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戰敗者的觀點》

Jason Z
jason-read
Published in
Sep 4, 2022
戰敗者的觀點

History is written by victor . History is filled with liars. If he lives and we die, his truth becomes written — and ours is lost 歷史由勝利者撰寫。歷史充滿著謊言,如果對方活下來且我們死了,他的真相將會被撰寫下來,而我們就會被抹去

戰敗者的觀點這本書以失敗的那一方- 德國,寫下他們對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想法與觀點。

現今,我們看到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歷史,很容易將其化約成同盟國與軸心國的決鬥、正義與邪惡的一方的戰爭。身為納粹的德國就是惡魔的化身,恐怖地統治了歐洲,入侵了法國、英國、蘇聯等國家。而美國、英國就是正義之師,解救深陷水深火熱的歐洲人,為了自由與理想奮鬥。蘇聯則是為了保衛偉大的祖國,發揮堅毅的精神,守住了史達林格勒。可是對於這些歷史的過往,我們都是從勝利者的角度去觀看的,尤其勝利者習慣抹黑失敗者然後神聖化自己,讓自己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而同樣身為主角參與其中的失敗者卻沒有參與其中,不免讓歷史過於片面與破碎。

因此在戰爭結束後,作者去訪問身為戰敗者也是曾經的對手的德國將領,想從他們的角度去描繪另一種視角,想要知道他們的決策過程、想法和談談覺得為什麼會失敗,最後寫下這本書。

希特勒是個草包嗎

電影形象中的希特勒

希特勒在後人的印象就是個邪惡的大草包,尤其在電影當中他那精神失常胡言亂語的發怒,更是讓人對他的印象定型。他做過的惡相信為大多數人熟知,像是實行雅利安人至上,堅持清洗猶太人的政策、用民主的方式毀滅民主實行專權統治、組織黨衛軍擁護他的政權等等不勝枚舉。

但是要客觀評價他的功過,不能只有評論過而無視他的功,這是被大多數後世的人所忽略的。

例如,坦克雖然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就已經發明,但是因為笨重又慢,所以被當作輔助步兵的武器,只是個配角。首先將坦克作為獨立的軍種並提出閃電戰的概念是英國人,但是英國人卻覺得不可行,傳到德國之後,德國的將領也普遍覺得不可行,唯有希特勒有獨到的眼光,覺得坦克會是未來戰爭的主角,積極培育裝甲師,讓德國在二戰時裝甲部隊所向披靡。又或者他的確讓處於絕望中的德國人民看見了希望,走出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戰勝國對於戰敗國索求無度的陰霾。

而德國將領對它的評價,雖然常常以「波西米亞下士」來蔑視他,作為草包的稱呼。認為他是只有理想,沒有軍事素養的人。但是又不得不佩服他異想天開的計畫跌破眾人的眼鏡,往往證明他是對的,例如入侵法國、入侵蘇聯,都在眾將官不看好的情況下大獲成功,把戰略心理學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但是也認為他是個可以開創卻無法守成的人,一開始大膽的成功,後續還是要回歸到基本面,堅持戰略素養。但是先前的成功讓他開始自得意滿,反而讓有經驗的軍官話語權越來越小。導致後續遭遇到的許多失敗多是可以預見且避免的,因為元首的命令,不得不為了遵守命令而去面對失敗。

另外許多將領並沒有加入納粹黨,且還有的是反對納粹的。但是他們也承認不得不佩服希特勒的個人魅力與領導能力。即使他們不同意希特勒與納粹的言行,他們還是被希特勒說服得認為這樣做就算不為了他個人或是黨,也是為了德國未來的前途好,是有德國價值的事情,讓將領們心甘情願去付出。

德國真的想進攻法國嗎?

現在我們都知道,法國戰役僅持續六個星期就結束了,德國就占領了整個法國。對比2022年的今天,軍力遠超過烏克蘭的俄軍還無法突破,已經打了超過半年還無法征服烏克蘭,甚至越打越後退。

時間退回到1940年,當希特勒決定進攻法國的時候,連自家將領都覺得不可能會成功。光是德國的軍力就不如法國,更何況還有比利時與英國遠征軍都在德國邊境嚴防著德國軍隊入侵,兵力遠遠超過德軍。況且法國還修築了堅固的「馬其諾防線」,不只盟軍相信德軍無法跨越雷池一步,連德軍也相信他們的軍隊無法跨越過去。對於希特勒的想法,德軍將領也是積極不配合,能拖就拖,希望拖到元首放棄這個荒謬的想法。因此德國入侵波蘭後,英法對德國宣而不戰,被戲稱「假戰」不是沒有原因的。因為一開始雙方真的沒有打仗的準備,也沒有人認為會打起來。

雖然將領不配合,但是相關的計畫一直都在進行著。有一天德國進攻法國的計畫意外被比利時截獲,比利時很緊張將情報分享給英國和法國。但由於法國對於馬其諾防線的自信,相信這是德國故意洩漏用來誤導的假情報,所以並未在意。德國方面知道情報洩露之後,非常緊張,只有希特勒完全不緊張,反而認為這是個大好機會,將危機視為轉機,要求重新制定計畫。新的計畫非常大膽,既然正面打不贏的話,那何必一定要正面對決呢?打不贏就繞過去阿。一場突如其來的意外,讓進攻法國的計畫成形,連德國將領也都認為這場意外改變了未來,讓德國看到新的方向,做出對法國開戰的決定。

敦克爾克撤退成功真的是英國很厲害嗎?

