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ih Han Hung
Jonathan War Room
Published in
4 min readFeb 24, 2019

--

筆記:豪豬戰略(一)

上個禮拜陸續看到臉友們在轉一篇文,覺得當中有許多頗可以討論的地方。

對於「豪豬戰略」,或所謂「不對稱戰力」,我想近年來在國防、戰略、軍史學界應有相當討論。我並非這領域的專家,就不針對技術細節班門弄斧。

在此,我反倒希望透過一點簡單整理,讓自己思考以下三個問題:

  1. 什麼是豪豬戰略?
  2. 林氏該文所理解的豪豬戰略,可能有甚麼問題?
  3. 台灣要採行豪豬戰略嗎?

以上三個問題,依照討論的難易程度排列。本文會試圖用相對簡明扼要的方式,來回答第一個問題。後續希望也能再順利產出兩篇文,回答第二與更重要的,第三個問題。

當然,簡明扼要有可能導致過度簡化,而過度簡化正是本文想避免的問題之一。是以若有發現任何疏漏與錯誤,亦歡迎有幸閱讀者批評指正。

什麼是「豪豬戰略」?

林氏引述《經濟學人》的文章〈中共軍力迫使台灣重新構思軍事戰略〉 (中譯或可參考天下雜誌),主張台灣在國防上應該要提倡「豪豬戰略」。

所謂豪豬戰略(Porcupine Strategy),是一種「武裝到牙齒」的嚇阻策略。豪豬的體型雖小,渾身卻長滿大小不一的尖刺,用來防範比自己更兇猛的大型掠食動物攻擊。

套句美國國防大學研究員、海軍陸戰隊出身的湯瑪斯·漢默斯(Thomas X. Hammes)的話來說,豪豬戰略的邏輯就是:

只要灰熊想,牠隨時都可以吃掉豪豬,但卻會被豪豬給刺痛而不值一試。

中國就是那隻強大的灰熊,台灣則是帶刺的豪豬。

換言之,對「豪豬戰略」的倡議者來說,台灣必須要效法豪豬的特色,讓全身長滿刺,以嚇阻強鄰中國的侵犯野心。

這個戰略首次被台灣政界與國安單位所看重,得要追溯到2008年美國海軍學院的威廉‧莫瑞教授(William S. Murray)所發表的 〈台灣防衛戰略再省思〉一文。

莫瑞教授在該文中強調,有鑑於中國的軍事威脅日益強大,兩岸軍事差距愈發失衡,台灣必須重新規劃自己原先的國防戰略,才能更有效的嚇阻對岸進犯的戰略企圖、保障自己的國家安全。

該怎麼做?

莫瑞認為,考慮到台灣的國防預算持續低靡,那些台灣在九○年代與千禧年前後所亟欲購得的軍備包括愛國者飛彈、反潛機、柴油潛艦、新一代噴射戰機與驅逐艦等,很可能不是好的投資項目。

因為,隨著中國軍事投資那難以望其項背地增長與中共在打擊與壓制能力地突飛猛進,台灣的海空軍實力將越來越難在一場對中國的全面衝突中,存活太久。

倘若台灣在戰爭爆發後的第一波攻擊中,就失去大半昂貴的海空實力,那麼台灣當局將很有可能會在美國與其盟邦得以反應或介入前,就喪失抵抗意志。

這樣的情況將越來越有可能發生,而這自然是美國所不樂見的。

是以,莫瑞建議,台灣必須將有限的國防預算做更有效率地運用。與其花大錢投資在難以做到百攔百中的飛彈攔截系統上,不如花錢強化和擴充重要基礎建設,從抗炸性、隱蔽性與機動性等幾個方面來提升關鍵設施抵禦轟炸的能力;比起仰賴海空軍「決勝於境外」,或許準備一隻具備機動性、隱蔽性且足以對任何侵略本土的敵人做出快速反應的職業常備陸軍,會是個能支撐更久的選擇。不只如此,台灣還必須開始儲備重要戰略與民生物資,並輔佐以民防教育的落實,以抵禦中共可能實施的封鎖戰略。

與此同時,台灣還必須盡量避免去發展會刺激中共的攻擊性武器──包括能打到三峽大壩的彈道飛彈,甚至是戰術型核武。

換句話說,上述替代方案就像豪豬身上的小刺,或許沒有灰熊有力的熊掌或齜牙的裂嘴那麼拉風,但能夠用較有效率與划算的方式,增加別人吃掉你的成本,降低別人主動來吃你的機率。

這就是豪豬戰略。

《經濟學人》的那篇報導,除了補充武裝無人機等新型武器外,大體上沒有脫離莫瑞所揭櫫的原則太遠──也就是以相對廉價、有效率的方式來嚇阻外敵。

那麼,上述的豪豬戰略,與林氏一文中所理解/建議的豪豬戰略,有什麼不同嗎?這樣的豪豬戰略是否適合台灣?以及,更重要的,是否適合「今日」台灣呢?

我希望能在後續的文章處理這兩個問題。

--

--

Shih Han Hung
Jonathan War Room

喜歡閱讀戰史與揮舞光劍的貓奴一枚,相信感動是書寫與閱讀的泉源,現職是書籍助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