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金融大未來》

Jason Z
jason-read
Published in
Apr 8, 2023

支付可以說是我們每天都會做的事情,從到巷口買早餐、搭捷運到在pchome上面買個電子產品,甚至直接到國外的亞馬遜直接買台灣買不到的東西運送台灣。我們可能使用現金支付也可能使用line pay、街口、悠遊卡等電子支付,或是使用信用卡輸入卡號或是使用apple pay或google pay嗶一下就完成付款。

支付對於個人來說,是非常簡單、彈指之間的事,但我們是否想過,各種支付方式的差異在哪,在你支付之後,背後發生了什麼事情,甚至你支付了之後,這筆錢是如何到賣家手中。

支付金融大未來這本書就是在講「支付」這件事情。我們如何支付、金錢如何流動,甚至我們從來沒想過的,我們如何花錢來付錢這件事情,從微觀的個人角度到宏觀銀行、政府的角度,來理解支付這件事情。支付的原理、支付的風險、支付的商機、支付的管理。

付錢不是沒有成本的

想像一下假設我們在711買了一瓶30元的可樂,我們可以選擇的支付方式很多,最簡單的方法是直接給現金,也可以選擇使用line pay、悠遊卡或是刷信用卡。對於消費者的我們來說,決定使用哪一種方式付款,大多基於哪一種方便或哪一種優惠給的最多,就使用哪一種方法付款。但對於賣方來說,用哪一種方式付款很重要,這將決定最後賺到多少錢。

假設使用信用卡付款,要被信用卡組織抽1.5%的手續費、假設使用line pay付款,要被line抽3%手續費,使用悠遊卡或其他行動支付,也都有不同交易手續費。也就是說,在這些信用卡組織或行動支付提供快速方便的付款方式的時候,支付這件事情本身就是要收費的,一來支應他們建構複雜方便的支付系統的成本,一來為他們從中賺取的利潤,只不過這筆交易手續費通常不是由消費者付款,而是由賣家付款。所以最後作為收款方的711,實際收到的金額,可能只有29元或28元。

雖然看似只有一元沒有差多少,但假設今天支付的金額是三百萬或五百萬,支付的手續費就差到好幾萬,就是一筆可觀的數字了。但是賣家也不是笨蛋,不會獨自吸收這筆交易手續費,一定會把手續費算好加到販售金額當中,羊毛出在羊身上,最後還是消費者要付這筆手續費。

於是乎,可以看到常常去光華商場買電腦的時候,那邊通常都是現金交易,如果要求信用卡交易,會被要求金額要再加1.5%。雖然這麼做是不合法的,但卻是行之有年的潛規則,就來自於此。

那麼看起來,現金交易沒有透過第三方,就不會有成本了嗎?作者在書中說到未必。政府為了維持龐大的現金,必須要印製、防偽、到處設立提款機然後還要運輸,運輸還要警衛,這些成本不比前幾種支付方式便宜,只不過是從你我的稅金當中出或是銀行想辦法從你身上挖出維護提款機的成本。

在此,可以理解,支付不是沒有成本的,我們一直在花錢在做「付錢」這件事

以line pay 為例子,每一筆交易,line 會抽3%的手續費

支付的地域性

支付在民族、地域呈顯顯著的差異。像是在美國開支票付款還是很流行。因為支票具有易腐壞、麻煩、速度慢的特性。開立之後,收支票的人要再去銀行兌換,才算是真正拿到錢。對於開支票的人來說,錢可以多留在帳戶一陣子,增加流動性也可以生利息。另外還可以賭一把,對方會把支票弄不見或是忘記兌換。

在英國,匯款的時候只要帳號填對,匯款人的姓名可以亂寫,就算是填米老鼠也可以,銀行不會檢查對方姓名,導致很多詐騙事件叢生。

在德國,偏好以現金支付。作者並沒有說為什麼,但是記得看過別本書,和兩次大戰德國人處於被政府監視的陰影還有經濟崩盤的夢魘。德國人偏好現金因為不易被追蹤外,且摸得到的鈔票比信用卡更有安全感。

各個地方的支付偏好影響原因很多,有些是軟性的、有些是硬性的。像德國那種是出自於文化與歷史的因素,像美國是出自於比較利益。

但是作者提問到,形成這種篇好的成因為何?像是為什麼既然使用支票好處那麼多,那為什麼只有美國人鍾情使用,而其他的國家卻不太使用。作者試圖為了這個問題提出解答,是人們支付的習慣形成這樣的差別,每一次選擇支付的方式,背後都意味著支持著此一支付方式,而形成網路效應

