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人不拿錢還專心辦事?

最強遊戲化核心動機:使命與召喚

蘋果公司的職涯機會頁面上,我們會看到一句話:

Apple 承諾讓世界變得更美好,我們每個人都以獨特的方式為此貢獻一己之力,並對自己的長才和信念展現無比熱忱。

這讓我想到蘋果在1984年推出麥金塔(Macintosh)電腦時的得獎廣告

反烏托邦風格冷冰冰的場景,大群人們穿著單調素面的制服,面無表情、魚貫排隊走入會場、坐下,看著廣場大屏幕上的「老大哥」宣揚日復一日洗腦式的教條:

我們思想的統一,是比任何艦隊和砲火都強大的武器,我們都只有相同的想法、決心和目標,我們的敵人終將因困惑而死。

一名穿著紅白相間色彩耀眼的金髮女子突然衝出長廊,一個華麗轉身、拋鉛球般的將雷神之鎚砸向著大屏幕上的「老大哥」,一擊命中!轟一聲巨響猛烈和白光爆出,字幕上顯示:

1月24日,蘋果電腦將向世界介紹麥金塔(Macintosh),而你會看到,為什麼我們的1984年將不會再像電影中的1984

Hey!我是Josh,是一名在台北東區經營桌遊主題空間企業講師。大學唸得是保險學系,15年間做過遊戲設計師、產品經理,並且在數間大學任教『遊戲企劃』、『遊戲心理學』以及『專案管理』課程。『遊戲化設計思維』幫助我面對各行各業的教育訓練需求,能夠有系統的設計出學員的體驗,並且連結課程目標;同時也讓創業10年的店面順利營運成長。
我相信,從發想、規劃到執行,『遊戲化設計思維』都會是提升每個人成功機會的好幫手!
知道你看見,就是種鼓勵。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別忘了到文章最後幫我拍拍手唷 👏👏👏👏👏

今天我們來聊聊,影響人們心理極為強烈的核心動機:使命與召喚。它也是所有遊戲化核心動機裡,最強大的一個。

這篇文章的長度較長,建議分段閱讀並先到最上方或下方加入你的閱讀清單📜(Reading List)。

【目錄】
專注在讓人看懂的『使命感文字
用「可視化」取代「我們會」使命到底有多強,為什麼能讓行為產生意義質變?如果可以終結新冠肺炎運用使命與召喚的原則無所不在,誰都被影響的核心動機

專注在讓人看懂的『使命感文字』

數十年來,蘋果一直都是業界馳名的「使命流」形象大師。

當競爭對手忙著提升硬體規格、強調效能速度,不惜一次又一次的更新迭代出更強大的電腦,能同步進行快上數倍的浮點運算、更大的容量、GPU及更快更多的記憶體Catch…

蘋果幾乎不在檯面上和各種數據競爭。那他們專注於什麼呢?

讓我們再看一次蘋果官網上漂亮的卡片式設計,當我們才剛想到的問題,蘋果已經為它們找到使命:

圖片來源:蘋果官網

輔助使用:人人都能使用的科技,才是最強大的科技。

環境:我們的目標是為了讓地球變得更加美好。

隱私權:我們設計Apple產品,讓你保護隱私權,同時掌握自己的資訊。

供應商責任:我們深信,要為每一個人創造安全、尊重且互相支持的工作場所。

圖片來源:蘋果官網

如果你夠細心,會發現這些文字的對象甚至不是消費者,而是來自蘋果的工作與合作機會頁面,和以下的文字對比:

「我們同時支援SLI及Crossfire架構的插槽」、

「具有HDD 7200RPM 2T、SSD SATA 500G內建的儲存空間」、

「4 x DIMM Dual-CH DDRIII FSB 1600,可擴充至32GB」。

似乎有哪裡不一樣?除了專業電腦玩家及、影像及電腦工作者外,
「人人都能使用的科技,才是最強大的科技。」
專注在能被用到的科技為使命所做的設計,或許才是蘋果強大的原因?

