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求職不該只靠人銀解決?第三方工具的重要性

讓狂人飛
JoberFly
Published in
Aug 9, 2021

說到求職,打開人力銀行已經是多半人的反射動作。近年來人力銀行也推出許多好工具包含到媒合工具、快速投遞、行動裝置等。然而這些機制背後可能會潛藏著一些利害衝突,並造成台灣的職缺錄取率低。

一、先理解人才媒合的商業模式

市場的觀念是「把東西給需要的人」。商品市場是「把商品給有需要的消費者」、資本市場是「把資金給需要錢的人」、人才市場是「把人才給有需要的企業」尤其是人才市場中衝動消費的機率不大,因此本質上是需求導向為基礎。

由於公司握有資金與管理權限,以及人才大於需求數。因此全球的人才市場多半都是買方市場,意思就是需求方的主控權較高,也導致著人力銀行的獲利多半是對企業端收錢,所以人力銀行的設計本體上來說,是要滿足企業需求的。

那麼,企業在人才市場上的需求是什麼?

答案只有一個:找到對的人來解決問題。

但這個描述太不具體了,何謂對的人?何謂解決問題?問題範疇多大?企業在溝通管理上,只要遇到不具體的問題,就必須要被拆解。而經過一連串複雜的溝通機轉後,整個職缺落到負責招聘的人資部門執行專員頭上時,就會變成「獲得最多人才來給上級選擇,品質不要太鳥」

所以,人力銀行必須做到兩件事情:

一、讓很多人投遞職缺,這樣企業就會付錢:所以人力銀行儘量讓註冊簡單化、讓建履歷輕鬆化、讓投遞可以很快速,這樣人才只要看到就點看到就點。讓企業端覺得一個月付個四千元就有這樣上百封履歷,很有CP值。

二、讓投遞職缺的人品質別太差,這樣企業就會付錢:所以人力銀行總會有許多免費的講座與履歷健檢,更會做大量的教學文來教你如何包裝自己

近年來很多人才在投遞職缺前會陷入自我懷疑,不喜歡自己被拒絕的感覺因此減少了投遞量。所以人力銀行會推出職缺媒合。讓正在猶豫但其實符合門檻的人才能因此被鼓勵,也讓企業能收到的履歷不是隨便路邊的芭樂蓮霧,這是一個本意為提高媒合效率的功能。

二、人力銀行的問題核心—利害衝突

1.人才量與人才品質的衝突

前面提到人力銀行的任務—讓很多人投,在過程中大量減化了投遞前的思考,讓投履歷變成一種類衝動消費,進而導致企業端雖收到很多履歷,但參差不齊使的多半的履歷都會被發無聲卡,從而形成了平均投20封履歷才會收到1個面試的現象。在我們調查中,也發現有67%企業端表示:「傳統的人力銀行網站很難找到自己要的人,多半人投遞前好像都沒意識到企業需求是什麼」。

所以這會導致投遞的品質下降,而想認真經營雇主品牌因而會認真回應每個求職者的長青企業,也會越來越減少採用傳統的投遞方式。演化至今的結果則是人力銀行成為職缺廣告商,真正有品質的投遞陸續發生在其他場域,例如直接寫Mail來投、透過社群徵才、Linkedin投遞、公司自家的職缺網、或是特定領域人銀如專攻新創的Yourator...等。因此身為人才的你,只想用人力銀行就想獲得卓越工作幾乎是越來越困難的。

因為,人銀目標是兼顧給企業的人才質與量,但若兩者取其一,量會優先。這才是傳統大平台人銀的既有競爭力。不然在垂直領域或是雇主品牌強勢的領域,人銀是完全打不過的。

工作會佔據我們 1/3 的人生

但投履歷卻被過度簡化到像在買洗碗精

2.職缺媒合的衝突

上面有提到人力銀行提供「職缺媒合」背後思維是要提升媒合運作的效率,如果你遇到一個「還算符合」的工作,系統會對你顯示這個職缺 87%適合你,然後對企業主後台也顯示這個人才87%適合你。企業主提升開信率,人才履歷被讀,一切皆大歡喜...嗎?