網路效應

網路效應,以台灣為例,我們常常嫌line 備份機制都做不好、很臃腫、很難用,但就算有一款新的通訊軟體,沒有以上的缺點,超級好用,也不一定會成功。因為你的朋友沒有人在用,就算再好用也沒用。這就是所謂的網路效應。一個服務或器物的價值不在於多好用,而是在於多少人用。

如何形成網路效應,就是一門深奧的學問了,究竟是蛋生雞還是雞生蛋的問題。再以台灣為例,台灣幾乎只有大型店或連鎖店才接受信用卡付款。究竟是消費者使用信用卡付款的需求太少,導致大多數的店家不願花時間去申請,還是因為接受信用卡付款的店家太少,導致消費者不願用信用卡付款。

但可以確定的是,網路效應影響生活很多層面,如果只有一個人使用電話的話,電話不具備任何價值,要大多數的人都擁有電話的話,電話才有價值。網路效應的影響不只在物質層面,也影響了語言、文化、標準等各個方面。

以語言為例,美國沒有所謂的標準語言,如果當初抵達美國的是德國人多一點而不是英國人,有可能德語使用人口較多,形成網路效應,今天的國際語言就會是德語。

但網路效應並非完全都是好事,有時候大多數的人選擇的方式並非最好的方式,而只是習慣的方式。在形成之後就很難撼動。作者舉了個鐵路的例子,現在標準的鐵路是1435mm,又稱史蒂芬生軌距。是史蒂芬生根據馬的屁股的大小所訂定的。英國有另外一個工程師訂定了另外一個軌距,研究發現可以載運更多乘客與讓列車有更好的性能,並建成了一條鐵路。無奈的是鐵路建成後,史蒂芬生軌距已為大多數其他鐵道採用,並成為標準,只好把建成的鐵道拆掉改為比較差但已成為標準的軌距。

因此作者說到,我們在生活中選擇的每一種方式,都隱含著支持或贊同這樣的方式,幫助形成網路效應。

路徑依賴

支付的方式或者說現在的生活方式與習慣,並非憑空出現,而是具有脈絡的傳承。再回到鐵道的例子,史蒂芬生選擇馬的屁股當作鐵道的標準是古代羅馬人為了讓馬拖拉的戰車順暢通行而制定的道路標準。而火箭推進器的標準標準又受到軌道的標準影響而限制,因為推進器需要以軌道運輸。因此說起來,古代羅馬人制定了現代火箭推進器的標準也不爲過,這個就是所謂的路徑依賴。

中國的支付寶

中國的支付寶是作者認為信用卡發明之後的支付創新。讓中國直接從現金跳過信用卡階段,直接到新的階段。

以信用卡來說,在支付的時候,消費者需要拿信用卡接觸機器完成支付,消費者是離線的,商家是上線的。商家必須去搞定機器的問題還需要支付手續費。

但是支付寶相反過來,商家提供 QR code,消費者掃描付款,商家是離線的,消費者是上線的。商家無須付出額外的成本,而智慧型手機和網路的高速發展,讓消費者的支付工具變成生活必需品,也沒有太多額外成本。且支付寶提供轉帳消費不收手續費,讓這樣的消費方式對商家與消費者來說都很有吸引力。

印度的統一支付介面

印度的統一支付介面亦是作者認為在支付上的一個創新。印度用國家的力量,建立一個統一的支付介面,在印度的每一個國民都有一個識別碼,不論銀行或是第三方服務,像是 uber 或 google 等科技公司,只要串接統一支付介面,就可以處理好所有金流的問題,不必自己處理。讓印度在處理支付這件事情變得很方便,降低支付系統使用的難度。印度並非先行者,早在很久以前,英國就做過類似的事情,但到現在英國的系統效能低落、功能不彰。而印度是做得最成功的。

金錢是如何移動的

在付款的時候,就是一個金錢移動的過程。不論使用現金支付、匯款或信用卡。現金支付很明顯,將鈔票給對方就完成了金錢的移動,有一個實體的動作。不過使用匯款或是信用卡的時候,金錢到底如何移動的,對於身處於台灣的我們可能沒有感覺,覺得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甚至是理所當然。因為在台灣轉帳,不論是同間銀行或不同銀行,不分平日假日,幾乎都是即時轉帳。

轉帳這件事情,對於客戶來說,就是雙方在數字上的加加減減,非常簡單。但是許多國家做不到即時轉帳這件事情,像是作者舉例到英國,在英國匯款好幾天,對方才會收到。因為銀行沒有即時的清算系統。但與其說是金錢的移動,其實應該說價值的轉移,因為實際上沒有任何金錢從銀行被領出來。只不過在帳面上,屬於你的錢變成屬於對方的錢。唯有將錢領出來的時候,金錢才是真正的被移動了。

金錢如何跨國移動

金錢在跨國移動比在境內移動麻煩的多。如果曾經匯款到國外的話,就可以知道跨國匯款有多麽複雜,而且還要等好幾天跟付出高昂手續費才能到對方手中。

當我們跟美國的賣家買了一個100美金的商品,換算成台幣3000元。當你把3000台幣匯到對方帳戶的時候,是否有想過金錢是怎麼移動的嗎?

