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些人給的建議很廢?解析「好建議」的本質

讓狂人飛
JoberFly
Published in
Aug 12, 2021

每當你遇到不知道怎麼解決的問題,通常就會投入研究看如何解決。但若時間不允許或是超過自己的知識範圍,那勢必就會找人詢問建議。我們總說建議是好的,但卻不是每個建議都聽起來都很好,這是為什麼呢?

目錄
一、壞建議不是教你做壞事,是沒解決你問題
二、壞建議怎麼來?線性思維
三、好建議怎麼來?矩陣思維
四、寫給「出建議的人」:如何正確給出建議
五、如何應對超大範圍題,例如人生?

一、壞建議不是教你做壞事,是沒解決你問題

想像一下,你是個剛到行銷職位上班第一天菜鳥,雖然念的是行銷系。但整體知識停留在4P分析或SWOT分析,而上班的第一天主管走過來交辦第一個工作:「提一篇要發公司粉絲團的導購貼文」。

「等等,我該怎麼開始?」

雙手一抖,眼前一黑。粉絲團後臺在哪裡?導購是甚麼意思?全部問題化作焦慮。但沒關係,這裡是充滿人情味的地方。這時你想應該可以問問旁邊的人,看看有什麼建議吧!

當你問了某A,他回:「看要導購什麼欸,我沒辦法給你太多建議」

當你問了某B,他回:「貼文最重要的就是要讓消費者有感,寫的有感就對了」(講完了,沒下文)

當你問了某C,他回:「最近負能量文很紅,還是說你就寫篇中肯負能量文好了」

說到底,你還是沒有搞懂要怎麼寫粉絲團貼文阿。

二、壞建議怎麼來?線性思維

上述的建議看起來有解答到問題,但沒解決問題。背後的原因正是:你還是不知道怎麼做最能達成目標。

而這類不合格的建議通常分為三種:

  1. 看狀況型:通常都以「看狀況欸」來回應,因為你提問時沒說明背後目的或是更多背景說明,或是你根本不知道這些資訊是必要的,以致於建議者不知道怎麼回答你,導致他會這樣回應。這樣的回應本身不算是錯誤,但由於回得太簡單,導致你也不知道還要補充什麼資訊,所以也最有可能在彼此都有心的前提下,仍讓問題奇蹟似的卡住。
  2. 幹話錦句:有時候哲理電影或是課看太多時,總是能信手拈來一些經典台詞。例如有個正取醫學院的台灣學生跟你說「我不想上醫學院,我想去念藝術」。這時若你用《三個傻瓜》中經典台詞「追求你的熱忱,卓越就會追隨你」來作結,他當下估計只會覺得你在講幹話。至於他父母在背後拿著西瓜刀的故事就先不提了。這種建議多半都是過淺的,例如跟空降正在救業績的行銷人說「發文要有感」,但沒解釋「何謂有感?怎樣才算有感?」。他要問的是方法,不是心法阿。
  3. 錯誤解答:沒弄清楚就給建議的那型,例如要發導購文通常不該用負能量口問發文,因為吸引到的是取暖的粉絲而非有購買激情的粉絲。但若建議者只聽到「粉絲團發文」就一昧地說負能量文很能吸引互動,完全忽略這篇文的目的。

給建議的人都沒惡意,但問題就是沒被解決。這就是「線性思維」惹的禍。顧名思義,線性思維代表的是「給定一個點,那必然會到另一個點」例如:「你要發文?那就得要懂跟風」「你想吃飯?那一定是要吃飽」「你太憂鬱? 一定是你不會想」。建議者會根據過去的經驗而片面回應,但不懂的人卻會以為這就是全世界。

三、好建議怎麼來?矩陣思維

若要給出一個專業且有用的建議,那就要先養成「非線性思維」的思維,避免腦子對讀音記憶搞混,所以我們改稱為「矩陣思維」。白話來說,就是「不同目的下的不同作法」。

回到一開始要「在粉絲團發導購貼文」的為例,這裡的好開頭問法就會是:

「這篇貼文導購要導哪個產品?要用於廣告還是公開發布?要推新客群還是老粉絲」

這樣的問答就能先讓提問者理解自己還少的資訊。

但這是好建議嗎?不,這只是60分,真正的好建議還需要讓發問者更貼近「問題能被解決」:

「這篇貼文導購要導哪個產品?如果是A產品的話就需要先做XX分析,撈取OO資料,然後從中抓出切點再擴寫。如果是B產品的話則考量到產品特性,應可以直接先沿用上一篇但調整素材。若是要用於廣告,則在文字上應該遵守直接原則,若是要用於公開發布與互動,依照以往經驗則適合把重心放在設計一個好的 Call To Action,過去用過的好案例可以在公司的___資料庫找到。」

以上的回答除了問題外,更是針對可能的情況給予的解答。在內容都有被順利抄寫跟理解的狀況下,這個回應所給予的參考資訊,

前者可以得知的是:「導購文要先釐清要導購哪個產品」。這沒毛病,但釐清之後還是會回來問,一來一往的新人可能會因此不好意思,或是讓給建議者被問到煩。

後者是可以得知的是:「導購A產品要注意XX分析」、「撈取OO資料與A產品有關係」、「切點與OO資料還有XX分析有關係」、「A產品文案適合從切點來括寫」…

給出的資訊量跟信心,完全是下一個量級阿!若被諮詢者想給出專業建議?那請別忽略建議的方式也是專業,而這就是幫助諮詢者,建立矩陣思維的方式。

矩陣思維兩大總類

矩陣思維其實在生活中非常常見,貼文有分成導購跟互動,行銷有分成銷售跟品牌,政治宣傳有分空軍與陸軍。矩陣思維也有分成「水平→垂直」還有「垂直→水平」型。

先水平後垂直型
先條列各種情況,再說明個別解法,例如:「撰寫貼文要先選定產品,我們有A產品、B產品、C產品→接下來要分析受眾,我們有A受眾、B受眾…」,適合用於對狀況完全不理解的人。讓諮詢者可以知道自己應該先列出哪些項目去研究,並對後續流程大致有個概念。

