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職場觀察錄

泡杯咖啡,進來隨意看看吧

Jane Lin
JL's note
13 min readJun 5, 2019

--

Photo by Bench Accounting on Unsplash

一直以來,看了很多職場相關文章,有些內容來自作者的親身經歷,有些從周遭人們發生的事情中領悟而得。看到類似經歷會忍不住點頭認同,沒經歷過的就充當警惕,提醒自己未來別踩到同樣的雷。

這篇文章記錄我自己就業後的一些觀察與心得,畢竟別人寫的是別人的領悟,自己經歷過的才會更加深刻。

1. 魔鬼藏在細節裡

記得念書的時候,聽過這麼一個慘劇:有位同學習慣先把題目全部解完,才開始劃卡 (ADCAB,BBACA,…)。有一次劃卡的時候不小心跳了一格沒注意,導致後面的答案錯位,原本的高分就這樣不及格。

如果說,及格是工作的最低要求,細節可以決定兩個方向。一個是因為細節而不及格,就如同上面填答案卡的例子,另一個則是因為細節而加分。

有些職務的工作很注重細節,一旦粗心就會鑄成大錯,比如計薪、財會,但這不表示不是這些職務的人在工作上就能心安理得地大而化之。相對地,如果能在細微之處處理得好,便有機會脫穎而出、贏得賞識。比如同樣是作業員,你的不良率跟其他人比起來總是相對較低;同樣上台報告,跟其他人比起來,你的台風穩健、條理清晰、能突顯重點、貼近對方需求,無形之間會給予台下與會者良好的印象。

2. 不要因小失大

從圖書館借了《小王子》來重溫,也許是經歷更多而有了不同的體會吧。以前看到這段話沒有特別的感覺,但這次閱讀之後,最是讓我印象深刻:

小王子的行星上有一些可怕的種子… …這就是巴歐巴的種子。行星上面的土壤常被它殘害。因為如果晚一點拔巴歐巴,就沒有人能夠拔掉它了。這樣,它將堵塞整個行星,它的根也就鑽穿了整個星球。假如那顆行星太小而巴歐巴太多,整個星球就會爆裂掉。 ─《小王子》

Photo by Evie S. on Unsplash

巴歐巴可以是我們的一個壞習慣、一個小錯誤,或者未完成之事等等。剛開始不以為然,所以放任它不管,可是不知不覺間,它隨著時間的推進如雪球般越滾越大,等我們意識到不對勁,回頭想改變它的時候,卻發現需要花費更大的力氣,甚至因此失去了無法挽回的東西。

「早知道就花個 10 分鐘重新確認一次,不但沒有後面衍生的問題,還不用多動用 3 個人、額外耗費 5 個小時去解決它。」

就跟小病拖久變大病的道理一樣,諸如此類的早知道、想當初的懊惱與後悔,大家一定多多少少都遇過,很多也都是可以事先避免的。如果因為疏忽,或縱容自己不去理會,將來可能要花更多的時間、精神、人力、金錢在上面,還可能因為這樣而被認為辦事不力,失去對方的信任、失去升遷加薪的機會,後悔就來不及了。

3. 何不以小博大

另一種情境則是,人們不去用小成本換取大回饋。也許你會說,有人這麼傻的嗎,能以小博大還不樂意?事實上,還真的有。

大部分員工都有例行性的工作,有多少人會主動去檢討、優化自己的工作流程、工作方式?沒錯,很多工作流程都是早就被制訂好的,我們接手這份工作的同時,也承接了工作方式,然而時過境遷,有些已不合時宜、早該被淘汰,只是之前的人因為習慣而不想改變。制訂流程的人也不見得是執行流程的人,流程是否合理、箇中的麻煩跟難處,不是執行的人不會明白。如果願意花心思進行檢討並提出改善建議,有時候流程只是經過小小的改變,不但我們自己執行起來會更加輕鬆流暢、相關部門人員也能減少負擔。

再來,我們主動花點時間去學習一些工具、技巧來應用在工作上,也能降低工作成本、提高工作效率。比如 Excel 報表的使用、PPT 簡報的製作,搭配使用快速鍵、內建功能,或者外掛工具能讓你事半功倍,何樂而不為呢?

4. 不必事事要求完美

如果你等一下要上台報告,但簡報還沒做完,那麼簡報做得好不好看又有誰會在乎呢?

