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杯裡的世界史》

Jason Z
jason-read
Published in
Mar 30, 2021

酒吧為什麼稱為酒吧

酒吧起源美國西部拓荒的時代。當時西部的餐飲店都是使用木樽威士忌分裝入玻璃杯,以杯計量販售。但是酒醉的客人常常趁著老闆不注意的時候,偷偷喝酒樽裡面的酒。所以老闆用一條橫木(bar)將酒和客人之間隔開來,最後演變稱面對面式的酒館。

至於調酒的酒保(bartender)的來源,是由bar(橫木)+tender(看守人)兩個詞彙組合而成。原本是指顧酒的人,而後來逐漸轉變為管理酒吧的人,稱為酒保。

書本介紹

作者宮崎正勝以食物為主題的世界史書籍的最後一部。這一本的主題以酒為主題,不得不說,十分佩服作者什麼樣的主題都能寫,而且都經過考證寫的鉅細靡遺,但是又能用深入淺出的方式向讀者介紹。

最佩服的是,我腦中一想,想不出太多有關久的主題。但是作者就是有辦法從世界各國酒的起源和在文化上的意義說起,並且侃侃而談,在談到氣候、蒸餾工具、文化的傳播對酒的影響與文化的融合。然後同樣是到了大航海時代,歐洲發現了美洲大陸,又帶來更多新穎的食材可以釀酒。

後來又到了現代,介紹了現代人最常喝酒的地方 — 酒吧,說到為什麼酒吧會稱為酒吧

發酵與通往神的世界

自從人發現「發酵」的神秘現象,又有人嘗試那個味道看似腐敗的液體之後,酒就和人類的歷史緊緊結合了。並且人類發現喝太多這種腐敗的液體之後,有醉的感覺,就覺得好像能跟神明溝通,有通往神明的道路的感覺。所以一開始酒的用途都和祭祀或神明有關係。

度蜜月

度蜜月是指新婚的夫婦一起出去的旅行,而在古代是指蜂蜜酒。因為蜂蜜極具營養,對於身體的調理很有幫助。所以所謂的蜜月,是指在新婚夫妻剛結婚一個月內,一直用蜂蜜進補,調理身體,期望可以懷孕得到一個小孩。

不准喝酒的伊斯蘭教與伏特加

在可蘭經裡面,有明文規定不准信徒喝酒。因為穆罕默德曾親眼看見因為飲酒而產生的流血悲劇,但是有說到等到去了天國,就有數不完的美酒可以喝了。但是信徒們可等不到來世,現在就想要喝酒。明文上雖然服從教義,但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沒有人能抵擋住美酒的誘惑,所以將經中所說的不能喝酒解釋為是不能無節制的喝酒,只要是有節制的喝酒,所以伊斯蘭教徒就幫自己不能喝酒解套了。

伏特加是俄國人的國民酒,在俄語裡面,伏特加的意思是「水」,對於俄國人來說,伏特加就是不斷蒸餾不斷蒸餾,讓他像水一般純淨。但是這樣不斷蒸餾的技術不是當時的俄國人可以做到的。而是由蒙古人統治歐亞大陸的時候,由當時也在蒙古帝國統治下的伊斯蘭人傳過去的蒸餾器,讓俄國人可以不斷蒸餾到和水一樣純淨

看完這本書後有一個感想,覺得近代的西方酒文化很蓬勃的在發展,像是威士忌、白蘭地、蘭姆酒、葡萄酒等等,現在還是不斷地許多變化,驚艷著世人。而東方的酒文化雖然起步得早,但也就早早就定型,幾乎沒有什麼創新,像是中國的黃酒或日本的清酒等等,數千年來,都是依循老祖宗的方法製作,並沒有太大的變化。

但是我想到一個可能是,可能是近代酒類主要的創新和變化主要在西方,太過耀眼而壓過東方的光芒,所以作者主要篇幅專注在西方,沒有在東方,並不代表東方的酒類並沒有在創新。

我自己想到的例子是,酒類除了作為飲用的用途外,在台灣酒類還可以作為烹飪用途,台灣料理很大一部分都會用到米酒,像是麻油雞、三杯料理等等,米酒已經是台灣料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沒有了米酒,就無法構成完整的台灣料理。但是作者並未在這個地方著墨。或許這是只有專屬於台灣文化的特殊之處。所以台灣加入世貿組織的時候,曾經主張米酒不應該課稅,因為它算是料理的一部分。讓外國人非常不解的原因在這裡。沒有人可以理解在東方,酒除了拿來直接喝以外,竟然也可以成為食材的一種,且是不可或缺的那一種。

--

--

Jason Z
jason-read

哲學系畢業的前端工程師,大部分時間都在搞鐵路系統,喜歡寫程式外,更喜歡鐵道,欣賞路上每個平凡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