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可能錯了》教會我學習張開雙手,擁抱未知的世界

作者比約恩有著人人稱羨的職涯,在 26 歲當上大企業的財務長,而他卻毅然決然放棄大好前程到深山裡當一個森林僧侶,從他出世到還俗的這十七年間,他被賜予「Natthiko」這個名字也代表著「在智慧中成長的人」,而這同時貫穿整本書的主軸。他在前言直接道盡了他寫這本書的意義,分享他一生的精神修煉過程中找回的超能力 – 「別相信自己的每個念頭」。

這本書就像作者親聲在訴說他的人生故事,非常易讀,用他的第一人稱視角,希望帶領正在閱覽他人生際遇的讀者,也能在精神成長的路上找回自己的超能力。超能力是什麼?我覺得每個人可以有不同的體悟,我讀完整本書後,除了跟大部分的人一樣有滿滿的感動之外,我更希望自己找回的超能力是「擁抱未知」,因為這才能讓人生擁有更多可能。

不要相信你的每個念頭

作者在最初就提到,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有一個內心知己。我自己覺得這可能比一個合適的另一半還更難找到(?)我一直在閱讀整本書的過程中咀嚼「內心知己」的意思,越讀越覺得這跟「愛自己」有異曲同工之妙。我們得有個夠堅定的角色來無畏地面對任何一個出現的念頭,我想大概像是每天存在我腦中的天使與惡魔吧!從我們一早睜開眼就有層出不窮的念頭冒出來,我們每個人面對的人生、家庭、經濟狀況、生活際遇都不一樣,要阻擋念頭太不切實際,但可以做到的是「不要盲目輕信自己的每個念頭」。因為大多數的心理痛苦都是我們自願造成的;來自於內心那些我們選擇相信各種傷害自己的想法。

而所有念頭中最傷人的是 — 「我應該有所不同」,這段話讓我在整理筆記的時候,心又被狠狠震了一下,身為從小就是「比較系」的我,直到我長大都還是無止境地卡在這些念頭裡,我應該更聰明、更有才華、更苗條、更漂亮,我也體悟到腦中的小惡魔才是鞭屍我自己最兇殘的罪魁禍首(拭淚)。

我可能錯了,可能是,可能不是

這句話應該算是整本書的精髓所在了。我感覺作者就像是指著我說道:「人都很喜歡認為自己對眼前的事物瞭若指掌,也自認自己能明辨是非好壞。」以更直白的說法我覺得就是自負和控制狂吧?我們往往期望生活應該照著自己的想法跟計畫發展,可惜人生並不可能永遠心想事成。還記得以前求神的時候我總只喜歡求一句心想事成,或許是我慾望無窮,我從小就認知到「心想事成」是多難能可貴的幸福。但我沒有想過,不預期生活按照自己認定的方式發展,這才是一種智慧。因為「心想」是我們認知內的世界,但我們應該理解到,其實我們可能一無所知,或至少還有更多我們沒探索到的世界。

而很多事情「可能是,可能不是。」這句話讓我感受到的是一種謙虛的力量。最近剛好讀到一個心理學理論 — 鄧克效應(Dunning-Kruger effect),雖然主要在解釋的是能力值與自信的關係,講述略知一二或無知的人往往自信滿滿,因為不完全知道這個領域有多深,所以也不知道自己還有哪些不知道的。再把視角放回到作者的這句話上,我想也同樣在告訴我們試著放下自己以為能掌控一切的念頭,才不會遍體鱗傷,因為我們從頭到尾能掌握的只有內在的想法,外在的所有一切都不可控,也永遠沒辦法預料。

但除了套用在人生觀,我自己最近也很常把這句話拿來用在工作上、生活上每個內心衝突的現場。在我與人溝通的當下,開始感到不耐的瞬間,是真的會默念三次這句魔法箴言,實測後發現真的有產生一點作用。但這根本的原因應該也是我已經「覺察」到了這個問題。很顯然地,無論是什麼事情,你得有覺察才有機會改變。

在你需要知道的時候,就會知道你需要知道的事

當我們學習放下控制的同時,其實就是勇敢張開雙手面對任何不確定性。這對於自己的人生充滿控制欲的我來說聽起來超冒險,因為人們都想知道所有的事,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全世界的人類都迷戀算命、喜歡預知未來,科學家積極研發各種基因檢測,因為能預判一切總是讓人有安全感。但我們入世就在這個宇宙的無常規則中一起運轉著,告訴自己放下一切執著確實太理想化,但作者分享了一段讓我感受到一種真實的安慰:「在你需要知道的時候,就會知道你需要的事。」所以看到這邊的人,先放下你枕邊人的手機吧!(誤)

對我們活著的世界多一點信任,對身邊的人事物多一點放任。

去年是我覺得自己內心成長最大的一年,還記得我手機的桌布是我某個晚上抬頭看著又大又圓的月亮時,手機拿起來一拍覺得很滿意的時刻。突然有點懂了信任是什麼,信任是太陽永遠為了每個人升起;信任是月亮有它的陰晴圓缺;信任是我們周遭的人事物都有它們存在的意義。會發生的事他就會發生,我們擔憂的事可能也永遠都不會出現。

內心知己:成為你在世界上最想見到的樣子

在尾聲的篇章讓我常回想到作者在最初提到的內心知己,就是用來提供我們勇敢跟信任的吧!當我們面臨分崩離析、背叛或傷害,甚至生老病死的到來,還能對人生存在信任實在艱難,所以我們才需要一個內心知己,因為一個人在所有的關係中,只有一種是真正伴隨自己一輩子的,那就是我們跟自己的關係。我想這也是呼應上一段所謂的認知無常和活在當下的意思。

但還是有我們所能控制的,就是成為自己在世界上最想見到的樣子,我想簡稱為「當一個好人」。好人要怎麼定義就藏在我們每個人的內心裡,我們心目中的好人可能都不同,但記得別讓自己留下太多陰影。因為,這世界上很多我們感受到的愛恨情仇,其實都是內心的投射。還記得在我去年與心理師的談話中,她特別聊到榮格心理學的「陰影」就是我們的陰暗面,這就像一塊黑布,當我們的黑布越大,我們生活週遭越會投射這些陰暗面把我們籠罩住。這可能就像是大家也聽過的一句話:「我們最討厭的人其實是自己」。提醒自己保有一個道德的指南針吧!做一個自己希望成為的好人,相信會讓我們看到的世界自然也變得明亮。

一切都會過去

最後,有一段特別的故事提到作者在婚戒上刻了「這也會過去」,而不是「永恆的愛」,讓我也連想到他所說的超能力。當我們能放掉腦中的念頭,信任人生的花開花落終有時,那無論是美好的體驗還是痛苦的經歷,終將有過去的一天,所以我們更應該珍惜當下的每一刻。

張開雙手,試著擁抱未知,才能擁有更多的可能。

作者在與世界告別的過程中,替讀者上完了最後一堂靈修課。

我也在闔上書的那一晚記下了這一段話:

享受人生是一種信任,放下執著是一種勇敢,陪伴自己在人生旅途中去盡力而為,但試著相信世界,也相信自己會是最好的人生伴侶。

--

--

Jenny's Web3 Voyage 🚀
Jennybooknook

Product Manager @Cathay Web3. Formerly @AuthenTrend, @KryptoGO. Cultivate know-how in the space of Blockchain @NTHU. Love innovation, words & trav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