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盧卡斯踩剎車:星戰製片人蓋瑞寇茲

Shih Han Hung
Jonathan War Room
Published in
9 min readSep 15, 2018

想像一下,如果《星際大戰》贏得了1978年的奧斯卡最佳影片獎,誰會是上台領獎的那個人呢?

劇透一下,答案不是喬治盧卡斯。

還記得前陣子有部叫做「《星際大戰》是如何被剪輯給救回來」的影片嗎?那部影片讓我們認識了《星際大戰》的幕後剪接功臣:盧卡斯的妻子瑪西亞。但這一題的答案也不是瑪西亞,而是另外一位同樣容易被忽略,但卻對星際大戰之所以是星際大戰,有著同樣關鍵影響的重要人物:蓋瑞‧寇茲(Gary Kurtz)。

如果1978年影藝學院的投票委員們再喜歡《星際大戰》多一些,蓋瑞‧寇茲就會是那位上台領獎、並把小金人抱回家的仁兄。

蓋瑞‧寇茲就是《星際大戰》與《帝國大反擊》的製片人,我想對星際大戰系列電影製作有些概念的人,多少會聽過他的大名。這張1977年的歷史照片,恰如其分地說明了他在電影製作上扮演的角色:畫面左邊的寇茲,與喬治盧卡斯一道,是在拍攝電影期間最需要緊密合作的革命夥伴。

而我認為他是星際大戰系列這數十年來所擁有過數一數二出色的製片人。

但他到底是幹什麼的?

首先我們得先回顧一下製片人的角色。簡單來說,像蓋瑞寇茲這樣的製片人,就是拍攝作業中實際完成導演計畫的執行者。小到今天有哪些人該出現在什麼位置與協調劇組人員,大到控制整部電影的製作預算和期程,都會由製片人統籌包辦。

不要小看時間與預算的掌握,很多導演時常有很多異想天開的點子,花了非常多的時間與金錢在根本完成不了或結果很糟的事情上,最後導致電影難產,或者是必須犧牲其他原本可能做好的面向──好的製片人就是要在導演還在構想階段時就阻止這種事情發生。

大軍未動,糧草先行。沒有製片人,則一部電影根本「拍」不起來,也不會有成品給剪接師剪接與後製了。

可以說,製片人就是一部電影的專案經理人(Project Manager)。如果電影是一本書,製片人就像是那本書的編輯。兩人就像一部電影或一本書的父母,缺一不可。

而這正是為什麼任何一個最佳影片獎,都是頒發給製片人的重要原因。

然而,就像父母偶爾會因為小孩教養問題而意見不和一樣,或是編輯與作者時常會為了書的寫作和製作方向意見不和一樣,製片人與導演之間的合作,也存在了某種緊張關係。

考慮到《星際大戰》從1976年開拍以來就災難不斷且不被看好,我實在很難想像寇茲在協助盧卡斯上花費了多少心血。他必須協助盧卡斯安撫那些不看好拍攝或意見不同的同事(包括與老盧意見不和的攝影師泰勒、對自己飾演歐比王有所微詞的金獎演員亞歷堅尼斯等),還必須協助盧卡斯追趕因為突尼西亞沙漠風暴影響而嚴重落後的拍片進度。

盧卡斯對電影的諸多要求與想像,遠遠超出了他們的時代,更超出了他們手頭上的預算,這就導致拍攝過程中困難重重。當然,出錢的是喬治*(在四部曲的案例中,主要金主是20世紀福斯電影公司),但出錢的人不一定是懂得怎麼花錢的人,而寇茲就負責扮演了那個告訴導演這樣可行、那樣錢錢(或觀眾)可能會爆炸的角色。

舉例來說,眾所皆知的是,盧卡斯在早期的劇本創作中,對「什麼是原力」,曾經有過很多複雜且時常推倒重來的想像與解釋。例如盧卡斯曾想出凱柏水晶這個玩意,然後設定成原力是一種依附在凱柏水晶上的能量,同時還設定了很多相關的機制。

但他到底該如何有限的銀幕時間與觀眾注意力下,呈現如此複雜的設定?特別是觀眾對這部作品到底在講什麼都還不清楚的情況下?