想一想,「將工作做好」以及「將工作做完」,哪一個比較重要?

如果要排序,會是「將工作做完」為先,在這個基礎上行有餘力時,再要求「將工作做好」,不應捨本逐末。

5. 事有輕重緩急

有時候,工作不來則已,一來驚人。一個人只有一雙眼睛、兩隻手,面對繁多的工作,我們只能一件一件處理。這時候我們應該先冷靜下來,梳理手上的工作項目,依輕重緩急去安排自己的工作次序。

面對這樣的情況,心理壓力會很大,我深有體會。但如果自己慌了手腳,反而是找自己麻煩。要相信,事情總會有解決的時候,妥善安排才是為自己分憂最好的辦法。

6. 凡事都是一點一滴累積

不管是到新公司、換新職務,還是接受主管指派的新工作,初期都免不了學習與適應。在熟悉之前,難免會感到痛苦;做錯事的時候,難免會覺得不安。這個時候,轉頭看看周遭的人吧,跟你一起接觸新工作的同事,不也和你並肩從零開始摸索嗎?公司裡績效最好的業務,以前不也吃過閉門羹嗎?

碰到沒遇過的東西,不懂是正常的。會發生意外會犯錯,是人之常情。如果因為這樣就氣餒、止步不前,吃虧的只會是自己。

不懂沒關係,多接觸幾次,時候到了就會茅塞頓開,沒想通之前就先按照學來的去做。犯錯沒關係,一邊想辦法解決錯誤,一邊回頭檢討錯在哪裡、如何避免下次再犯,這樣一來一往之間,反而能獲得很多寶貴的經驗。所謂的高手,不就是累積經驗值來的嗎?

7. 沒人有義務幫你

大家都是這麼走來的 ─ 曾經遇過不會的問題、曾經犯錯過、曾經迷惘過。所以多少能互相理解、能彼此體諒,能夠或多或少給予協助或指點。話雖如此,沒有人有義務幫你完成工作、沒有人有義務幫你去跟別人溝通、沒有人有義務收拾你的過錯。

樂於助人的人還是不少的,但是一來大家也有自己的事情要做,二來大家沒有義務幫你。所以,當我們請求別人協助的時候,除了基本的禮貌跟尊重之外,也要記得心存感謝。

8. 虛心受教,心存感謝

有時候自己看自己做的事,不曉得哪裡有什麼問題,就這樣無意間引起別人的誤會與不滿。又或者因為經驗不足,鬧出笑話、得罪別人卻渾然不覺。

我曾經因為經驗不足而鬧了笑話,幸好之後有同事好心提醒,我才知道原來我的做法有不對的地方。又因為這個不對的地方,會造成什麼樣的情況。於是告誡自己以後要多加注意、不要再犯了同樣的錯誤。

如果有人願意指出你的錯誤,這其實是件值得感激的事。或許你當下是被主管嚴厲指責,也或許你是私下被同事委婉提醒。良藥苦口、忠言逆耳,聽到別人指出自己的錯誤,自己心裡多少會尷尬、會不舒服,但無論如何,都值得感謝並接受。因為對方願意跟你說這些,表示對方希望你能改進、能做得更好,而我們也因此得到一個機會來改正缺點,讓自己成長。

9. 先思而後行

別人給了我們指導、建議,但決定要怎麼做的人是自己。要做之前最好先經過思考,而不是照單全收。同樣的狀況,在不同時間、不同公司、不同部門、不同政策…等種種條件之下,解法不見得相同。對方能成功不代表你也能成功,提供給你的方法或許現在已經不適用,又或許不夠完善,如果因為這樣出了問題,責任該向誰追究呢?

10. 每個人都可以是老師

人各有所長,接觸過的人之中,一定有幾位你想學習、效仿的對象,他們身上有吸引你的優點,你會渴望像他們一樣博學多聞、處變不驚、八面玲瓏…。這些正面教材固然好,但負面教材也有其可取之處。我們無需親身經歷,只需透過別人的行為和經驗來引以為戒,避免和別人犯下同樣的錯誤。

除了這種大方向的觀察與學習,工作上的技巧也是人人各有各的本領。同樣都使用 Excel 做報表,大家會的功能不見得一樣。同樣操作公司系統,隔壁同事總是能比大家更快更好地進行操作。有些我們不會的、沒想到的,別人會、別人想到了,這些也都是我們可以去學習、請教的地方。