專注和單純是我的原則。你必須下苦功,因為只有在你的思維清晰時,才能設計出簡單的產品,但這是值得的,若做得到,你就可移動群山。
―Steve Jobs

回目錄|繼續閱讀

「可視化」取代「我們會」

若只是喊話或漂亮的文案撰寫,「使命流」的手法很快會被識破,甚至出現使用者覺得受到冒犯、進而唾棄的反噬效果,這部份後頭會聊到。

當我們想要運用使命與召喚這項強大的核心動機時,精煉出讓人產生共鳴、並且和我們的目標結合的使命過程,我認為不只是一則貼文、幾行話語、一場公益活動的募款、到善心之家或是弱勢族群的協會開會拍照那樣的獨立行為;由於「使命」指得是超越小我、足以利人甚至造福團體、國族以至於更廣大人類的良善動機;

因此,想要相信你的使命的人,必須先能夠相信你。

剛才我們已經看過蘋果連結各種使命的優秀能力,接著我們心裡想得都是:「我知道你的想法很棒!可Apple你要怎麼做呢?」

我試著點擊網站上「環境」的卡片進入:

在擴張發展和環境保護間取得平衡,一向是企業的痛點,大家都想看看這家市值已破兩兆美元的企業是怎麼做的。

蘋果這樣做。
關於環境友善的作為,以下每項都有進一步的行動和數據說明:

圖片來源:蘋果官網

破題
我們在營運上,已做到碳中和。並將於2030年在所有你喜愛的產品上做到。

圖片來源:蘋果官網

大綱和宣示
如何設計、製造、運送、使用、回收,每一步都有計劃。
地球不能再等,我們必須行動。

圖片來源:蘋果官網

分項、卡片化圖解行動

  1. 使用太陽能、風力、水力等綠能打造產品。
  2. 100%再生鋁金屬打造機身,1000%堅持。
  3. 為抵銷碳足跡,我們的投資遍布森林山野。
  4. iMac讓我們更趨近淨零排放。
  5. 減少充電器對環境的影響。
  6. 各項Apple服務設施皆100%使用再生能源驅動。

尚有其他項目,各位可以自行至網站查看瞭解。

『最小理解障礙』應該是蘋果面對大眾時,最聚焦的使力點。結論式的摘要文字加上數據,讓每位讀者快速掌握蘋果想要傳達的重點:我們做好了。還沒好的,也已經有進展的在推動。

完整書面報告
除了官網頁面,Apple還提供可下載的2021年105頁進度報告(PDF),如果你也沒時間細細看完,至少絕對會感受到那份鉅細靡遺的細心用心。

透過精巧的UX設計,這一連串資訊量並不算小的「請看我們怎麼做環保」資訊,可以在5分鐘以內被一般人瀏覽、留下印象;我想強調的是,蘋果把『環境:我們的目標是為了讓地球變得更加美好』這項使命。

「我們會」宣告,升級到「可視化」行動的印象殖入過程非常漂亮,讓一切都極具說服力。

當使命受到信任,人們隨之產生的內在驅動力,能讓企業相關的行為和目標被接受。

例如Apple在「減少充電器對環境的影響」中說明:

製造電源轉接器會大量地使用特定物料,包括塑膠、銅、錫以及鋅。自從去年 iPhone 和 Apple Watch 包裝不再隨附電源轉接器以來,我們大大地降低對地球資源的開採,連帶地減少原本處理和運送這些物料所產生的碳排放。包裝變得更小、更輕盈後,也讓我們一次運送更多包裝盒,有助於減少碳足跡。不再隨附電源轉接器,對 Apple 來說是一項大膽的改變,對我們的地球也是必要的決定不再隨附電源轉接器的作法,可望省下 86.1 萬公噸的銅、錫以及鋅礦。
更小的包裝,讓每個貨板可裝運的 iPhone 12 盒數,增加達 70%

我特別喜歡那句「不再隨附電源轉接器,對 Apple 來說是一項大膽的改變,對我們的地球也是必要的決定」,無論在哪個層面上看起來(環保、商業成本、原料、運送、空間…),這項大膽都會帶來多贏的結果。

回目錄|繼續閱讀

使命到底有多強?為什麼能讓行為產生意義質變?