想像一下,如果路克第一次到老班的家中,當老班邊拿出觀眾第一次見到的光劍的同時,還在不斷的在跟路克花上十幾二十分鐘交代一堆「看似科學的」名詞與設定,天知道那會是什麼樣的光景。

而在看了蓋瑞寇茲提供給他的比教宗教學教科書後,盧卡斯終於改變了想法。他決定把電影中的原力呈現的越簡單越好。

於是,當觀眾第一次在大銀幕上看到原力時,它的定義就只有這麼一句:「原力是絕地的力量來源,是所有生物都有的氣場,環繞我們、穿透我們,繫銀河於不墜。」

就是這樣簡單且普世能同理的信仰觀,讓星際大戰能夠深入不分宗教的各類人們的心中,而且他們不需要看幾本設定集才能夠搞懂。

(幸運的是,盧卡斯後來把這個設定讓延伸宇宙去發揮,所以喜歡研究設定的粉絲今天仍然能欣賞到盧卡斯當年的一些設定概念;不幸的是,盧卡斯在拍攝前傳時顯然忘了這件事,於是我們才有了「迷地原蟲」這樣的東西出現。而當時也沒有寇茲來阻止他了。)

從這個案例中,我們能夠一窺製片人蓋瑞寇茲所扮演的另外一個角色:他是負責替盧卡斯踩剎車的人。因為他還必須同時務實的面對現實拍攝上所遇到的情況,並建議導演/編劇進行修正。

這樣的關係,是《星際大戰》和《帝國大反擊》之所以可以如此出色的重要因素。它們不只是優秀的星戰電影,它們就是一部優秀的電影。

然而,也正是導演與製片這樣的關係,埋下了兩人日後分道揚鑣的種子。

《星際大戰》的空前成功,催生了萬眾引頸期盼的續集電影《帝國大反擊》。這一回寇茲仍然擔任製片一職,但他與盧卡斯的緊張關係,卻也隨著續集《帝國大反擊》的拍攝而來到了最高點。

與《星際大戰》不同,《帝國大反擊》在製作上有一個很大的問題:眾所皆知的是,盧卡斯退居幕後提供故事,將導演棒交給了影壇老前輩爾文‧科舒納(Irvin Kershner)。

也就是說,負責主導電影實際走向的人又多了一位。這是個一旦沒處理好,就會變成雙頭馬車然後導致成品爆炸的高風險製作模式。

最後也的確如此:《帝國大反擊》除了是星戰史上最受讚譽的一部外,它或許也是最難拍的一部。

在盧卡斯的構想中,由於他是說故事的人(同時也是出錢的人),所以他能夠在幕後「遙控」導演來進行整部作品的拍攝。幸運或不幸的是,科舒納是盧卡斯的前輩,他不是那種願意完全照著盧卡斯的指示來拍片的人。也因此他對於電影該怎麼拍,時常與盧卡斯有著不同的意見。

與年輕的盧卡斯不同,科舒納是資深的老導演,他有自己拍片的步調(盧卡斯則覺得這步調太慢),而他對角色發展的堅持,則永遠了影響《帝國大反擊》中的角色。

科舒納在角色發展上最為人津津樂道的一個例子,就是韓索羅回應莉亞公主那句「我愛你」時所用的名言。

當然,這句話是哈理遜福特臨時湊合的,但他之所以需要臨時湊合,是因為科舒納不滿意原本盧卡斯與科思丹劇本中的「我也愛妳」這句對白,於是他給福伯的指示就是要他去揣摩韓索羅的角色心境與個性後臨場發揮。而在重拍了多次之後,福伯終於說出了科舒納想要的答案:

「我知道。」

但這句話也沒有立刻就被採用。盧卡斯在剪接《帝國大反擊》看到這句不按劇本的演出時,曾有過質疑,他認為這和他想的韓索羅不一樣。

科舒納導演拒絕退讓,他認為「我也愛妳」這句話實在太肥皂劇了,於是他和老盧據理力爭。盧卡斯最終選擇了退讓,於是才有了我們所知道的韓索羅。

這只是兩人衝突的冰山一角,而且還是比較和平解決的。

在《帝國大反擊》於倫敦拍攝的時期,柯舒納有次對來訪的盧卡斯坦言:「聽著,是你雇用我來拍電影,我就會把它搞定。」言下之意,對於盧卡斯的干涉並不是很開心。

而那位夾在他們兩人中間的,就是製片蓋瑞寇茲。他得要搞定導演與盧卡斯之間的衝突,讓電影得以順利繼續拍攝。

當時自己成立新公司的盧卡斯正日理萬機,忙得焦頭爛額,且多半時間都待在洛杉磯的盧卡斯影業,因此實際上在倫敦與挪威前線主導拍攝完《帝國大反擊》的,正是科舒納與蓋瑞寇茲兩人。