欸不是,這樣人力銀行不就是球員兼裁判嗎?雖然沒有任何一個有品牌的企業會刻意操弄評測結果。但若整體結果屬於模稜兩可的時候,根據上面提到的量會優先,導致多半會傾向樂觀結果,來讓你更願意投遞

而模稜兩可在能力常態分佈下,正好你我等多數人會面臨的問題。

也就是說,我們很大的機率被人銀對外的職場焦慮文給定錨在悲觀。而在人銀上的投遞又被樂觀化,倒置人銀多了一個精神安慰劑效果。

3.多半的職缺需求都寫超爛

上述的兩項機制,我們能看出本意跟需求都是好的,也希望提升效率。真正導致職缺媒合系統失準以致必須樂觀呈現的核心原因是:多半企業的需求都寫超爛。

從企業的機制來說,招聘人員收到用人主管需求後,會跑到人銀上去開職缺。但若招聘人員跟用人主管不是同個專業領域,那職缺可能就會寫的很糟糕。例如用人主管要找會Python的成長駭客,但招聘人員沒學過這個領域,所以直接開了數位行銷、廣告行銷,進而招到了很多稍微在自學code的小編或是內容人員,但對於成長駭客的迭代與優化工作卻完全不熟悉。

這就是滿足功能需求,但沒有這個思維框架,因此終究很難被錄取。

當然,上面這還是比較進階的錯誤。初階常見的錯誤包含到「整理文件」「完成主管交辦事項等」多半都是照抄前人的需求文件,外加用人主管也沒辦法很清楚定義該人的工作範圍所導致這些「有寫跟沒寫一樣的需求」,這需求完全不具體啊。

但人力銀行為什麼多半不會要求企業去把職缺寫好呢?這樣說吧,你會對付你錢的業主要求東要求西的嗎?這就是利害衝突,進而延燒到職缺媒合失準以及以量制質的策略。

三、精準的媒合

適配度分析要精準,就需要讓「真正的人才」匹配「真正的需求」。既然問題出在職缺寫不好、不清楚,那該如何真正知道企業真正需要什麼樣的人呢,通常需要點預測能力(aka你沒講出來但我知道你要什麼)。

而預測來自「經驗法則」,經驗法則在IT領域有一個新產品,就是「人工智慧」。

人工智慧的需求辨識,相對於傳統的職缺辨識來說有以下差異:

傳統的需求辨識:基於明確表述的分析需求例如「職缺會寫要A、B的人,需求就是有A、有B」

AI的需求辨識:基於意圖探索而分析需求,例如「這個產業的公司若在OO職缺會寫要A、B的人,通常需求都是有A、有B,另外還會有C、有D」

這個意圖會來自於演算法的模型經驗,來讓廣告公司開出跟一般商業公司在開AE職缺時,更能找到年輕的肝與不羈的心。例如 JoberFly的職缺分析,就是基於這個原理來設計的。JoberFly不看表層需求,而是猜測背後意途,進而計算出真實的

人力銀行可能會因為有利害關係,所以有動機讓你的適配度結果傾向樂觀,但JoberFly沒有跟企業收錢,而是跟你收錢,而且是基於教育的目的想讓你更好,所以作為第三方系統,JoberFly擁有更多跟你講真話的動機。

JoberFly 智能履歷顧問,註冊就送 10 次履歷健檢
註冊這裡請 → https://flyingbuyer.com/StX9a

品牌商為避免被廣告商唬爛,所以會使用第三方平台來監測客觀數據。
立法權為避免被行政權帶走,所以會使用第三方司法單位來決斷是非。
奧運為避免裁判獨厚自己家,所以會納入第三方國組成裁判來做判定。

第三方是一個確保內容真實,不偏頗哪方的機制,這項機制促使我們看見真實的結果與數據。

--

--

讓狂人飛
JoberFly

讓狂人飛—好知識的加速器。致力於透過內容、數據、社群、人工智能,打造高價值線上學習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