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LFPICK 背後故事:娛樂影視圈的團隊管理?網路影集到電影、虛擬貨幣生態圈,如何優雅地轉彎?

專訪 SELFPICK 與徐嘉凱,他們雖然年輕,卻想改變生態圈,用電影、用科技,把「娛樂」還給大家。

2018 專訪 SELFPICK:聊背景、談夥伴、娛樂影視業創業的轉彎,下一步虛擬貨幣生態圈計畫

如果你在三年前,問我:
「台灣自己出產的影視內容,你最喜歡的是哪一部?」

我會說:「《痞子英雄》。」
但,現在我有了新歡。

前言:為什麼我要採訪 SELFPICK 聽聽他們的故事?

其實我比較少寫採訪故事,但 SELFPICK 團隊是我追了三年的團隊,我必須主動出擊,把握這採訪機會,而且得好好寫,因為他們曾經影響著我。

從 2015 年的網路影集《Mr.Bartender》開始,用每個人都會遇到的故事(教育、努力、成就、愛情⋯⋯等),透過對話的方式,和精心製作的音樂烘托下,雖然每一集只有十分鐘,劇情很短,但很深刻,如同品酒,那一口很短,但在身體內產生的反應,可以很深遠。

第一季的稍微嶄露頭角後,SELFPICK 團隊選擇站上當時正在風口的群眾募資,打算開拍第二季《Mr.Bartender》,但失敗了。(還記得當時只是大二的我,也投了 3000 元,就像小時候購買專輯支持喜歡的藝人一樣 XD)

第二季《Mr.Bartender》到私室,我想很多人都很喜歡謝祖武精湛的演技,完全不出戲。

但,募資失敗的他們不氣餒,先轉彎去拍廣告掙錢,沒多久後,再戰獨立集資。成功拍攝了第二季《Mr.Bartender》和《私室》影集,甚至兌現承諾開了酒吧,還在 Hahow 線上課程平台上開了一堂〈創業先修〉的課程,到最近的虛擬貨幣和影視娛樂圈的大事——SELF TOKEN&《聖人大盜》。

外頭媒體的 SELFPICK 採訪文也很多,但⋯⋯

多屬於「第三方角度」成就文章(達成多少數字、擁有多少流量,或者是生硬的技術文)。所以,我計畫從「對談者」的角度,盡可能去勾勒出 SELFPICK 在每個里程碑,背後的曾經、轉彎的原因,團隊的工作模式,無論外界是怎麼貼上「成功」或「失敗」的標籤。

(雖然我無法給你一杯好的調酒,但可以點擊下面這首歌,配著這篇文章)

【背景】出身在科學園區的徐嘉凱,怎麼會想走一條不同的路?

1991 年出生的徐嘉凱,生長在工程氛圍為主的科學園區,卻選擇了就讀台藝大的廣電系,為什麼?是家庭的影響嗎?是什麼讓嘉凱做出跳脫平均值的選擇?

「的確,成長的環境同質性是高的,想像的空間比較窄,因為身旁的朋友多是選擇工程相關的升學。」嘉凱回答著。

嘉凱接著說他的求學故事。

你,從小對什麼有成就感?

其實他小時候其實有學過音樂、畫畫等才藝,但都不比「說故事」還要有成就感。他會特別熱衷於說故事,除了發現故事的魅力與影響力之外,也拿了全國國語文演說比賽的第一名——這是他找到自信與成就感的地方。

我非常認同這一部分,當你能從一件事中獲得成就感後,才是將興趣培養成專業的開始,當你越擅長它,就能從中獲得更多認同,然後成為正循環去讓自己更擅長它。

從原有習慣中,練出擅長的項目,從擅長的項目,找到成就感,是謂興趣;興趣不是指享受其中的樂趣,而是還能享受它帶來的苦惱與挑戰。

「怎麼樣成為一個好的導演,創作出好的作品?」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 徐嘉凱

「不過,對家的情感也是重的。讓我不這麼被數字給迷惑,不以融資的速度決定一切,更能回頭看看初衷,還有身邊的環境。」嘉凱說著第二項可能的原因。

他說道,雖然當時也有人建議他是否要先出國進修?但他認為,現在是個網際網路的時代,有沒有世界觀這件事,並不是人出了國才能有,而是看你都用了網路做了些什麼?

