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進十四峰 ● 面對困難,我們有沒有辦法與能力進行一個短暫的享受 — — 專訪臺灣極限登山家呂忠翰 ●

Janet Chen
山陽山陰 SANYO+SANIN
Sep 25, 2021

--

Photo by Chung-han Lu, Designed by Hao Zhuang

(一)

「一開始基地營出發一個小時後,就會有雪崩上的風險,另外基地營是四千公尺的地方,距離峰頂總體來說垂直有四千米高度,在適應上不好做策略上的安排,而前往一營的途中,需要下一段垂降即將崩塌的邊坡,隨時都可能被邊坡上的落石擊落,然後經過一段冰河,卻如走進深淵裏一樣,看著左邊有雪崩衝擊,右邊高高的冰塔每天不斷崩落,這些情況都要挑好時機,然後迅速渡過著險峻的二、三十分鐘風險!」 — — 截自阿果安娜普納攀登日誌

「安娜普納(Annapurna)對我個人而言真的別具意義。」阿果露出了相對嚴肅的表情,彷彿再次將場景拉回到攀登現場。其實今年的攀登行程,過去的老搭檔張元植轉為後勤,韓國朋友也沒有偕同,算是他真正獨立前往攀登的一次,然而,安娜普納的難度與危險是眾所皆知,尤其不可控的雪崩確實也給他不少的壓力,甚至抱著回來機率不高的心情。回歸到風險控管的概念,他反覆思考將風險降低的方法,如何與隊員主導天氣、架繩,甚至整個路線的規劃,竭盡所能地將風險控管到他所希望的程度,最後便是聽天由命面對雪崩,剩下的交給運氣。

(二)

「二營到三營是非常重大的關鍵,也是整個安娜普納[MOU3] 裡最難的問題,不管那一條路,都要賭上雪崩熱區,而今年我們很早就開始架繩跟建設營地,在還沒下雪颳風前,路線上大多看到的是冰面,但另一方面就會變成很尷尬了,因為踢冰的話,從二營到三營要一千米以上高度(約六千五到六千七之間)大家如果踢冰,踢到六千七預設的三營,那麼腳趾頭要爆了,小腿也炸了,會隨著高海拔大家更會走不動,所以大夥經過了兩次雪巴會議群的討論,最終決定走今年的路線,不過我沿途在路線上,看著這些大雪簷,望著路線上的雪崩熱區,每每夜裡感受聽著身旁的雪崩衝擊下來的聲響,準備往二營到三營的方向去時,努力喊著各國神明通通要出來顯赫一下,但如果不夠虔誠運氣差,看看倒霉的人會是誰。」 — — 截自阿果安娜普納攀登日誌

「這是唯一一次持續在一個感到危險的心理狀態,其實當下思考的是不是如何面對恐懼,而是面對這樣的困難度,我們有沒有辦法與能力有一個短暫的享受。」他一邊描述,並試著還原當時那段在困難地形六至七個小時反覆抬頭往向冰塔的模樣。選擇無氧攀登,是渴望用最純粹的方式,讓自己的身體與心中的野性直接面對自然,但並不是一味的挑戰與征服,而是有意識的去嘗試身體的極限,當然,就理性面氧氣仍是需要備著的,因為平安回家才算成功。身邊的搭擋Gesman是一位年輕雪巴,他在2019年已登頂過安娜普納,心中仍存在著探索未知的靈魂,在聽了他的觀念後備感認同,最終也選擇一同採取無氧登頂。

(三)

「慢慢地架設路線跟推進,一位巴西朋友(莫塞斯)在隊伍中喊了我來,折返坐在我旁邊,轉頭說:『阿果,我需要氧氣,我知道你有氧氣瓶,可否要求雪巴跟借你的面罩,我覺得我腳已經在燒跟疼痛了』。頓了頓的我,瞪大眼說著:『我也只是像冰塊一樣,你知道區分吧,像冰塊與開始灼熱是差異很大的,會灼熱已經比較嚴重了,應該下撤吧!』巴西朋友說:『這不行啊,都在這邊了,我想登頂,用氧氣好了,雖然想無氧,但可能就要截指,你可不可以把氧氣給我用』。並認真的看了看我,也看了看Gesman ,接著對Gesman 說:『我出價一千美,這樣行了吧,把氧氣給我吧?』」 — — 截自阿果安娜普納攀登日誌

面對極度高壓的時刻,阿果耐著性子透過對話,先瞭解莫塞斯的凍傷程度,並以最短的時間在腦中進行風險評估與判斷,站在同是攀登者的心情,他同樣也是凍傷的狀態,要就忍一時抑或是選擇撤退;站在團隊的角度,他只有一瓶氧氣,也不知道接下來的路程有多長,如果給了對方,雖能緩解對方的凍傷,但也等同於讓自己與Gesman面對的風險提高,他的決策是將氧氣留在自己身邊。而後莫塞斯轉往與Gesman提出一千美金的交換,對雪巴來說是相當誘人的條件,「我當下刻意不往Gesman的方向看,擔心影響到他的判斷。因為這是他的選擇,選擇了就必須承擔。」直到這樣的時刻,阿果仍舊理性與善意當前。面對透過攀登所建立起來的革命情感,Gesman也做出了不給的決定,因為「Bro,No Problem!」要一起無氧登頂。

— — 原文刊載於:橘子關懷基金會 前進十四峰計畫網站:gonext14peaks.gamaniacheerup.org

--

--

Janet Chen
山陽山陰 SANYO+SANIN

生於日本神奈川縣,長於台北,畢業於輔大景觀設計,無縫接軌踏入策展領域至今已八年,持續在景觀建築底蘊之上建構自我思路,現為策展工作者。近期著迷於抱石、重訓、瑜珈之間的身體覺知開發,作品散見於《Shopping Design》、《La Vie》、《財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