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覺得自己過度努力?透過《踏實感的練習》找到最好的自己

在這本《踏實感的練習》推出之前,作者 Brad Stulberg 曾有兩本暢銷書分別是《一流的人如何保持顛峰》(The Passion Paradox)和《一流的人如何駕馭自我》(Peak Performance),他在擔任企業教練期間,集大成一套「成為一流人士」的標準教材,教大家先培養能成大事的動力,再逐步攀上人生巔峰,然後就能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了,吧?

但事實是,作者的客戶遍及各界頂尖成功人士,企業家、高管、醫學領袖或運動員,他發現這些人常出現焦慮、低落的症狀,他們內心深處被一種揮之不去的不滿足感所佔據。而他也在自身罹患強迫症之後,反思了「個人英雄主義」這樣的人格特質,夜以繼日、馬不停蹄追求成功的背後,不小心就會讓我們掉入盲目追求人生最佳化的陷阱。

「永遠覺得自己不夠好」的個人英雄主義

「個人英雄主義」指的是許多人在努力成為強者的過程中,常想像自己像電影般刀槍不入、所向無敵,或者覺得人生要永遠面面俱到,不斷地挑戰不可能的任務。

回想過去自己三十幾年的成長歷程,好像是在大學畢業後,發現再也沒有人自動為我設立目標時,內心也開始浮現這樣的不安全感。

那就考個研究所吧?還是要出國讀書?該找什麼樣的工作?

跨年時大家都習慣為自己寫下年度目標 checklist,無論能不能達成,我們總是為了必須不斷推進的人生進度、目標、財富數字感到焦慮。這樣永不停歇的奮進看似很積極進取,但當我讀到這段時,腦中浮現了一個畫面,這種狀態就像是一台失速的列車,而不滿足的症狀確實也很像屍速列車上的餓鬼。

阿德勒說過人類所有行為都是目標導向、具有目的性的,並且以追求優越為動機,這或許也造就了我們不停「追求」的自然行為,而書中的社會學家艾彌爾則點出:「過度的抱負總是遠遠超出實際成果,哪怕實際成果再怎麼豐碩,人們仍苦苦追逐過高的目標,永遠不能停下腳步。當我們無論得到什麼都無法滿足,心靈將永遠處於混亂的狀態。」

看看自己有沒有「個人英雄主義」?

我擷取了幾項蠻多現代人都有的通病,也是被我自己打勾的徵象:

  • 有點輕微焦慮,覺得自己又忙又累,沒有時間可以靜下來好好休息。
  • 感覺自己忙到受不了,但有了空閒的時間或空間時,又感到莫名躁動。
  • 以傳統標準來說還算「成功」,但總覺得哪裡不對勁、覺得自己不夠好。
  • 無止盡的在各個面向都想超越他人或自己。

先求站穩的「踏實感」,再求突飛猛進

終於,作者在某次出遊時受到了紅衫木的啟發,突然明白自己內心裡的渴望。即便劇烈的風把樹枝吹得搖晃,但紅杉木的樹幹、樹根仍然屹立不搖:

我們不該再花那麼多時間擔心樹梢枝頭,而該把心思放在滋養我們的根部,那才是根基所在。

我自己看到這裡想到了老子的一句話: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除了代表著一步一腳印的概念,我覺得它其中的意念也包含:先找到內心堅定的力量跟信心,然後專注在踏出去的每一步。我想這也像登山一樣,踏穩每一步,才能穩健地抵達終點。讓自己用心感受中間每一段路程,才能在抵達頂峰時,不僅是享受抵達目的地時的快感,而是累積更長久的滿足感。

我們要的是「成功」還是「美滿」?

《黑馬思維》 (Dark Horse) 一書提到哈佛大學長期研究的「黑馬計畫」,探討各種特殊領域的人怎麼達成最佳表現。而研究結果顯示,這些「黑馬」在專注於達成自己心中最重要的目標時,不太去跟其他人比較,而是全神貫注在真正能激勵自己的事情上。換句話說,多關注在現實而非期待

這也和很多心理科學研究結果如出一徹:

快樂 = 現實 — 期待

心理學家 Tal Ben-Shahar 提出的「抵達謬誤」(Arrival Fallacy),談到許多人無法長久感到幸福的關鍵在於,人們總是錯誤認知「目的地」帶來的幸福感,但當我們抵達目的地時,快樂與幸福常常稍縱即逝。

快樂的關鍵並不在於一直追求更多。就像很多研究都指出,當我們能滿足個人生活基本需求,或是薪資、資產超過某個門檻時,再追求更高的數字並不全然會創造更多快樂與幸福。這也讓我想到《一如既往》裡「期望與現實」討論的幸福感本質,所謂「快樂取決於期待」的觀念也可以帶入這條方程式。

擁有「踏實感」的六大原則:接受、臨在、耐心、脆弱、連結與運動

書裡有很完整的六大原則,特別分享我自己濃縮的三大主軸:

一、接納、擁抱脆弱的自己,才能發展出真正的力量跟自信

作者在治療強迫症的過程中,發現「接納」才是開始踏上復原的第一步。而這也是我近幾年感觸最深的一件事。我想勇敢列出幾項我曾經很在意的黑暗面,包含「承認」自己大學沒有考上理想中的科系;「承認」剛畢業時在某場面試的最後一關被刷掉;「承認」當初是因為交換生申請失利才努力去拿別的國家獎學金。