暫時離開蘋果的畫面以後,我們來看看兩個令我們感到討厭的行為。

Photo by Michael Longmire on Unsplash
  1. 繳付稅金
  2. 打雜或不具創造性的文書工作

將收入的一部分繳納給政府,一方面維持政府機關、人力的運作成本,一方面提供各項公共建設、福利的資金來源。聽起來十足的無私和利他,人人好好納稅的社會,應該相當美好和諧,想必大家都充滿使命感,滿足地繳納稅金。

嗯,才怪。

幾乎沒有人喜歡繳稅;幾乎每個人都想節稅。

我們不禁想:難道一關乎給錢,使命與召喚的核心動機就失效了?

有個故事可以說。

比起從台北,坐高鐵我喜歡繞點路,由起點站南港上車,因為自由座幾乎都有位子。

有一回在City Link的美食地下街,被一位綠色和平組織的工作人員攔下,他禮貌親切的和我提到近期的環保議題、塑膠垃圾污染造成的海洋生態危機以及近年來綠色和平組織的種種作為,最後當然是希望募資支持。

GreenPeace官網
GreenPeace官網

他不知道的是,前兩天我剛讀完綠色和平的報導,正好對海洋受到無法生物分解的塑膠製品及塑膠微粒(microbeads)嚴重污染感到憂心忡忡,在南港站的相遇太巧合了!我決定跟隨這個徵兆的召喚,直接化憂心為行動捐款支持,雖然只是每個月少少的1千元,也持續兩、三年一直到今天。

從身為捐款人開始,我發現自己也有點改變。

除了每個月被分類到廣告信件的綠色和平組織報告,一定會被我挖出來細讀外;拒絕店家提供一次性使用的餐具、吸管,還有更多節能、減碳的習慣,也成為新的理所當然。

我發現,繳稅和捐款,行為上都是從使用者口袋掏出錢來,都是預期一個組織會妥善運用這筆錢,去做能讓這個世界變好的工作。

差別在哪兒呢?是不是因為發動使命的組織,能否

  1. 帶給使用者能瞭解而重要的使命與召喚?
  2. 獲得使用者的信任?
  3. 讓使用者對於行為有自主控制的權利?

當我們篤信某個崇高的使命,並且能由自己決定支持的形式時,同樣「花錢」的行為就不再同質!

捐助金錢的意義成了想要參與這次的使命之旅、拯救更多的海洋生物、全人類賴以維生的海洋資源。我們本身甚至會在使命相關領域,將許多行為變得更加積極、更加努力!

我們常認為自己無法全面信任政府;它們將稅金拿去運用的過程極難被瞭解;關鍵的分別是,納稅是強制的義務,我們沒有決定的權利。

能夠驅動人專注投入的使命,還得先通過上面這些考驗。

喘口氣,下一段我們就會聊到運用使命與召喚的原則

先來看看第二個令我們討厭的行為:打雜或不具創造性的文書工作吧!

Photo by Wesley Tingey on Unsplash

剛出社會,到一間當時小有名氣的公司實習,原以為有大量的學習和實做,好在正式上任時能成為公司的即戰力。

第一個月過去,大部份的時間我都在熟悉各種文件,心裡有些擔心是不是自己進度太慢?多次去和主管表示文件閱讀之餘,有沒有可以幫得上忙的工作?或是可以讓我觀摩、嘗試的機會?