11. 大方把自己會的教給別人

有同事來請教問題,不妨大大方方地傾囊相授吧。不要害怕別人超越你,除非你放棄進步;不要覺得可惜與不甘,除非你擁有的就只有這些。

說不定,你私藏已久的看家本領,其實還能更好,但因為自己想不到怎麼做,又缺乏指點,就只能維持這樣、無法突破。透過和別人交流,也許對方的一句話就能給你靈感,也可能對方幫你找出了盲點。教學相長,我們給予對方的同時,也可能得到意想不到的回饋。

12. 考慮訊息的同步與效率

有一次,跟我同部門的 A 同事在溝通一個跨部門的工作狀況,他們是這樣進行的:

A 同事打電話給 B同事:「你好,B 嗎?我是 A 部門的 A 同事,我遇到問題,&@#…」
B 同事聽一聽之後跟 A 同事說:「這個要解決還要找 C 部門的 C 同事協助,%$#…」
於是 A 同事跟 B 同事談完之後,轉頭打電話給 C 同事。
跟 C 同事談完之後,再打電話回去跟 B 同事說 C 同事說了什麼。
談話中發現有些細節要確認,於是 A 同事又打給 C 同事……。

就這樣來來回回好幾通電話,期間打給 B 同事跟 C 同事的時候,有幾次遇到對方忙線中、該員離開座位上廁所。或者對方回電的時候自己也剛好沒空、忙線中、離開座位。於是一個問題你來我往討論了半天仍然沒有結論,這件事就這樣卡著。

剛開始 A 遇到問題的時候,可能沒想到這個問題處理起來會那麼麻煩,以為一兩通電話就能解決。然而,意識到處理這件事情需要更多溝通、更多交流的時候,其實可以一邊整理好相關資料,一邊跟相關人員約個時間,大家面對面一起分析與討論。畢竟有時候對方只聽你口述,沒看到發生的經過、沒有更多細節,難以更全面判斷問題、找到對應的解決方式。再來,A 跟 B 通話時,或許在一些細節上達到共識,但是 C 不知道,於是演變成 C 在處理他的環節時出現問題。

當一件工作需要跨部門或多人合作時,要好好考慮如何同步彼此的資訊,以最有效率的方式解決。關於提升工作效率、團隊之間如何合作的方法跟工具,有很多資料或課程可以學習,於此不贅述。

13. 互相理解,換位思考

「換個位置換個腦袋」,那次聽到這句話,是因為一位同事跟新上任的主管有矛盾。那位新主管上任前後的做事方式、思考角度跟以前不同,導致兩人有些意見不合,同事當時很不高興,便私下抱怨了這麼一句。

一個人當下的身份、所在的位置、看待的角度不同,對同一件事情的標準就難免會不一樣。就像我們去買東西,會希望價格越低越好,但有一天當我們成為商人去賣東西的時候,會希望商品價格越高越好。

身為員工、身為主管,以及身為老闆,這些身份的差異、肩負的責任,勢必會造成立場的不同。有時候自己也不願意這麼做,但卻因為這些而不得不為,有苦難言。對方也不見得會跟我們解釋,這時候我們可以試著去想,如果今天在那個位置的人是我,我會怎麼做、為什麼要這麼做、做了之後會有什麼後果。

同事之間,也會因為不同職務、不同工作而有想像的落差。常見的情況是,同事覺得你應該要會什麼、你應該要做什麼……。但事實上,你的職務、你的能力、你的工作內容跟他們說的這些可能並無關係,只是他們不了解,所以根據他們看到的、聽到的去想像。

另一個情況是配合上的摩擦,因為不懂、沒有親身經歷,所以不知道為什麼對方這麼要求,不知道為什麼對方總是無法完成我的需求。有些公司會採取「職位輪調」的方式來解決這個問題,彼此體驗過對方的工作之後,便能體會為什麼對方會這麼做、為什麼對方會為難,之後的溝通跟配合就會順暢許多。

很多衝突、誤會等不愉快,來自於不了解、不理解,這些是非對錯不過是看待事情的角度不同罷了。要能做到面面俱到、盡善盡美不是件容易的事,透過互相理解跟溝通也不一定能讓所有人心服口服,但至少能在其中找平衡,找多數人可以接受的方式。

14.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俗話說:「危機就是轉機。」遇到問題的時候,你會怎麼處理?態度又是如何呢?

