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net Chen
山陽山陰 SANYO+SANIN
4 min readJun 24, 2018

--

緣日城市下的集體記憶|京都市集記事(三)

攝影|陳婕寧

「第一次造訪某地,就是開始書寫它:地址並未被寫下,它必須建構自身的書寫。」 — — 《符號帝國》

1958年,京都與巴黎締結為姊妹市,讓早在1858年就開始的文化藝術交流,有了更進一步友誼關係上的承認,兩個相距9606.8公里的國家,皆在致力保留傳統文化連結的同時,卻又必須肩負大都會的機能,因而常被相提並論,而傳統文化在經過世代積累後,所造就的強大地域黏性,通常會體現在常民生活的採買,無論是京都人或巴黎人,針對日常採買,大多能自信地憑藉自家、工作區域附近的熟識店家完成,也因此走入市場、市集,逐漸成為理解在地的途徑。年歲1200年的京都,許多事物紮了深根,包袱也沈,各種約定俗成的習慣、普遍傳承的集體禮俗,共同建構了一部分的體質,而另一部分則來自於常民,那些錢湯裡的公共性、市場生活與工作的依存性、喫茶店的孤獨性,還有依附於重要文化場域、文化脈絡中的傳統市集。

攝影|陳婕寧

|主題性中型市集|ものづくりGarden — 京都府立植物園手づくり市

沿著鴨川上游賀茂川一路往北,會先看到下鴨神社被包圍在鬱鬱蒼蒼的糺の森,才會到達上賀茂神社,在兩座賀茂社之間,佔地面積二十四萬平方公尺的綠帶,就是京都府立植物園與半木の森。大正初年為了慶祝新皇登基,京都府出資買下神社周邊田地,要規劃為即位紀念博覽會的場地,好險最終計畫變更為即位紀念的植物園,誰也沒想到,年過九十三年後,開始定期會有類博覽會的活動 — 手づくり市在此舉辦,且依舊是匯聚人潮重要節點,不得不讚嘆當時都市規劃人員的獨到眼光。

攝影|陳婕寧
攝影|陳婕寧

有別於依附於寺院的傳統市集,手づくり市結合植物園的完善動線與12000種植物進行一場展策,考量動線上已有園區系統的休憩座椅,且皆是閱讀、寫生的族群,在主動線先安排方便外帶的咖啡、輕食類販售,除了可供應市集參與者外,同時也可提供給入園休憩者,端景的噴水池作為music garden,安排定時音樂展演吸引人潮,最後,在北山門廣場集結近170攤以小型家具、訂製皮鞋、盆栽用編織吊繩等居家裝飾、手作類攤位,攤位身後滿是盛開的當季紫陽、特殊花種,充分整合了整體視覺經驗,相較於文化脈絡下所生成的傳統市集,難免承襲了較多西方市集的思維,這大概也就是主題性市集的有趣之處,如何因應場地特色提出相對應的配置與策展企劃,以及重新扣連場域本身的歷史。

Info|

— 京都府立植物園手づくり市

日期|一年僅二次,約莫6月份(時間依網站公布)

時間|9:00–16:00

地點|京都府立植物園

1935年6月29日清晨洪水氾濫,因盆地地形,洪水直衝重要市中心,31座橋沖斷了26座,包含現在我們最常走的三条、四条,在未知與擔憂下重振精神,展開治水11年,才成了我們現在看到的模樣,每趟來訪京都的結尾,都習慣站在賀茂大橋上觀看鴨川三角洲,重新感受時間流逝。三面群山環繞著棋盤狀紋理的老靈魂,是一座相當適合運用大量行走來觀察的城市,身體會讓你記住盆地地形的感知經驗,可以透過道路交叉口建構出的方位來溝通目的地,或是藉由山形來確保自身尚未迷失,嘗試在逃逸的符徵中重新建構自身的書寫,再以巷弄漫遊的熟稔度,重新檢視自身經驗積累的厚度,而相同景點以不同切入方式所疊合出的新敘事軸線,絕對是專屬於京都的旅行況味。

(全文完)

— — 原文刊載於《財訊雙週刊》第 535 期

--

--

Janet Chen
山陽山陰 SANYO+SANIN

生於日本神奈川縣,長於台北,畢業於輔大景觀設計,無縫接軌踏入策展領域至今已八年,持續在景觀建築底蘊之上建構自我思路,現為策展工作者。近期著迷於抱石、重訓、瑜珈之間的身體覺知開發,作品散見於《Shopping Design》、《La Vie》、《財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