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力新聞》 報導社會創新創業

輔大新傳系
輔仁大學新聞傳播學系
9 min readMar 31, 2017

生命力新聞》是輔仁大學新聞傳播學系的教學實驗媒體。

我們報導「社會創新創業」故事,也就是用新方法解決老問題的社會行動,包括小農經濟、開放政府、文化創意、服務學習、青年創業、民眾劇場、社區產業、通用設計、嚴肅遊戲等等。

我們為每一則新聞量身設計文體,運用動畫、影音、地圖、資訊圖表、照片、GIF來呈現文字無法形容的新聞精髓。

我們採用響應式網站(Responsive Web Design, RWD),讓手機閱讀和PC、NB、平板瀏覽一樣舒適。

我們採行「創用CC」開放授權,只要註明出處、非營利使用、以相同方式分享,就可以自由引用《生命力新聞》六千多篇報導。

歡迎瀏覽、分享我們的報導,也請給我們指導、為我們按讚

1. 發展歷程:從弱勢發聲到創新創業

《生命力新聞》創刊於1997年,是結合新聞專業、網路科技、社會關懷的教學實驗媒體。20年來,《生命力新聞》以行動研究「覺察→計畫→行動→檢討→再覺察」的精神,不斷實驗、反思、創新。

《生命力新聞》創刊初期,以「為弱勢者發聲」為宗旨,建立24條公益新聞採訪路線,發掘植物人邱佳信甦醒、視障者組團挑戰玉山、肌肉萎縮症三兄弟自學有成等新聞,大眾媒體跟進報導,社會大眾也熱情捐款;但我們自省,賺人熱淚、激發捐款,不足以解決問題。

2003年,《生命力新聞》引進公共新聞學,以發掘問題、探討病因、尋找對策、促成行動作為報導主軸,不只報導弱勢者的苦況,更探討病因和對策;我們並在2009年參與莫拉克風災報導,與災區旗美社區大學遠距合作,完成數十篇救災重建新聞,但我們也意識到,學生能夠說好故事,但還難以指出病因和對策。

2010年,《生命力新聞》將編採主軸重新定位在報導「打造進步未來」的故事:「打造」是指實踐行動而非理論空談,「進步」是指行動必須實踐社會正義、伸張弱勢人權,「未來」是指行動必須具有創新性、值得他人效法,換言之,就是報導解決社會問題的創新行動。

2013年,我們意識到《生命力新聞》自行探索出的「打造進步未來」,和全球新興的「社會創新創業」理念一致,我們於是引進相關理論與實務,更有系統地報導運用新觀念、新策略、新組織、新科技來解決社會問題的社會創新創業故事,並且積極與社會創新創業社群對話、合作。

2. 內容取向:從填補缺漏到創新思維

《生命力新聞》關懷弱勢,創刊初期專注報導大眾媒體忽略的社會福利新聞,深耕20年來,我們逐步發現弱勢議題不只是大眾媒體缺漏的社福議題,而是存在每一個領域的社會創新議題,例如政治領域的災後重建、經濟領域的公平貿易、文教領域的服務學習、影藝領域的民眾劇場等,《生命力新聞》因此重新建構3組15線的採訪網絡,報導各領域造福弱勢族群的社會創新創業行動。

一、社會組: 1.農業新路:有機農業、農學市集、農產運銷、社區產業。 2.社會企業:社會企業育成、創投與推動計劃、公平貿易。 3.獨立書店:含特色圖書館、草根博物館。 4.社區營造:社區營造模式、社區產業,以及災後重建。 5.生態保育:環境保護、生態旅遊、環境信託、綠能產業、綠建築,以及動物權益。

二、文教組: 1.獨立媒體:獨立記者、新聞SOHO、利基創業、紀錄觀點、傳統媒體調查報導、媒體改革。 2.開放資料:災後重建、Open data、資訊公開、軟體自由、政治透明、數位典藏、公益App。 3.社會設計:通用設計、殘障輔具、銀髮族用品。 4.民眾藝術:探討社會議題的劇場、音樂、藝術創作,如民眾劇場、獨立音樂、裝置藝術、在地藝文團體。 5. 專業參與:行動研究與服務學習,行動研究重點是大學教師投入社會實踐的研究報告、社會行動團體將實踐經驗出版成書,服務學習重點是NPO學程、服務學習課、服務性社團、國際服務。

三、關懷組: 1. 社會福利:殘障福利、病友組織、老少權益、罕見疾病,以及助人專業。 2. 弱勢權益:原住民、勞工、移民、移工、街友、更生人。 3. 性別平權:婦女權益、同志權益、性工作者。 4. 手感經濟:手工藝品、創意市集、原住民藝術創作、地方特色美食。 5. 公益體育:體育輔助社會創新案例、殘障運動、嚴肅遊戲、中小學結合在地特色的體育。

3. 報導文體:從傳統敘事到量身設計

傳統媒體媒材固定,電視用視訊、廣播用音訊,報紙用文字和圖像,往往為了遷就媒材而犧牲最佳敘事方式,例如報紙用文字描述聲音、廣播用聲音描述美景:網路媒體,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可以兼用所有媒材來敘事的平台,《生命力新聞》嘗試運用網路多媒材、超文本、混搭、互動特性,為每一則新聞量身設計最佳報導文體。