如果現在的環境值得做些改變,如果待在台灣就能做,為何不現在做?

嘉凱也提到,他自己很清楚,要創業必定要投入大量的時間,但如果出了國,不就更沒有機會能見到家人了?

「對我來說,家的情感是重的。」,讓我想起這部 2 分鐘的短片《學長的蔬菜湯》(點擊圖片前往短片)

【夥伴】雖然在大學間有了拍片的經驗,但沒有實際的工作經驗,第一批夥伴是怎麼找的?

徐嘉凱在畢業就選擇創業,與娛樂圈,還是新創圈,最明顯的差異在於:「年輕、沒經驗」,雖然有時候是種紅利,但在創業上常常會被刻板印象質疑:「夢太大」。(所以 SELFPICK 從 2015 年開始申請文化部的「文化創意產業創業圓夢計畫」一直都沒通過,原因就是被認為:「夢・太・大」。)

「SELFPICK 的成員,其實是從我大學時拍片的夥伴一路上來的。」
「我很幸運有這些夥伴一起打拼,至於為什麼他們會跟著到現在,要問問他們,對吧?」嘉凱笑著。

嘉凱看著在一旁的工作的 Eddie(目前是團隊的行銷經理,在大學時是徐嘉凱的學弟)。

闖關的路上,沒有魔王,就不好玩了啊

Eddie 後來向我們說,在大學時期的嘉凱就是個明確知道自己要什麼的人,對於仍在摸索志向的學弟妹來說,都是很景仰的對象。

雖然創業這件事很新鮮刺激,但也因為變化太快,對於習慣按部就班的 Eddie 來說,是件挺討厭的事。不過,雖然自己的計劃會被打槍,但嘉凱總能提出讓自己被信服的理由。因此,Eddie 説:

「後來會發現,慢慢成長的過程,越來越能提出讓他點頭的計畫,甚至能說服他取消某個案子,內心的成就感就和打敗大魔王的感覺一樣!」

後來,嘉凱也說到自己在大學時,因為清楚自己的目標,沒有積極去參與太多大學生常見的相關活動,所以沒那麼受歡迎,也有很多閒言閒語。

「不過,一定要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嘉凱

的確,這世界上不缺乏好的點子、意見與發現問題的能力,只缺乏願意去做的人。

讓時間去回答他,我們應該花時間去煩惱,我們應該做的事情,而不是如何取悅這些不滿的人。

「我不是個很好相處,但也不是個不能溝通的人」嘉凱這樣形容自己。

這一段話,讓我想到了《Mr.Bartender》第三季的第六集:「任何事情都有代價,你贏得了什麼,就要失去些什麼。」

【轉彎】團隊嘗試了很多不同的路線,有著極強的速度感?是怎麼做到的?

Q:「三年來,團隊從網路短劇、實體酒吧、連續劇、線上課程,,還有過程中零碎的小型短片專案,一路到現在的虛擬貨幣(沉浸式娛樂),是怎麼保持高強度的速度感與面對挫折的心態?」

「失敗很正常,就轉個彎。」

「我們團隊的情境切換很快,得了獎,大家開瓶酒歡呼一下,沒幾個小時就回到電腦上工作;失敗了,並不可恥,只要我們不騙人。」 ——嘉凱

「但是,壓力大是真的,你看我都變胖了。」

XD

SELFPICK 團隊的彈性很高,不只是在心態上

新創最需要的就是「變化」,也就是在叢林裡摸著石頭過河,隨時保持高度警戒,觀察四周,遇到簡單的事情,就解決掉;遇到困難的事情,必須判斷要撐下去,還是轉彎。

然而,很多新創也是死在「變化」。變動的太快,團隊成員每個人的適應能力不一,很快,熱情被燒光了,就差不多入墳了。尤其 SELFPICK 這種影視娛樂業,不只是社群操作的策略,還有高時間成本投入的寫劇本、拍攝與剪輯。

