拖累了團隊。

【本文閱讀:3分鐘】
- 企業協作軟體 vs Email & 通訊軟體?
- 歐美與亞洲的雲端服務工具使用差異?
- 產品功能面:JANDI 與 Slack 的差異?
- 付費費用與升級功能差別?

Email 殺手:企業協作軟體

電子郵件的「正式性」目前依然是無可取代的

(畢竟撰寫時間成本高,好的 Email 就像是一篇具有說服力的文章,需要邏輯架構與字字斟酌,人們又傾向認為花費的時間高表示用心。)

因此,對於尚未熟識、外部人員做正式溝通時,是建議花費時間使用電子郵件的。當相對地,如果對內部溝通,也使用這種高時間與腦力成本的方式,那也太不值得!想想每天打開信箱雜亂的垃圾信、電子報,信件來來回回一長串⋯⋯。

所以基於人們更方便地溝通,大眾/私人通訊軟體出現了(臉書 Messenger 或 LINE),然而這些軟體原先的設計,就不是作為工作協作,主要原因我曾經寫過一篇:

因此,「Email 殺手」的企業協作軟體出現了!

為什麼企業協作軟體可以稱為「內部溝通的 Email 殺手」?這篇文章要來比較的是歐美地區最成功的 Slack,以及專注於亞洲用戶 JANDI。

出發地(背景)不同,設計方向就不同

Slack 的創辦人是圖片分享平台 Flickr 的創始人,基於過去累積的人脈網路,以服務北美新創和開發者社群出發,尤其鎖定美國矽谷的網路新創公司。特點在於與眾多服務的整合串接,在功能設計上較為複雜,全英文介面。

JANDI 則是源於亞洲,因此專為亞洲中小企業和團隊設計,以研究亞洲使用者體驗出發在產品一推出時就支援繁體中文、簡體中文、日文、韓文和英文等五種語言設定。

歐美、亞洲的雲端工具使用行為差異

要了解 JANDI 和 Slack 的不同,就要先談歐美與亞洲 SaaS 市場的差異。

在美國的雲端服務,SaaS 市場滲透率相當高。也就是說,美國使用者很早就習慣溝通與協作平台的工作方式。根據統計美國的數位工作者經常同時使用 10 ~ 20 個軟體工具協助工作。為了滿足這個需求, Slack 整合串接了近百個不同的應用程式,成為各式各樣 APP 應用的大平台,從此使用者不用再為更換頁面而苦惱。

Slack 甚至還有個 App Directory,基本上近乎所有開放 API 的 APP 都能夠串連。

但是,這項特色對於亞洲使用者來說,可就是完全不一樣了。大多的使用者(就是說你),一天的工作之中,會用多少個應用程式(APP),我想應該不到十個吧?

因此,針對亞洲使用者體驗設計的 JANDI ,雖然也提供了 Google Drive 、 Dropbox 、 Google Calendar 、 Trello 、 JIRA 、 Github 這些最廣泛常見的應用,以及提供 Webhooks 串接:

然而,JANDI 在根本的策略上與 Slack 並不相同。設計的出發點就是把複雜的功能簡化,讓亞洲的使用者滿足到「企業通訊」,以及「常用的應用串連」。

簡單來說,自由很美好,但也容易迷惘。

Slack 提供了非常自由的「應用串連」與自訂化彈性,但如果不太曉得自己公司或團隊需要什麼,基本上這項特點反而成為了雞肋,甚至還會造成功能太過複雜,使得團隊適應門檻大幅提高。然而,JANDI 在功能上,的確不及 Slack 豐富,但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對於亞洲的中小企業來說,已經非常足夠了。

產品功能面:JANDI 與 Slack 的差異?

企業服務差異:大同小異,中文化在地服務

接下來, 我會針對兩種企業協作工具進行分析比較,希望能協助你找到適合那一個!

▲ Slack 電腦版本介面
▲JANDI 電腦版本介面

Slack 目前僅提供英文版介面

Slack 的介面較為自由,顏色可以自訂;雖然 JANDI 在界面上無法客製化(顏色固定),但亞洲主要語系,以及在地的客戶服務都有提供。

因為使用專業的企業協作軟體,我認為,「在地客製化的服務」是重要的,除了瞭解更多產品資訊、使用建議、問題支援,或者一次性的讓整個公司團隊了解如何高效溝通協作的教育訓練,對於企業來說,付錢不只是買產品,還是買了整套的後續服務。

特別是亞洲多數的中小企業,很難要求所有員工主管都擁有流利的英語能力,因此全英語介面的 Slack 的使用/進入門檻就相對提高了。

題外話,我曾經也是 Slack 的付費用戶,當時購買了 14 人的團隊一年份。
曾有應用串連的問題回信給客服,結果過了一個多禮拜才收到回應...
雖然回信的內容非常完整與感受良好,但也讓人覺得亞洲市場不被重視(笑)