於是第二個月被交付了新的工作:檢查文件的排版、還有抓漏字、錯字。

雖說一點也不困難,但對於可見的未來實在難有進展。

我又在完成每天的校對工作後,去向主管反應了數次,他才表示,其實公司是要配合政策的計劃案,才讓畢業生來待上幾個月,公司業務上是沒有空缺、老鳥們也瞭解這點,不願意額外花時間指導早晚要離開的實習生。

我對此並無不快,反而感謝主管的坦誠,當時對於各種規格用語、說明文件版型以及文字的敏銳度都提升不少,一直到今天仍十分受用。

祇是回想那兩個月的上班時間,大腦缺乏創意和新知的刺激、加上這些繁雜、彷彿沒有盡頭的文書工作、不知為何而做的徬徨,說是折磨也不為過。

但現在有一群人卻自發性的從事這樣的折磨。

他們是維基百科的審查員們。

維基百科的使命是:維基百科是一個自由、開放的百科全書計劃,「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為我們的理念,「自由的百科全書」乃我們的口號。 維基百科致力於網聚每一個普通人的力量,打造一部質量上乘的百科全書。 也正因如此,我們需要來自多方面的人士參與,共同完善這項人類文明歷史上巨大的工程

當我們將寶貴的下班時間用來聊天看劇、抱怨上班的鳥事、上網瀏覽或是在沙發上成為某種植物的時候,他們選擇在網路上維護維基百科。

審查員們依據審核手冊的腳本審核每一項新條目,他們會回覆編者審核意見、作內文批註、在AFC(Articles for Creation,新建立條目的公開管道)及編者的討論頁進行討論、確認通過速刪判斷標準後進行內容審核,最後決定這則條目的保留或刪除。

這樣嚴肅且需要專注、專業、持續監看的工作,卻不會拿到任何「具體」的好處!

他們自願加入這個系統,是維基百科的守門員,只因為使命的召喚無關乎個人的喜好和想要、超越個人;他們視自己為人類文明史上重大工程的英雄,為了守護眾人的知識,貢獻一己之力。

Photo by Lars Bo Nielsen on Unsplash
遊戲化實戰全書一書中提到。MIT麻省理工學院曾做過一項實驗,將隨機不雅的語詞放進維基百科,平均會在1.7分鐘內被移除。這些不支薪的守門人,真的在盡心盡力保護人類的知識

同樣是做著與創意無涉的文書工作,我們原本會因無聊而痛苦不堪的大腦,卻因為使命與召喚的力量,再次帶來了行為的意義質變,讓維基百科的審查員們,願意日復一日的專注投入。

如果可以終結新冠肺炎COVID-19

聊到這兒,你是不是和我一樣,對使命和召喚這項核心動機帶來的影響感到無比驚訝,也想體驗成為重大使命一份子的感受?

關鍵字是COVID-19,也就是新冠肺炎

如果我能提供你,參與當今世界全人類最棘手問題的解決方案,又幾乎不花你任何時間金錢的機會!你願意試一試嗎?

想像一下,研究病毒的構造、運作、開發疫苗,需要超巨大的運算能力,遠超過任何現有的超級電腦可以獨立完成的程度;那我們能不能將這世界上無數的電腦聯合起來,只用每台電腦閒置的時間來做研究?
如果研究的成果可以讓每個人盡早不用再戴口罩出門、安心走進餐廳吃飯、想出國就買票上飛機、伸手抱得到國外回來的親人… 回到你所想念的生活。

不知道你有多想,至少我已經躍躍欲試了。

Folding@home這個機構,曾利用相同的方法對下列病症做出巨大貢獻。

網路上有許多關於Folding@home的說明,我將引用容易理解的幾個問答,讓大家馬上都能開始行動,並在這個段落的最後提供維基百科上的資訊。

Folding@home是什麼?
Folding@home 是在 2000 年 10 月 1 日正式啟動的一項世界上最大的分散式計算計劃,專注於精確地類比蛋白質折疊和錯誤折疊的過程,以便能更好地了解多種疾病的起因和發展,包括阿茲海默症、亨廷頓舞蹈症、牛海綿狀腦病(狂牛症、狂牛症)、癌症和囊胞性纖維症。

Folding@home怎麼運作?
Folding@home 並不是依靠超級電腦來運算,主要是透過全世界成千上萬的個人電腦,由用戶自願參加,並在電腦中安裝客戶端程式,工具就會在系統閒置時,利用 CPU 多核和 GPU 圖型運算來工作,主要是避免電腦平常沒在使用時浪費運算能力,如果用戶使用時,也不會影響到原本作業。

白話文是,你只要同意讓電腦在沒用到的時候,把運算力「借給」Folding@home做病毒研究就好。

我要如何加入Folding@home的運算行列?