作者解釋,當我們把錢匯出國外的時候,根本沒有半毛錢會往外跑。試想一下,如果有一台飛機載著你的3000台幣到美國對方手中的話,對方一定會很無言,一來台幣對於對方來說一點用處都沒有,二來這是一個極其沒有效率的做法。

金錢的跨國移動,實際上是透過代理銀行的運作。簡單來說,代理銀行在台灣和美國都有開設著帳戶。當你匯款的時候,台灣的代理銀行收到錢之後,台灣的代理銀行帳戶金額加3000,然後傳送指令通知美國的代理銀行,你那邊扣除等值的美金轉給對方,反之亦然。如此一來就完成金錢的跨國移動。

這樣的流程聽起來很簡單,那為什麼匯款到國外會這麼久呢?因為你今天轉帳的帳戶是小銀行,在美國並沒有代理銀行,因此就必須委託在美國有代理銀行的大銀行幫忙執行匯款的動作,若對方同樣是美國的小銀行。在美國的代理銀行,同樣要再將錢轉至對方的銀行帳戶。

也就是說看似一個直達的流程,其實經手過四間銀行,每個銀行都有各自的查核與手續,所以導致時間那麼久且手續費高昂。

這是台幣匯款到美金的帳戶流程,假設要匯款到埃及的帳戶,就會更麻煩了。因為台幣沒有直接兌換埃及貨幣的管道,因此要先將台幣兌換成美金,再將美金兌換成埃及的貨幣,手續就更複雜了。

作者將跨境支付比喻成一趟飛機旅行,假設要去英國的蘇格蘭,但台灣並沒有直飛蘇格蘭的飛機,就必須先飛往杜拜,再轉機飛往蘇格蘭。將一段旅程拆分成兩段,並且還要花時間等待轉機的時間,這個就是跨境支付

創新金融科技

銀行業給我們的印象是古老且保守的,在銀行的人穿著西裝筆挺或是成套的制服,然後效率緩慢,手續很多。但是金融業並非沒有創新,由一些科技巨頭或新創公司攪動這池死水,讓銀行感受到危險被迫提升服務。

科技巨頭以蘋果或google 來說,推出了apple pay 和 google pay 把信用卡裝進手機中,讓人只要帶手機就能付款更方便,並且以更高的安全標準保護著。

而新創公司,作者提出一個很有意思的例子。有兩個愛沙尼亞人在英國倫敦工作。A為歐洲企業工作,領的薪水是歐元,但是生活開銷為英鎊。B領英鎊,但是需要換成歐元,繳位於愛沙尼亞的房貸。這兩人每次都被換匯的手續費和轉帳漫長的等待時間搞得很毛。於是這兩人想出一個辦法,A拿他的歐元幫B繳房貸,B拿出英鎊給A付生活費。兩筆高昂又漫長的境外交易,就變成了即時又不用手續費的境內交易。

依照這個概念,這兩人成立了一間新創公司,服務有同樣需求的人。雖然這不是什麼神奇的花樣,但確實幫助不少人解決問題,成為一間金融獨角獸企業。

其他未提到的部分

以上只提到比較感興趣的部分,書中還有很多未提到的內容,像是信用卡的歷史、中央銀行的作用、如何詐騙與移動大筆金錢、比特幣的誕生與原理、金融的法律與監管問題等等,可以說是一本知識量非常豐富的書籍,介紹了很多金融與支付背後的歷史與脈絡。

後記

第一次看到這本書是在天母的金石堂,是一個寧靜的星期六下午。大約是過完清明節之後,即將從溫暖和煦的天氣即將邁入悶熱的夏天,但是好不容易脫離三級警戒,呼吸道外頭新鮮空氣成為了奢侈了享受,沒想到突如其來的 omicron,讓好不容易恢復平靜的生活又陷入混亂,在這個變動才是唯一不變的時代,沒想到再次回到天母金石堂想要再繼續看這本書的時候,天母金石堂已經收掉了,又少了一個可以看書的地方,令人不勝唏噓。

--

--

Jason Z
jason-read

哲學系畢業的前端工程師,大部分時間都在搞鐵路系統,喜歡寫程式外,更喜歡鐵道,欣賞路上每個平凡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