JANDI 藉由客戶專訪,找出需求與推出功能

JANDI 除了提供專屬的企業服務之外,還有一個特色,就是把握每個能與客戶實際聊上一次的機會。以推出「截圖功能」為例,就是曾經專訪了台灣的企業用戶,JANDI 觀察到台灣用戶不僅在乎文字傳訊,更是重視圖片的分享與編輯,沒想到過沒多久,就真的為了用戶們的需求推出了截圖功能:

▲ JANDI 截圖與後製功能展示

即時通訊:Slack 訊息串,JANDI 議題資料夾

Slack Thread Message:訊息串

這是我認為 Slack 最強大的功能與特色了,能夠針對訊息進行回應。(JANDI 只能針對檔案回應),也就是說 Slack 能夠讓每一條訊息都成為一個討論區。

▲ Slack Thread Message:讓單一訊息可以持續討論

議題資料夾,兩層次的議題設計

另一方面,JANDI 是透過提供兩層的議題設計,讓討論群組變得更有管理架構,雖然目前尚未有訊息串(Thread Message)功能,但如果工作流程與架構清晰,使得每個訊息都放對地方,那麼 JANDI 目前的設計目的應該是保有即時通訊的簡潔,讓大家可以更即時的討論而非成為一個又一個的臉書貼文,但又強調了企業中協作需求的「檔案與圖片」的持續討論。

▲ JANDI 議題資料夾,提供兩層次的議題群組設計;Slack 只有一層 Channel(無法自行分類)

其他細節差異? 速度、貼圖與非文字訊息

上傳檔案的速度

我測試速度的網路環境

我另外做了一個簡單的實驗:上傳檔案的速度
190 MB 的檔案, JANDI 耗時 1分19秒, Slack 耗時 2分25秒。

自訂表情符號 vs 貼圖

▲左圖:Slack 表情符號;右圖:JANDI 貼圖

Slack 表情符號的功能,是基於 iPhone 上的 emoji,然後可讓使用者自訂上傳(類似微信)。如左圖,可以上傳各式各樣的表情符號(包含動圖 GIF),只不過會被切成正方形,但使用方式並不像微信或 LINE,一個表情符號與貼圖就是一則訊息,而是如下:

Slack 表情符號的使用方式在加註訊息上,通常也被作為計量用。(每個人可以對一種表情符號投下一票,可複選。如圖中就是我給了這段訊息五個表情符號)

這特別的使用方式,甚至創造了美國的許多企業新的使用習慣!

▲JANDI 內的 GIF 貼圖(Frankie)

然而,在 JANDI 裡的表情符號則為了貼近亞洲用戶的口味,推出比較像 LINE 的貼圖,每個貼圖就是一個訊息,也可以看到多少人未讀,透過可愛有趣的傳遞非語言訊息,似乎已經是亞洲人的習慣了,有時候文字太過冰冷,就用貼圖來促進團隊的快樂工作氣氛吧!

付費升級,費用差別?

▲付費方案:Slack(左),JANDI(右)

除此之外,免費版本的主要差異是 Slack 有 10,000 則歷史訊息搜尋的上限(以及 10 個 APP 應用串連),而 JANDI 的免費試用版本則可搜尋 15,000 則訊息,付費版本皆是訊息無上限搜尋。

Slack 是一位團隊成員每個月 190 元,JANDI 則是 150 元(NGO、非營利組織、教育機構則有兩折優惠,每位成員一個月 30 元)

官方 Slack 付費說明

官方 JANDI 付費說明

相信介紹到這邊,你心中應該已經有了自己團隊適合哪項工具的答案了。

現在有點像湖中女神,但不一樣的是,如果你兩個都不要,這次女神可不會兩個都給你的哦

當然,我們知道台灣有許多開發者團隊與新創公司更適合使用 Slack,歡迎你也留言跟我們分享,你認為的 Slack 特色與應用串連的推薦用法!

至於對於 JANDI 團隊來說,能夠被拿來與全球非常具影響力的 Slack 來比較,對我們來說是很興奮的事情,不僅代表使用者對於 JANDI 有更高的期待,而且 JANDI 也確實做對了一些事情,找到屬於適合自己產品與服務的目標用戶們:

JANDI 企業用戶故事、行業使用案例
點擊圖片,查看更多的「JANDI:企業用戶故事」
▲ JANDI 與用戶討論使用方式,挖掘需求

我由衷期待這篇文章,能夠讓你更明瞭兩種協作工具之間的差異與特色。也希望看到這邊的你,都能重新掌握生活與工作的平衡,
成為更好的自己,更快樂的工作。

謝謝,看到最後的你

若喜歡我們在 Medium 分享的內容,
歡迎「點此分享」到臉書給更多朋友。

點擊圖片:體驗針對亞洲企業設計的通訊協作工具(JANDI)
喜歡這篇文章嗎,你可以:
1.拍手,給予 JANDI 團隊更多動力
2.追蹤 MediumFacebook 獲得更多生產力內容
3.追蹤「職場丼:工作生產力,向內管理社群 Work Productivity Don
侯智薰,生產力工具人,每天都在研究更好的生產力方法,加入 JANDI 後更是無法自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