「我最討厭的就是一個計畫好不容易做到一半,突然喊,卡!換下一個計畫!」行銷經理兼萬能小編 Eddie 忍痛補充著。

但 SELFPICK 不知怎麼地,可能是從大學階段就開始合作,每個人的默契跟步調,甚至情緒彈性能力,都是在差不多的水平。在建立一個新的娛樂圈的協作模式上,他們保持著高度彈性,不斷在計畫中小步快跑、快速迭代。

回頭來看 SELFPICK 每一個決定:優雅地站在風口上

你會發現他們,似乎都剛好踏在當時的風口上:「網路社群興起、年輕人的普遍壓抑、群眾募資、線上課程、VLOG、虛擬貨幣⋯⋯」,這不是光有執行力而已,還要有足夠的洞察力。

他們團隊除了在面對事件上,足夠柔軟,就連工作上也沒有什麼硬性的規定:有事要回報,就找嘉凱和負責人單獨聊聊;有事要討論,就直接開個會。但他們不太喜歡開會,沒有必要不會召集大家開會。

「一對一聊天,是我們團隊的習慣。過去的工作看版與溝通,是用便利貼牆,但後來發現太難保存與追蹤,所以換掉了。」——嘉凱

其實,我很羨慕 SELFPICK 團隊,有著這麼深厚的信任基礎,把工作交付出去,就是完全信任,不用太多的討論,所以可以把工作的流程簡化到最平面:「沒有流程,有事直接溝通。」

SELFPICK, SELF TOKEN, SELF BAR,三間公司,影像內容、社群經營;技術;實體店,各司其職。

「高手,是互相珍惜尊重的。」

當我問到:「現在團隊擴編這麼快,一下子又多了一間 SELF TOKEN 公司,來了這麼多技術大神級的人物,在團隊合作上,有過哪些摩擦嗎?」

「大家都很欣賞彼此的專業,他的專業,我的確不會;但我熟練的,他也不會啊。所以每個人反而藉由『好奇心』交流的很愉快,不會有什麼誰高誰低的問題。」——嘉凱

看到他們這麼說,我又更加羨慕,甚至嫉妒了。

【工作協作】影像娛樂業是怎麼工作協作的?

追求更有效的工作模式一直是我的生活準則,今年也擔任了資策會的中小企業的數位轉型顧問,但實在沒接觸過影像娛樂業,但 SELFPICK 也是 JANDI 的使用者。所以,他們是怎麼工作、怎麼使用協作工具的?

當團隊的專案越來越多,決定放棄無法追蹤的便利貼版時,Eddie 開始著手找尋合適的團隊協作工具。他很清楚不能用 LINE,這樣公事私事和干擾廣告混雜在一塊,會比便利貼還糟糕。