在法國迅速被德國擊破之後,英法聯軍的主力部隊被困在敦克爾克,眼看德軍即將逼近,英國出動史上最大的跨海救援行動,將40萬大軍成功撤退至英國,為未來的反攻保存戰力。但是書中提到德國方面的觀點,依據德國的說法,德軍的裝甲部隊已經接近敦克爾克了,不管是否能殲滅英法聯軍,至少都可以造成重擊,可是到最後這支裝甲部隊待在原地不動,眼睜睜看著敵人平安撤退。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是進展太順利,順利到德國將領不相信真的有這麼好康的事情,原本估計要和激戰許久才有辦法突破法軍的防禦,結果法軍兵敗如山倒,讓人不禁懷疑是否有陷阱才誘敵深入之後殲滅他們,才會讓德國將領不得不更慎重。

第二是來自希特勒的直接命令,希特勒命令部隊停止前進,不想將英國趕盡殺絕,是因為希特勒想要在制服法國後與英國和談。因為希特勒認定最終的敵人一直是東方的蘇聯,而非英國與法國。所以和另外一邊的鄰居不能同盟至少也要和平共處,因此不希望將英國人趕盡殺絕,反而引起他們報仇雪恨的怒氣。

英國的撤退固然厲害,但是若沒德國沒有停止行動,整個撤退的成敗或許未可知。只不過接下來的發展不如希特勒的願,德國數次試圖向英國遞出橄欖枝,英國首相邱吉爾堅持不和談,要與德國周旋到底,讓德國不得不被迫兩面作戰。

德國人沒有從拿破崙遠征俄國的失敗學到教訓嗎?

縱使德國橫掃西歐,制伏了波蘭、東歐國家、法國、荷蘭、丹麥、挪威,但是真的有辦法征服不論物力或人力大幅倍於德國的蘇聯嗎?尤其是有拿破崙失敗的前例,讓德國的將領比入侵法國更為擔憂也更為保守謹慎。

不過從希特勒到德國將領都認為,德國總有一天會和蘇聯開戰,只是時間問題。德國將領的想法比較保守,如果蘇聯真的入侵德國,那麼再來和它決戰。但是希特勒想法比較激進,希望趁蘇聯的史達林在國內進行政治鬥爭,軍隊被清洗到只剩下沒有經驗的軍官的時候,趁它病要它命。但希特勒也知道,德軍軍力遠遠不及紅軍。只有在人員素質上,遠遠高於紅軍。因此德國的規劃是,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入侵蘇聯,給他們致命一擊,並期望在冬天來臨之前,引發蘇聯國內的革命,讓蘇聯自行瓦解。

德國給予蘇聯致命一擊的計畫非常成功,甚至比拿破崙還要深入蘇聯,但卻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外加上希特勒後來糾結於攻佔以蘇聯領導人為名的城市:史達林格勒,而放掉攻佔戰略要地的機會,外加上冬天比預期早到來。讓原本處於弱勢的德軍被堅持下來的紅軍反推,遭遇比拿破崙更巨大更毀滅性的失敗。

小結

書中還有很多各種事件的採訪,像是德國人對他們的盟國義大利的看法、對於蘇聯人的評價或是德國人真的不知道盟軍要在諾曼第登陸嗎或是不知道德國已經失敗了為何還要頑抗等看法。

以上舉四個書中的例子分享,是我覺得長久以來在心中的疑惑終於獲得解答。但是仔細想想,心中有的疑問,不過是我以後來有全知全能的視野,知道事情最終會怎麼發展才會對當下只有有限資訊的人才會做出的疑問。就像我現在做出的重大抉擇,必定是以先在所知道的資訊綜合後,做出最有利的選擇。但是到底是不是最有利,等到時過境遷之後再回頭看,都不一定是肯定的答案。從不同的視角看事情或是回頭看,的確是件重要且困難的事情。

這本書讓人重新審視歷史,也讓人重新審視自己。

--

--

Jason Z
jason-read

哲學系畢業的前端工程師,大部分時間都在搞鐵路系統,喜歡寫程式外,更喜歡鐵道,欣賞路上每個平凡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