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阻止台灣自取滅亡?
在台二十年的資深軍事記者提出警告:台北的政治菁英不再聽取軍方忠告,此事值得華府關注。
文/ 顏文德(Wendell Minnick);譯/Shih Han Hung
台灣不是以色列。
身為前線島嶼的金門和馬祖早已不是真的「前線」*,而空軍的經國號戰機儘管有著 「自製防禦戰機」的美名 (Indigenous Defense Fighter,IDF),卻老被國人戲稱為「不想飛戰機」(I Don’t Fly,IDF)*。
編注*1:在國軍的現行戰略構想中,金馬列嶼被認為極不可能守住,因而僅能在兩岸戰爭中發揮牽制作用。如今金門駐軍僅剩3000人,馬祖駐軍據信也不過2000人;與當年分別駐紮十萬與七萬大軍,自然不可同日而語。
編注*2:I Don’t Fly典出1993年的外交國防委員會(詳見議事紀錄),當年陳水扁等委員質詢時曾希望能更改戰機名稱,並質疑IDF可能會讓人聯想到「I Don’t Fly」或「I Don’t Fight」。陳水扁當選總統後,改口稱其為「I Do Fly」。
台灣島上正在上演一場大型的化妝舞會,而台灣所戴的假面將在敵人從箭袋中射出第一支箭的那一刻,遭到粉碎。
華府的決策者需要徹底重新思考這座島嶼的防禦態勢了。
我在島上已居住了二十年,走訪過島上的每一座軍事基地,次數之多早已數不勝數。而我所見到的種種矛盾與諷刺若不是早變成某種老生常談,就是已嚴重到十分嚇人。
這不是要烏鴉嘴,但我曾經親自走訪連江縣的東引島與金門縣二膽島、大膽島,看過美國在陽明山平等里部署的通訊情報天線群(俗稱的大耳朵),更得以一窺位於花蓮的佳山地下空軍基地。
所以,請你聽我說。
華府必須想出一套說詞來說服台灣那些空談理想主義的政治菁英,不要再對「美軍會像泰山一樣從猛虎口中拯救台灣」抱持不切實際的幻想,尤其是因為當下美國的政局文化十分不穩定。
台灣的軍方高層早就認知到中國軍事威脅的嚴重性,但在過去二十年來,迫使軍方降低其軍事投入的,卻是台灣的政治領袖。此外,台灣民眾對軍方的倦怠無力與缺乏信心,也減損了部隊的人力與士氣。而大眾對此一議題的無感,以及政治菁英缺乏就此一迫在眉睫的威脅向大眾溝通的意願,就成了眼前最需要解決的問題。
台灣軍方的處境十分尷尬,一方面它想從美國手中獲得許多昂貴的裝備,但在另一方面卻由於預算短缺和民眾漠視而被迫必須同時縮減軍力和訓練時數。
台灣的空軍才剛正式宣布要向美國購買66架F-16V型戰機,陸軍則已確定要向美方採購M1艾布蘭主戰坦克,而海軍也計畫將業已購得的 MK41垂直發射系統(VLS),用於未來可配備海弓三型艦射防空飛彈(由路基天弓三型飛彈修改而成)的國造巡防艦上。
但就算台灣真能從美國政府手中買到上述夢幻武器, 問題也將隨之而來:誰要來駕駛這些戰機、坦克與艦隻,誰來負責開火呢?
根據國防部的估計,當前台灣兵力在名義上有215,000人,而有許多軍事評論家認為,這已是擊退解放軍第一波入侵的最低兵力需求。
記住,是「最低」需求。
讓我們回顧一下,台灣的兵力之所以減少到215,000人,是因為政府在2011年至2014年(並延續到2015年)執行了以裁軍為目標的「精粹案」,幸好後續預計要進一步裁軍至175,000人的「勇固案」已停止實施。原本「勇固案」還希望能完全廢除義務徵兵制,軍隊將全部由志願役所組成。
但現在,國軍人才招募中心將要面臨真正的噩夢。總統府的「天才們」在去年將退伍軍人年金大砍三成,甚至計畫未來要砍到五成。*
編注*3:作者的理解似乎有誤。軍人年改並未像公、教年改一樣砍這麼多,根據自由時報與聯合報的報導,實際上受影響的人數或許約為一半,且多數受影響的金額在2萬元以下,莫約是砍了一到兩成。
但無論是砍幾成,我認為作者的論點仍然站得住腳。
就算「勇固案」已暫停實施,官方數字的215,000人仍然是個赤裸裸的謊言。實際上的現役兵力數字令人震驚。
台灣現在的實際兵力只有188,000人;如果我們扣掉民間雇員、文職人員、休假和受訓進修者,真正可作戰的兵員僅有152,280名,只有編制上用來抵禦入侵的81%。*
編注*4:作者的原文有誤。實際上的狀況是,215,000人是當初精粹案後的「理想編制員額」,或稱總員額;而188,000人則是「現在的編制員額」,此數字已經先扣除了上述民間雇員、文職人員、休假和受訓進修者等「維持員額」;最後的152,280名這個數字則是所謂的「現有員額」,也就是實際上透過募兵(與徵兵)所能得到的真正實際兵力。81%也就是「編現比」,即編制與現役人數的比例。(資料來源)(感謝劉青峰提供連結)