神話學大師約瑟夫寫道「個人英雄主義」都會面臨的一個弔詭難題:

「我們認為人生該有的樣子,很少符合我們人生真正的樣子。」

他想表達的是,英雄到某個時間點就得面臨如何「縮短現實與期待的差距」的狀況。但一般來說,認為自己是英雄的我們,一開始總會因為抗拒現實而陷入停滯,這時候人生就會出現「接納」的課題了。

很多人都覺得我很拼命,雖然我也常開自己玩笑說是過動,但我最近也在反思,一直合理化這樣的行為其實是一種逃避。我總認為自己是在彌補、掩蓋年少沒走好的路。拼命保持積極、求名求利的過程中,完美主義就像鴨子划水效應一樣,即便拼命划水,還是希望水上的自己看起來那麼毫不費力;也像社會學家高夫曼(Erving Goffman)曾提出一套劇場理論中「前台」與「後台」的自我,在前台扮演的英雄角色的我,常會讓自己在後台卸下面具時更加疲憊。

讓「接納」取代「承認」

我們每個人都ㄧ定有很多走錯的路、受過的傷、犯過的錯、自己不喜歡的模樣,那天跟朋友聊到時我才驚覺,我們最能練習的,其實就是讓「接納」取代「承認」。雖然這是作者的第一原則,卻也是最不簡單的第一步。我也還沒能完全學會,但我希望有一天能很有自信的分享這些真實存在,屬於我人生的每個印記。

「你自以為的弱點,其實是你的強項;你自以為的強項,其實反而是你的弱點。」越是願意分享自己的脆弱,你就會變得更加堅強跟踏實。

二、「臨在」且有耐心,才能專注在對自己有意義的事情上

讀這本書時讓我最喜歡的兩個字是「臨在」,其實這個原則跟「正念」在闡述的概念很類似,也跟我們專注於某些事情到「心流」狀態不謀而合,跟作者一開始提到「專注在自己的步伐」也有異曲同工之妙。

減少關注「未來可能發生什麼事」,而是關注「現在正在發生什麼事」。

關注「當下」才能讓我們享受過程,避免在前往目的地的過程中迷失方向。除了專注以外,辨識目的地也是很重要的事,我想這跟做策略管理、設計產品時一樣,黃金圈的思考順序永遠是從 WHY 開始。作者也提到一個小練習是為自己寫一份「不待辦清單」,因為空忙跟瞎忙都會分散我們的精力,而這些都對「踏實感」有害無益。

在我們專注於對自己有意義的事情後,如何能持續堅持下去?別無他法就是「耐心」。最近看了好多本書都提到耐心的概念,《一如既往》的作者也強調耐心才能真正取得長久的優勢。如果我們總是想方設法速成只為了達到目的地,我們獲得的又會變成抵達時的快感。如果還有點抽象,那試著讓自己減少對「目的地」的執著,作者有提到一個小撇步也蠻特別的:

「還剩一次就停下來。」

就像在還處於心流狀態時中斷寫作,下一次寫作就更容易進入寫作的節奏;馬拉松練習時的最後一圈就暫停,讓自己永遠保留未完待續的動力。

享受過程,而不是終點

再次呼應作者第一章就提到的:「快樂其實來自於當下,來自創造有意義的人生,來自當下全心全意投入時都滿足感。」

三、好好的運動

運動對人生的助益多到根本不需要贅述,但在我梳理踏實感的六大原則時,發現運動的過程完全能直接套用在前五個原則裡:「接受、臨在、耐心、脆弱、連結」。在我去年開始學空中瑜伽時,從前三堂課的挫折、疼痛,甚至滿滿的瘀青中,我得先「接受」自己的身體狀況,接下來「專注」在自己每堂課、每一個小動作的進步,對於還是做不到的動作「耐心」的嘗試、練習,在一年內慢慢發現自己身體的極限或是「弱項」,也為自己畫一個界線,保護自己不受傷。最後,讓我們一直持續能保持運動的一個關鍵是,運動讓我感受到自己與內在的連結、與身邊同好的連結,這些情感連結也能帶給我們歸屬感。比起自律,這些或許才是能真正讓運動更持久的心態。

還是很難懂嗎?起身去運動吧!

人生是場無限遊戲,放下結果,享受過程吧!

你是不是也常常覺得自己活得不夠踏實?

我會用一句老話「活在當下」來貫徹整本書的精髓。人生並不是一場有限遊戲,頂多能比喻成馬拉松比賽,我們必須享受過程才能走得長遠。不管是走在正軌、曾經偏離正軌,亦或是又回到正軌,能活在當下才有機會擁有踏實感,而踏實感才能陪伴我們度過人生的高潮迭起,不只是求得一個成功的人生,而是更恆久的美滿。

最後,知易難行,所以我蠻喜歡這本書裡有很多實作練習的方法,大家有興趣都可以去翻看,我相信會非常受用。

--

--

Jenny's Web3 Voyage 🚀
Jennybooknook

Product Manager @Cathay Web3. Formerly @AuthenTrend, @KryptoGO. Cultivate know-how in the space of Blockchain @NTHU. Love innovation, words & trav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