評估了一些不同的協作軟體,選上了有中文支援,也有在地客服服務的 JANDI(工程技術團隊的 SELF TOKEN 則是使用 Slack)。

左:訪問 Eddie 使用情形;右:SELFPICK 使用 JANDI 的議題設計與介面

將事情分開成議題討論:清楚有效率

他們將每一個專案和例行任務開一個議題:回報區、請假區、午餐區,Hahow 專案、YouTube⋯⋯等等,讓討論不會混雜,避免進度到哪了卻很難追蹤的問題。

「承認自己不夠聰明,在管理上會方便一些。」——嘉凱

嘉凱表示自己其實沒有這麼會「管理」,很多經驗都是逐步摸出來的,甚至是因為開放彈性,透過與夥伴們「聊出來」的。

所以工作流程一切從簡,過去也試過固定開會、團康遊戲,但持續不久都失敗了。然而,JANDI 的簡潔、議題分明讓他們選擇用了,三年。

SELFPICK 摸著石頭過河,我們也是。

特別感謝 Eddie 幫我們側拍

雖然人在台南的我,專訪經驗比起其他團隊成員少上許多,但每次在公司內的 JANDI,有一個議題叫做「使用者研究」,在那個議題,幾乎每天,真的是每天,都有各個夥伴從用戶拜訪、客服系統、粉專訊息⋯⋯等各種管道,收到來自使用者的回饋、建議,甚至是抱怨。

我每次看著我家老闆,一個一個,非常理性且客氣地回應那些訊息,都覺得我的情商真是夠低的。但是專訪完 SELFPICK 後,的確,我也意識到,我們夥伴的那一份心情:「先承認自己的確不夠好,才有空間更好。」

謝謝 SELFPICK,更進一步認識你們團隊後,讓我想到了這首詩:

《The Road Not Taken》
許多年後,我將輕輕嘆息,敘述這一切:
村裡有兩條路,我 — —
選擇了行人稀少的那一條
它改變了我的一生
By 羅伯特・佛洛斯特(Robert Forest)

正如同你們的名字:

「Selfpick, We pick our own path. 做自己的選擇,走對的路。」

SELF TOKEN 沉浸式娛樂生態圈?

至於什麼是SELF 虛擬貨幣?

簡單來說,就是個全球流通,讓店家能直接接觸消費者,讓消費者的數據不再被大型的中央機構給掌握(區塊鏈去中心化特色)。

甚至有保底防崩盤機制(100 SELF = 一張電影票),而且可以不同性質之消費場域,包含:食(酒吧、咖啡廳、餐館)、衣、住(民宿)、樂(電影)⋯等。

想要了解更多?歡迎到他們的 Medium by Sharon Hsu
(我覺得他們寫得十分清楚)

購買 SELF 請點此
我的推薦連結(用此連結的朋友,會獲得該次購買 SELF 數量的 5% 作為增額獎勵。)
https://buy.selftoken.co/?r=0x64A925142782A46D7e9A5B37928c47ee20032Ba2

那,《聖人大盜》電影又是幹嘛的?

這就是他們聰明絕妙的一步棋了。

因為目前台灣了解虛擬貨幣的人,通常圍繞在技術社群,一般大眾是覺得陌生的。

如何用最簡易,最能接觸一般大眾?

「娛樂——電影」。

用一部夠吸引人的電影、用劇情、用故事來說「SELF 虛擬貨幣」如何運用在現實生活中,才是他們一直在提出的:「打造虛與實交融的世界」。

我勢必會去看這部電影的,因為我自己也超好奇,他們會用怎麼樣的敘述手法和劇本,讓這麼抽離的概念,簡單具體地丟在大眾眼前?如何讓觀眾在看完後,就直接滑開手機購買 SELF 虛擬貨幣?甚至走出電影院時,就能直接體驗用 SELF 消費食物飲料?這一系列的想像,就像是駭客任務啊啊!

《聖人大盜》電影預告概念片,雖然我有點有看沒有懂 XD

這篇文章,有哪邊共鳴到你嗎?
「點此分享」此篇到臉書,讓更多人知道。

侯智薰,生產力工具人,雲端工作術顧問,研究更好的生產力方法。

點此開始免費使用全亞洲領先的企業協作 — JANDI

JANDI 官方網站:http://jandi.com

--

--

侯智薰(Raymond Hou)
JANDI Blog - 輕鬆合作,快樂工作

探索現代人需要的數位工作術、聰明工作和生活品質方案,也分享一人公司故事|18 歲印度自助旅行,22 歲全遠距工作者,24 歲結婚到北京做互聯網產品運營,26 歲回到台灣和老婆打造智能工作宅,保持任性熱愛生活|▲ 最新內容在個人網站:raymondhouch.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