然而,即使是152,280這個數字,仍然包含了許多高司單位與學校機關,實際上的野戰兵力數字更低,但數字有所爭議,目前聽到最慘是只有五萬人。
部分的問題出在徵兵制和愛國精神的衰退。
原本在1994年以前出生的役男需要服一年的義務役,但在2016年後這個制度改了,變成1994年後出生、年滿十八歲的役男只需要服四個月的「軍事訓練役」。自從台灣廢除一年制義務役後,台灣的軍隊就越來越仰賴這些只受四個月的軍事訓練役,他們至少需要填補10%左右的前線戰力。
在這四個月中,役男需要接受五個禮拜的「入伍訓練」與為期十一個禮拜的「專長訓練」。換言之,平均每個野戰單位每年都會有五人左右的人員流動率;此外,這些只受四個月訓練的役男還會被算入現役人員,哪怕他們對台灣的整體作戰能力根本缺乏實質貢獻。
台灣的外交部最近剛宣布要用一億美金來援助邦交國尼加瓜拉,該國是台灣用金錢換取外交承認的腐敗政權之一。但就在台灣用一億美元金援邦交國之際,台灣卻持續在削減用於購買國造彈藥的預算,這些子彈本來是要被用來用在步兵訓練上的。倘若把這一億美元省下來,就能買到很多很多的彈藥。
每次軍事演習時,陸軍有些連級單位不只要面臨因缺額而只剩下少數基本兵力的問題,還必須得向其他連隊大量借取裝備,才能應付那些越來越像是做給媒體看的「馬戲表演」。
想當然耳,中國的入侵行動不會只有一波;而為了要對付後續威脅,台灣軍方還打算動用其達150萬人的後備軍人。然而,動員後備軍人的成效卻得在極大的程度上仰賴少部分受過訓練的精銳骨幹。
在名義上,每位後備軍人在每兩年內都需要接受短短五天的訓練,而且主要還是做雜務而非武器訓練。然而在實際上,出於許多不同的原因,國防部很可能永遠聯絡不到個別的後備軍人,無論是因為需要執行關鍵任務、預算限制、後備軍人拒絕接受徵召,甚或未能通知到後備軍人等。據國防部內的消息來源表示,沒有受過訓練的後備軍人上了戰場後就只不過是「炮灰」而已。
不只如此,今日有許多對武器的需求是根據十年或二十年前的過時評估來執行的,這些要求是由那些早已退役的將官、為了打一場傳統的陸海空戰爭而制定的。
畢竟考慮到成本效益,上校也不會因為推動改革或改進訓練計劃就升任將軍,倒是很有可能因為籌措到光鮮亮麗的新裝備而得以掛上閃亮的星星(而且還是用昂貴許多的價格買到)。
然而,今天的環境早已不可同日而語。
根據軍推的估算,在開戰最初的三到四天,台灣的空軍基地就會在中國所囤積的1300枚短程彈道飛彈的攻擊下遭到癱瘓;台灣的坦克也將被由紅外線衛星引導的解放軍戰機所摧毀;而台灣的水面戰艦也將被中國超過上百枚的反艦飛彈與超過六十艘的潛艇給擊沉。
台灣對中國入侵的倦怠並不是新現象,任何仍做此想的人若不是白癡,就是展現了自己對這座島嶼集體記憶的無知。
當台灣在1990年代購買150架F-16A/B型戰機時,美國拒絕了台灣希望一併幫戰機購買Aim-120先進中型空對空飛彈的要求,當時台灣對此的反應是不斷糾纏、咒罵、哀嚎;然而,當美國終於在2004年點頭同意時,台灣卻又只下了200枚的訂單,且隨後又削減至120枚。軍事評論家對此多有埋怨,說台灣是這個星球上唯一會只替150架戰機購買120枚彈藥的國家。儘管台灣空軍在這些年來陸續有加購此型飛彈,例如2007年再買了218枚,但其軍事信譽卻已嚴重受損。
一般來說,台灣所儲備的彈藥量,只夠支應兩天空戰所需的三分之一至一半左右,且計畫只有在戰事迫在眉睫時才會從美國緊急採購剩下的三分之二。1996年台海飛彈危機正熾時,台灣便曾對美方提出緊急採購需求,希望購買各式軍火彈藥。但隨著危機解除,台灣也就很快就取消了這筆訂單。
華府決策者該如何改變台灣當局這種做做樣子的心態?派更多所謂的智庫人士絕對不是解答,因為他們只會發表些自以為是的高見。我和台灣的國防部有過幾次交流經驗,知道他們已經受夠了這些「鍵盤分析師」或所謂「專家學者」的意見,因為這些人往往只根據他們不過短短一個禮拜的參訪或觀察,就在那邊提出各種不受歡迎(且愚蠢)的建議。
這些學界建議早就令台灣國防部擾不勝擾,無論是建議台灣應該要準備一支能在中國入侵後持續抗戰的游擊戰力,還是搞所謂的「豪豬戰略」。後者最終被國防部認定是某種華府的胡搞瞎搞而不值一晒。
國防部對這些從華盛頓特區魚貫而來的學究、智庫人士、專家學者頭痛不已,甚至索性創立了國防安全研究院(INDSR)權當緩衝。該院最近才有效地糊弄了來訪的蘭德智庫,並讓國防部得以免受一整天的問題轟炸。
「真是謝天謝地!」據說國防部對此表示欣慰。
眼下只有靠白宮出馬,才能給台灣的政治菁英一個「當頭棒喝」,讓他們聽取自己軍方的忠告;光憑五角大廈是不夠的。
台灣人自己必須接受事實,「不經一番寒徹骨,焉得梅花撲鼻香」;若要打敗入侵的敵人,若沒有身陷及腰的泥沼中也要拚搏的決心,又怎麼可能辦到呢?
