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en Chen
Jen Chen
Published in
8 min readAug 26, 2018

--

《挺身而進》一書出版第五年了,為何很會談判的女性,依舊讓人反感?

由 Facebook 營運長 Sheryl Sandberg 撰寫的《挺身而進》(Lean In: Women, Work and the Will to Lead)一書,2013 年發行後,四個月內全球銷售超過 45 萬冊(至今每月仍持續賣出約 12,500 冊),鼓勵了許多女性追求職業發展,不再因外部的後顧之憂,而左右個人的職涯前景,並以坐進企業高層的決策桌為目標,成為有影響力的女性領導人。

此書會受到前所未有的歡迎,想然是隨著全球社會進步,大眾對於人權和兩性平等的追求。不過,也並非所有男女性,都支持這種主流追求世俗成功的觀點。特別是過去一年,美國經歷了各行各業,性騷擾事件與社會運動的風波,使得大舉抬頭的女性意識,意外顯露出潛在的危機(先前文章中,我曾深入討論此議題)。

月餘前,正逢此書出版五週年,美國許多媒體和輿論,回頭檢視了近幾年間,作者觀點帶給社會的影響和利弊,引發不少有趣的觀察 — 世界經濟論壇發表的「2017 全球性別差距報告」指出(註一),在學習機會、公民權益、衛生福利、及就業能力來說, 兩性的差距已逐年縮減。但無論哪一個領域,皆有一件共同事情,是沒有任何顯著改變的 — 關於「女性的談判」。

Facebook 營運長 Sheryl Sandberg TEDTalk:「為什麼我們的女性領袖太少?」

屬於女性的談判技巧,有這種事情?

根據 Lean In 與 McKinsey & Co. 發佈的職場女性報告:「兩性樂於主動談判的意願是相當的,但女性的聲音,卻經常被忽略。」越來越多女性,在人生的道路上,努力追求渴望的目標或理想,卻發現手邊並沒有足夠的資源和經驗,引導我們學習「談判」 — 替自己爭取更多。

也因此,「女性談判」是目前美國職場中,特別火紅的議題(註二)。只是,這概念時常受到大眾質疑與誤解:為什麼要有女性談判?都在提倡兩性平權了,為何又刻意將談判技巧劃分讓男女有別呢?既然都是人和人間的相處,不如學「如何和人談判」就好了嗎?

確實,「談判」是有放諸四海皆通用的準則(註三),無論男女老少或各式場合,都能適用。但遺憾的是,隨著時代變遷,許多學術文獻也證實,這些準則,是理想主義的出發,前提是「假設」談判桌的另一方,都用「理性思考」去判斷利益和得失,而不會因為對我們的第一印象(非理性的情緒),造成先入為主的觀感或刻板印象,進而讓我們在尚未開始談判前,就損失了談判的籌碼。

這麼說似乎依然抽象,舉個例子吧。美國 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研究發現,僅 7% 的女性,會主動與資方談薪水,而男性卻高達 57%。女性員工談加薪,比起男性員工來的更吃力,被拒絕的機會也更高。這不僅是職場和薪水的談判,多年來,女性在各式談判中趨於弱勢的現象,始終沒有顯著改善,我們也鮮少看到女性的談判專家。

Photo Credit: mik4g.deviantart.com

世紀困境:女性是相當困難,用和男性相同的談判手法,談出一樣或相似的結果的。

研究證實,這和歷史演化有關。自遠古的洞穴時期,男性出外打獵時,女性就待在家園內,扮演「照顧者」的角色,女性替他人或孩子爭取更多,是種大愛和善良的表現,但替自己的利益著想,是被譴責為貪婪、自私、且令人反感的,更難過的是,無論男女,都會一同譴責這樣的女性(註四)。

簡而言之,這是在父權社會千年的影響下,對於女性的隱性偏見(Unconscious Biased)(註五)。多半,我們的潛意識不自覺會認為,伶牙俐齒、果斷表現、並替自己爭取的女性,是強勢又不好相處的,抑或,很敢主動要求的女性,企圖心旺盛也很讓人避而遠之,諸如此類的研究,都反覆說明勇於爭取、會談判的女性,即便得到了她想要的,也不受人歡迎(註六),這更加阻礙了女性談判的學習與意願。

因為歷史演變,造就我們對性別難免有無法控制的隱藏偏見,使得女性和男性在談判上的籌碼,會因對方自己無法察覺的刻板印象,從一開始就不同(其實不只性別,弱勢的種族也如此,白人男性與黑人男性談判,籌碼也不同),換句話說,女性是相當困難,用和男性相同的談判手法,談出一樣或相似的結果的。

突破點:女性應找到適合的談判方式,而非一昧的使用主流慣用、偏向男性的談判手段,替自己爭取。

白話文還是不容易理解吧?那我們不妨一起來玩個小遊戲。這個最具盛名,用來測試你是否存有「隱性偏見」的題目,是由波士頓大學(Boston University)心理系與大腦科學的教授 Deborah Belle 所設計的:

「一名父親和兒子遭遇了意外的嚴重車禍,父親當場死亡。兒子受了重傷,但正當他被送入醫院手術房準備開刀時,手術醫師卻停了下來,說:『我無法替這個人執刀,他是我的兒子!』

請問:執刀的醫生,是這個男孩的誰?」

(請先試著想想答案,然後再往下看)

如果你猜到執刀手術的醫生:是「男孩的另一名同性婚姻的爸爸」,恭喜你!你獲得加分!但你有想到,執刀的人是(答案請見註七)嗎?如果沒有,你也是眾多得知答案後會驚訝的主流之一!