《生命力新聞》量身設計每一則報導:會先檢視一則新聞最核心、最關鍵、最能引起閱聽人共鳴的主題何在,然後選用最能展現這個主題特色的媒材來敘事,最後將所有與主題有關的內容、媒材融為一體,製作成有焦點、有主軸、既簡明又生動的報導。

例如:免費幫窮人看病的恩友診所轉型成恩友義診聯盟,全台灣有七十多家診所加盟,分別提供免掛號費、免藥費或完全免費的服務,《生命力新聞》認為讀者最關心的是:我家附近有沒有診所加盟,因此用Google Map製作一份恩友義診聯盟診所地圖,逐一標示加盟診所的地址、電話、服務內容,並把地圖混搭進《生命力新聞》網站,放在文章導言之後,讓讀者可以直接在《生命力新聞》網站上查詢;至於恩友聯盟的創立過程則用文字敘述,並讓聯盟發起人以視訊親口表達理念。

又如:設計師王銘峰要幫柬埔寨人興學脫貧,他教導柬埔寨農民以有機方式種植棕櫚糖樹,再以公平貿易方式予以收購,製成棕櫚糖行銷全球,並將部分販售所得捐回當地興建學校。《生命力新聞》認為這則新聞的關鍵是公平貿易,為了讓讀者更輕鬆、更印象深刻地了解公平貿易,記者以Flash動畫闡述王銘峰公平貿易具體做法,再將動畫和王銘峰訪談影片合併成一個數位敘事,放在導言之後呈現,至於義行的緣起、執行的經過則用文字和照片補充。

此外,《生命力新聞》也針對每一則新聞特色,使用照片、影音、簡報、slideshow、資訊圖表來說故事。每則新聞的文體不同,但同樣採許「標題、導言、數位敘事、內文」結構,在變化中維持統一風格。

4. 知識探險:從實務實驗到研究研發

《生命力新聞》不願複製傳統媒體的編採常規,而是努力開創更新更好的報導策略。我們在實務領域開展的創新實驗,成為一篇篇學術論文的研究題材;我們師生也積極結合理論和實務,進行新聞產製和行銷的研究開發。

早在1999年,政大新聞系研究生張文強在博士論文〈報社組織知識儲存與分享之研究〉結論中,就引介《生命力新聞》的知識管理系統。

2001年,曾在《生命力新聞》實習的交大傳播所研究生陳韻如和陳建文,以《生命力新聞》首頁設計為例,撰寫論文〈電子報介面呈現方式對閱讀成效與使用態度之影響〉,在中華傳播學會年會發表,榮獲年度「傑出傳播論文獎」殊榮。

2003年,政大新聞系研究生孫龍翔在碩士論文〈稿件產製流程自動化系統的設計與實作:大學報供稿系統〉中參考《生命力新聞》編採作業系統。

2006年,朝陽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研究生沈彥良在碩士論文〈以網誌作為非營利組織的群眾對話平台與訊息傳播工具〉中大幅介紹《生命力新聞》經驗。

2007年,《生命力新聞》指導老師陳順孝出版《打造公民媒體:輔大《生命力》新聞團隊的行動研究》一書。

2013年,輔大大眾傳播所研究生以〈獨立媒體社群行銷溝通之研究:以《生命力新聞》為例〉為題,完成碩士論文,並藉由《生命力新聞》的實驗,發展出一套可以幫助獨立媒體行銷的社群傳播策略。

5. 專業成績:從傳媒報導到國際肯定

《生命力新聞》的報導和實驗,贏得越來越多重視和肯定。

2007年2月,日本朝日新聞出版的《朝日總研報告》月刊發表題為「襲擊台灣媒體的Web2.0波潮:正式的網路新聞網站接連誕生」的專文,以四頁篇幅推介《生命力新聞》。作者清水勝彥推崇《生命力新聞》是台灣「極具代表性」的公民新聞網站,還引述《生命力新聞》對公民新聞的定義:「以『動人的故事、進步的知識』展現人文關懷、帶動個人和社會成長,讓公民 — — 特別是弱勢族群 — — 瞭解現狀、找到出路、發揮生命力的新聞」。

2011年11月,天下雜誌發表專文〈輔大生命力新聞:二十歲新聞眼 緊追社會脈動〉,作者林倖妃強調:「從植物人甦醒,到視障者挑戰玉山,輔大《生命力新聞》不斷在網路上挖掘感人故事,為弱勢發聲,立下台灣公民新聞網站模範」。

2013年12月,李連杰創辦的壹基金和廣州壹起社會研究中心 在深圳合辦「信息變局下的媒體分化及公益選擇」研討會,邀請《生命力新聞》指導老師陳順孝發表專題演講「獨立媒體的公益實踐」,分享《生命力新聞》和台灣獨立媒體的專業創新。

此外,還有多家媒體和網站發表專文推薦《生命力新聞》,包括中國時報〈輔大生命力 弱勢團體代言人〉、聯合報〈學生辦刊物 上網挑戰〉、自由時報〈輔大電子報 公益新聞掛帥〉、破週報〈你還作紙上的大學刊物嗎〉,以及明日報〈故事〉、奇摩站〈生命力公益新聞網回饋社會受肯定〉、網氏罔市電子報〈生命力公益新聞網溫暖你我的心〉等等。公共電視也曾在晚間新聞推薦《生命力新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