美方必須趁還來得及之前,嚴正地與台灣藍綠兩大政黨展開對話,務實討論戰鬥部隊是否到位的問題。
這類對話也不能光靠美國駐台外交單位,美國政府必須有更積極的作為。另外也拜託美國政府,這回請不要再給我們更多愚蠢的智庫報告,感謝再感謝。
原文來自《國家利益》網站,原標題為〈How to Save Taiwan from Itself〉。
本文作者顏文德(Wendell Minnick)是一位在台灣待了二十年左右的資深軍事記者,曾任英國《詹氏防務週刊》(Jane’s Defence Weekly)駐台特派記者、美國《防務新聞》(Defense News)亞洲分社主任,熟稔亞洲軍事與安全議題。
譯後記
- 軍事是政治的延伸,台灣自然也不例外。台灣的國防問題主要是政治問題 ── 什麼黃埔醬缸和貪污腐敗都只是相對次要問題。
問題在於當前國民乃至朝野政治菁英尚無法好好面對中國可能採取軍事行動入侵的現實,從而尚未做出足夠的國防努力。
這展現在民間軍人地位的降低、國防預算的不足與各種民防和動員體系的廢弛。
2. 本文很多地方都需細讀,否則很容易被斷章取義給誤導。在我看來,本文「不是在提倡軍購無用論」,也「不是主張美國不會來協防台灣」,當然「更不是投降或失敗主義」。
本文的主旨很單純:天助自助者。如果我們沒法腳踏實地的備戰,認真把可能爆發的戰爭當一回事並從最基本的地方開始預備,那麼所謂的軍購就像把不用功的孩子送去補習班,只是形式主義上求心安,絕非正途。
3. 承上,忘掉「豪豬戰略」吧!建軍備戰沒有捷徑,年復一年的尋求智庫與研究各種新穎戰略理論的取徑並非不能做,但不應該本末倒置,務虛而略實。
真正的實事不會因為你發明什麼新理論就能不用去做。
4. 台灣編現比過低不是新聞了,帳面的21.5萬根本是假的,實際上戰力可能只有15.2萬不到。
私以為徵兵與募兵並非問題核心,而是你不可能一邊捨棄徵兵的同時又砍軍人的待遇,或者不更積極創造社會上當兵的誘因;反過來說,光是表面上維持徵兵制,但卻放任演訓與戰備的鬆弛,或者以此來降低成本,也無從解決問題。
5. 國防經費過低也是老調重彈,但老調並不表示沒道理,而這事總必須面對與解決。
蔡政府已預計今年的國防預算會增加(多了約5%),值得肯定。但距離原訂的佔總GDP的3%還遠得很(現約1.8%左右,低於全球平均的2.3%)。
6. 除了軍事演訓,後備動員體系和民防體系也不應該只停留在帳面上。有多少人知道萬一開戰時該去哪、該怎麼做的?有多少人在實際上教召的時候是有真的在做軍事相關的訓練的?
小弟今年即將被第三次召集,就我個人不具代表性的觀察,是有在做,但似乎還有很多可以改進的地方。
儘管國軍有在推動所謂的後備戰士(俗稱的週末戰士),一年只要服役約一個月。但平心而論,多數老百姓也沒辦法真的多受啥訓練,但我想民防並不只這個,還包括空襲該去哪裡避難、去哪裡領資源(或者自己該儲備多少資源)、該準備些什麼之類。簡單說,就是把戰爭當作天災的一種,學日本人那樣認真做防災演習。
但現階段就連這個都有點像是空談,而這就是政治問題了。
最後,小弟譯筆還有待進步,難免有理解錯誤之處,還望有心之讀者斧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