這道題目,意在讓我們察覺對於「職務」和「性別」的隱性偏見,因為多數的人,都會反射認定「醫師」是男性,這就間接說明了每個人大腦中無法控制、「自己無法立即察覺」的隱在性性別偏見。

正因此,屬於女性的談判方式,顯得至為重要。既然性別偏見與父權社會是不爭的事實,我們很難去對抗大環境和主流的先入為主及刻板印象,那麼女性更應該學習著找到適合談判的方式,替自己談出更理性的條件,而非一昧的強用世俗習慣、適合男性的手段去替自己爭取 — 這是「女性談判」想要傳遞的訊息。

為何一定要「挺身而進」,我想「全身而退」不行嗎?

回頭來看《挺身而進》一書,這五年間,因為 Sandberg 的鼓勵,使女性替自己爭取更多的意識崛起,連帶效應卻間接導致,沒有滿腹的企圖心、追求世俗成功的價值觀的女性,成了眾矢之的。輿論也抨擊此書的負面效應,好似選擇重視家庭、不繼續留在職場中,就會遭受旁人的異樣眼光。

絕大多數的女性,都沒有如同 Sheryl Sandberg 贏在起跑點的教育背景與生活水平,或有足夠的能力與優勢,幫助自己脫離困境。雖說是寫給全球女性,但真正適合閱讀此書的,恐怕也是那些「真正有潛力坐上領導之位的少數女性」。其實,Sandberg 多次重申:「留在職場力求成長,不是對所有人來說 ,都是正確的事情。」

但我淺見設想,她未多加以強調的是:每個人都有不同的人生追求,大家對於「成功」與「成長」的定義也有所不同,沒有哪一種選擇比較優秀或崇高,主流並非就是最好的追求。我們能做的,僅是努力確保提供平等的選擇,當女性想要放棄職涯發展,轉而照顧家庭,是出於她個人的意願,並非是迫於在家庭和個人職涯中、以及旁人對於「母親」和「太太」的角色義務中,無奈的退讓(換日線作者黃嘉偉分享了相當精彩的文章,討論到在「女力抬頭」的年代,依然有許多優秀女性犧牲自己、成就家庭)。

此篇文章,絕非鼓勵所有女性都進入職場,對自己的理想據理力爭,而是鼓勵無論商場職涯、家庭婚姻、乃至一般日常,女性都能學習無畏外界因素的勇敢爭取,並盼我們(無論男女)皆能更自發的察覺到「隱性偏見」所帶來的震撼。

「談判」出現在我們生活的各處(買東西殺價就是種最普遍的談判),也有許多種不同風格,即便是男性,也並非適合用世俗以為的固有手法來協商。因此,無論性別,我們都可以學習,找到適合自己的談判方式,就像內外或外向者,都有適合自己的溝通方式一樣。

註一: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發表的「全球性別差距報告」(The Globle Gender Gap Report)是一份展示男女間在經濟地位、學習機會、政治參與、及衛生福利,四個範疇中的差距的報告。於 2006 年在瑞士首次發表,其後每年發表一次。詳細資料:行政院性別平等會

註二:每年春天在紐約舉辦的「女性談判高峰會」(WIN Summit),致力改善與幫助女性,找到更合適的方式,替自己爭取更多利益

註三:對談判有興趣的讀者,推薦《Getting to Yes!》這本屹立全球 30 多年的談判教材一讀。由兩位哈佛大學教授所創建的基礎思維,堪稱是樹立近世代談判的基礎聖經:英文導讀 & 中文導讀

註四:由「女性談判」的幾位權威教授,所發表的論文,闡述兩性間的談判差異:“Constraints and Triggers: Situational Mechanics of Gender in Negotiation”

註五:「隱性偏見」是個高度學術性的議題,由美國華盛頓大學教授 Anthony Greenwald 首次發表於 1995 年。這是種人類無法單純透過「內省」,去判斷或識別的自我矛盾。簡化的釋義:無論我們多相信自己崇尚人權的平等,我們依舊都有反射性的偏好、和自己無法察覺的歧視盲點,是無能為力渾然不知的:Implicit Social Cognition: Attitudes, Self-Esteem, and Stereotypes

註六:諸多文獻與研究證實,會談判的女性,不但趨於劣勢,甚至是有害與危險的:“Dangers for Women Who Negotiate”

註七:是孩子的媽媽!媽媽也能是執刀的手術醫生呀

--

--

Jen Chen
Jen Chen

8+ years of background in Brand Comm | Public Relations | Campaign Engagement | Crisis Management | User Insights | M.S. Negotiation & Conflict Resolu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