堅持用自己步調拍攝的科舒納與盧卡斯之間的拉扯,導致了拍攝進度落後。對此,盧卡斯也不得不成立了第二個輔助拍攝部門,專門拍主線劇情外的其他鏡頭,以加快本片的拍攝。

就在此時,一個悲劇降臨劇組。本來盧卡斯屬意負責第二組拍攝的約翰‧貝瑞(John Barry),突然得了腦膜炎病逝。對於這件雪上加霜的不幸事件,製片蓋瑞寇茲只得自己身兼兩職,跳下去擔任第二拍攝組的導演。

然而,意外與不幸並沒有放過《帝國大反擊》的劇組。挪威的大風雪與馬克漢彌爾的車禍,都讓拍片的期程不斷的拉長,製作成本也跟著水漲船高,從原本預估的1800萬美元預算,膨脹到2200萬美元。

最終,《帝國大反擊》燒掉了3300萬美元,足足是《星際大戰》三倍之譜。

身兼資方角色的喬治‧盧卡斯,終於在殺青前的一個月,要寇茲打包走人,改由寇茲的學弟霍華卡札吉(Howard Kazanjian)接手。即便已被解雇,寇茲一直在片場待到最後一刻。而最後的電影成品中,製片人仍然是掛他的名字

盧卡斯責怪寇茲對科舒納太心軟,不敢對導演說「不」,才導致最終的預算爆炸。這不完全是科舒納的問題,寇茲自己也承認,他自己對《帝國大反擊》的要求,也有些超乎他原先的預期。

在拍攝《帝國大反擊》結尾、路克與莉亞看著反抗軍艦隊的那一幕時,寇茲發現布景中的其中一艘叛軍船艦的在畫面上狀況並不是很好,於是他說服當時已急著想將拍攝收尾、不想再多花更多不必要預算的盧卡斯,再花點時間與金錢,重新補拍這看著艦隊出發的最後一幕。

這就是全球觀眾在1980年5月時所看到的版本。

而儘管拍片的成本在首映的第一週,幾乎就已經收回泰半,但寇茲與盧卡斯兩人的分道揚鑣,就有如覆水難收一般,無可挽回了。

如果1980年代有社群媒體,我們大概整天都會看到盧卡斯、科舒納與寇茲這些人整天鬧不和的各種「新聞」(如果不是傳聞的話)吧。

天曉得今天的社群媒體會怎麼形容盧卡斯在電影殺青前一個月才撤換製片的決定。

馬克漢彌爾後來回憶,劇組對這個決議感到十分驚訝,他甚至用了「離婚」一詞來形容盧卡斯與寇茲兩人的決裂。

儘管《帝國大反擊》最終在歷史的洪流中證明了自己,但盧卡斯與寇茲(和科舒納)的合作關係就此結束。盧卡斯影業則開啟了另一個嶄新的時代。

我想,今天的我們或許已經可以頗持平的說:沒有蓋瑞寇茲在奠基時期的參與,《星際大戰》這部開創性的影視作品,以及號稱系列評價最高的《帝國大反擊》,都不會是今天所看到的模樣。

而寇茲的故事也還給了我們另一個重要的啟示:星際大戰之所以是星際大戰,是群策群力的結果。

眾所皆知的是,盧卡斯對於星際大戰的走向,有非常遠大的雄心壯志,伴隨著強烈的期盼與要求。當他說他要在幕後指導時,實際上的狀況往往是他希望盡可能的控制一切,讓事情照他所想的方向走。

這也是應該的,畢竟星際大戰是他的孩子,而且整部電影拍攝時出的也是他的錢。問題在於,電影並不是個一人創作,而且盧卡斯的意見並不總是都是對的。就像開國皇帝會需要一批打天下的功臣一樣,盧卡斯需要靠太太瑪西亞(剪接)、卡斯丹(編劇)、科舒納(導演)與寇茲(製片)等功臣,才有辦法讓星際大戰成為星際大戰。

如果《帝國大反擊》是一部每個畫面都能拿出來欣賞的經典傑作,那在那些動人、精緻與壯闊的鏡頭中,也存在著製片人蓋瑞寇茲的靈魂。

別忘了,《帝國大反擊》的片名,正是蓋瑞寇茲的諸多點子之一。

這樣的事蹟不該被忘記。

--

--

Shih Han Hung
Jonathan War Room

喜歡閱讀戰史與揮舞光劍的貓奴一枚,相信感動是書寫與閱讀的泉源,現職是書籍助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