身陷危機、遇到困難的時候,最能表現一個人的能力和態度。是手足無措還是處變不驚?是消極敷衍還是積極應對?結果的好壞固然重要,但過程也是舉足輕重的一環。若是表現得好又順利解決問題,因禍得福也不是不可能的。

15. 提出建議而不是抱怨

對公司的伙食、福利,或者對工作的內容等有意見,希望能改善的時候,你會怎麼做?

明理的、為員工著想的、能接受不同意見的主管跟老闆還是很多的。如果我們希望對方做出改變,可以好好說明理由,提出具體的、有建設性的內容,以及這麼做能帶來什麼樣的效果。比起單純抱怨,規劃或執行者會更清楚有什麼問題、可以朝什麼方向進行、怎麼說服相關單位人員、說服主管等等。無論最後這些建議會不會成真,其被採納跟接受的機會還是比抱怨高的。

16. 不要迷失在追求績效

績效會影響我們個人的升遷和獎金,也跟我們工作的內容、部門的目標、公司的發展有關,所以無論就個人還是公司而言,績效的提高都是大家樂見的。

不過,如果績效指標有缺陷,個人的心態可能因此偏頗,或做出投機取巧之事。個人在其中無法得到成長,公司也無法掌握最真實的情況,設立績效指標的初衷就這樣偏離軌道。

17. 向相關單位或人員查證

不是只有都市才有傳說,公司裡也會有一些稀奇古怪的傳聞,不知情的人說得煞有其事,知情的人聽了哭笑不得。

人多嘴雜,一件事傳著傳著容易就變了個樣子,延伸出各式各樣的版本。如果是茶餘飯後閒聊的八卦也就罷了,怕的是公司的政策每個人見解不同,卻又不向相關單位問清楚,對自己的解讀深信不疑又四處宣揚。

不說別的,光是請假要怎麼請,每個人看了都有不同的理解。到底真實的意思如何,最好跟相關單位進行確認,避免因此而引發勞資雙方的誤會與衝突。

18. 對公司負責

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隨著能力的提升而有更好的發展,同事之間往往都會彼此祝福。與此同時,公司也會著手準備找人來交接你的工作。

曾聽過有員工因為要離職了,所以工作開始敷衍,愛理不理、能拖就拖,想說反正自己要離職了,就有恃無恐。人生何處不相逢,別說將來可能回鍋。未來求職的時候,說不定會遇到 reference check,或者直接向公司裡認識的人打聽對你的評價,這些或多或少會影響人資和面試官對你的印象。

回歸本質而言,領一天薪水就一天是公司的員工。既是員工,完成份內的工作、做好交接,才是負責任的表現。

19. 為自己打算

剛開始滿懷的熱誠,在各式各樣的挫折與無奈中消磨殆盡。漸漸地不再有熱情、漸漸地不再去學習。不求成就大事,只求安穩度日。

人各有志,就這樣穩穩地過日子其實也是不錯的選擇。只是,事事難料,我們無法預知未來會有什麼變故,又,變故來臨的時候,我們能夠應對嗎?

如果可以,不妨在力所能及的時候,多多培養興趣跟專長。就算現在用不到,多個一技之長傍身,未來能走的路會更加寬廣。

20. 排解壓力,保持健康

出來工作不外乎是為了賺錢養家,但如果過度拼命,把自己的健康賠了進去,不是很吃虧嗎?尤其是家中的經濟支柱,更應該好好珍惜自己。

工作之餘,尋找排解壓力的方法,例如運動、聽音樂、看笑話、旅遊…等,保持心情愉快、心境平和。同時,也照顧好自己的飲食跟作息,減少疾病纏身的機會。不要讓自己受苦受難的同時,還把辛苦賺來的錢轉到醫生口袋裡。

如果想看更多文章,點擊以下連結可以看到我的文章清單:
* 所有文章清單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或覺得這篇文章有幫到您,想給我一些支持,可以這麼做:
1. 登入 Liker 點擊下方 LikeButton 免費按讚(按5下),或直接打賞 LikeCoin
2. 透過街口支付請我喝杯咖啡!
3. 拍拍手(1~50下) 給我一些鼓勵。
點擊 LikeButton 可幫助作者得到回饋
透過街口支付小額支持作者

--

--

Jane Lin
JL's note

迷上網頁與程式,學到新東西都會開心好一陣子,想著要怎麼拿去改以前寫過的 cod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