先垂直後水平型
先單點說明流程,再延伸說明其他應用,例如:「撰寫貼文要先選定產品→分析受眾→找出切點→並列出三個具體對受眾的痛點。如果是要打互動貼文的話則可以把產品置換為品牌的情感訴求來思考…」

適合對任務有初步理解,已經聽過其他建議,或是藏有一些應被根除的錯誤觀念者。先談垂直流程,讓建議者可意識到「聽了這麼多方法,這個最能解決我問題」的基準,再來講流程的變化。

矩陣思維如何應用在給建議

假設你今天要在家裡裝修DIY,要在室內做一面牆壁。光是作法就有分成乾式(不碰水)跟濕式(有碰水泥),詳細上還有木作、泥作、以及個別需要木角料矽酸鈣板,或是磚頭灰泥…各種東西琳瑯滿目,不知道如何下手。

這時你最需要的建議,不會是「木頭釘一釘就好」或是「去準備水泥跟磚頭」而是先跟你講解「各種工法的優缺」再跟你講「該工法需要準備甚麼材料以及用在什麼地方」

水平是材質,垂直是工法。這個過程能讓一個外行的理解到「原來弄一面牆要先決定工法,再決定材料」

當他有了這個框架,就知道搜尋「室內 隔間 工法 比較」而非「我該如何做一面牆」。或甚至誤以為全部牆壁都是磚頭砌的直接搜尋「磚頭砌牆方式」而完全忽略了低成本的「木作空心牆」

內行人不要笑,外行的人缺的正好是這種「思考框架」

就說內行的不要笑了。

四、寫給「出建議的人」:如何正確給出建議

理解了給建議最重要的矩陣思維了,接下來這個思維若要落地成建議,會需要包含以下四個內容,才會是一個完整的建議:

好建議的結構

框架:如同上述有分水平垂直,依照需求來說明各類情況與應對方式。

轉換:將上述提到的應對方式,轉換為聽眾利益。例如「使用高彩度貼文可以增加觸及」是對行銷講的話,如果是要對長輩客戶講,那就要改成圖片亮一點,業績就可能會好一點」因為長輩不懂觸及,但懂業績。

舉例:用諮詢者可以理解的方式來說明案例,可以加深他的水平認知。例如「貼文就像是火鍋,沒有哪種料應該太多。湯底就是文體、主餐就是產品,當體對主餐有加成效果,也會各有所號。主餐則產品本體,會決定你後續多半的切點配料。」

反例:有時候乍聽之下很有道哩,但走出空間還是很難應用,因我們懂了何謂,但還沒弄懂何謂不好;因此常常做出自以為的壞東西。例如曾有一陣子貼文風行「留言+1就送你OOO」但到了今日這已經是多半會被臉書懲罰的文體。所以若要學習「一篇互動好的貼文」就可以舉例「真的互動不是為了拿東西來的,是想在社群上有所活動的純粹行為」

例如在 JoberFly上,我們的智能履歷顧問建議都會儘量滿足這四項要求

五、如何應對超大範圍題,例如人生?

有些時候你會問一個超大的問題。例如:「我的人生該往哪裡走」,人生是個超大的矩陣,超爆大。這題我敢說沒有一個人能夠精準解答,畢竟在生命之前沒有人是權威。但這時你就要把問題拆解型小模組,小到能夠辨識出矩陣,這樣才能。或是找到一個更專業的顧問,他會在收你錢的狀況下,幫你把問題拆小。

通常這題背後會是你遇到了某些障礙,其實你想解決的是眼前的大困難,不是整個人生。只是你陷入了「存在性焦慮」擔心自己若選擇了其中一條路,就會失去另外一種可能。

所以這時可以拆解問題,把「人生」縮小到「職涯」,例如「我的未來職場應該往哪發展?」。但這題仍然有點太大,所以可以再嘗試縮小到「我未來想往科技行銷業發展,只是不知道會不會錄取,如果不錄取的話我還能去哪?」

到這裡我們就能拆出問題本質「我現在的狀況,去科技行銷業是否能被接受?」這時就能拿去詢問職涯領域顧問,或是科技行銷業的資深前輩。或是使用 JoberFly 智能履歷顧問職缺適配度分析,把你的履歷與職缺連結丟進來,我們就能用專業的建議來給你答案,就算適配度很低,也會讓你知道自己該如何改進。

你的履歷需要專業的建議?你的職缺適配需要人幫你算命?
我們用真人經驗+ AI分析給你建議
現在就註冊 JoberFly,註冊就送 10次履歷健檢→
https://flyingbuyer.com/EpuYi

給建議也是一種專業,叫做顧問業。一個能啟發人框架思維的建議,是成為專業顧問的最低門檻。因為這才會讓昂貴的諮詢費真正的發揮價值。

--

--

讓狂人飛
JoberFly

讓狂人飛—好知識的加速器。致力於透過內容、數據、社群、人工智能,打造高價值線上學習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