  1. 下載安裝,這時會自動開啟https://client.foldingathome.org,點擊「Start Folding」就可以了。
  2. 如果想要設定電腦閒置沒使用時,才讓 Folding@home 運算,可以將 When 選項改為「Only when idle」,也可以將Power設定為「Light」。
    Floding@home在運算過程都不需要任何存檔或註冊動作,只要安裝後讓電腦自己去運算即可。
下載Folding@home | 繼續閱讀

如果你也完成了,我為順利做到這一步的你感謝和開心。謝謝你和我一同參與這場與人類疾病作戰的使命之旅,而有你真好!

維基百科上,Folding@home關於COVID-19的資訊。2020年2月27日,Folding@home發布新的計算程式以研究2019-nCoV病毒。[5]分散式運算項目 Folding@home 宣布加入新冠病毒 2019-nCoV 的研究以幫助研究人員開發出治療方法。Folding@home 指出:2019-nCoV 是 SARS 冠狀病毒(SARS-CoV)的「近親」,並且以類似的方式起作用。為了瞭解這些訊息,需要我們對 2019-nCoV 峰值蛋白的結構進行建模。我們需要構建可以實現此目標的計算模型,但它需要大量的運算能力。[6]Folding @ Home正在類比 COVID-19 蛋白質動態,以尋找新的治療機會。Folding @ Home專案總監Greg Bowman說明,蛋白質是執行許多與生命相關之各種功能的分子機器,它們能夠感應到味覺與嗅覺,也能執行肌肉收縮或食物分解等任務,還能發揮結構性作用,在許多情況下,會自發性地折疊成緊湊的功能結構。另一方面,病毒也具備蛋白質,可用來抑制人們的免疫系統並自我繁殖,為了對付COVID-19,必須了解這些病毒蛋白質的活動方式,以設計出能夠阻止它們的療法。但這樣的類比需要強大運算資源,因此Bowman號召全球電腦使用者貢獻自己的閒置運算資源。不過,目前Folding @ Home尚未替COVID-19設定獨立類別,現在想貢獻COVID-19蛋白質折疊運算的使用者可選擇「Any Disease」,相關專案現都暫居於該類別中。[7][8]前一陣子Nvidia在官方Twitter推文,呼籲PC遊戲玩家聯合起來對抗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方法是把自己閒置的GPU算力都捐出來,幫助科學家們做病毒研究──透過採用名為Folding@home的軟體,就能讓每個在家使用電腦的人把算力捐出來,每個人一點,就能以全球組合成網路的方式,構建起一個龐大的超級電腦。Folding@home在官網上提到,SARS-CoV病毒的「低解析度」結構已經有了,外加SARS-CoV和COVID-19的已知差別,Folding@home的這個項目就是要幫助構建起COVID-19棘突蛋白的結構,並識別抗體的靶點。而構建計算模型是需要海量算力的,這是Folding@home介入的原因。[9]
回目錄|繼續閱讀

運用使命與召喚的原則

我們一同看過了將人們使命與召喚核心動機用得淋漓盡致的蘋果公司;

瞭解了比起喊喊「我們會」,將使命的行動「可視化」更重要;

透過繳稅、捐款和維基百科審核員,發現使命與召喚可以強大到讓行為的意義發生質變:人們心甘情願去做超越個人、造福他人的事,即便辛苦困難也在所不惜;

甚至,你還和我們一起用Folding@home,加入了解開COVID-19束縛人類的長期抗戰之旅

既然,使命與召喚這項核心動機是如此強大(又熱血好玩),我們在運用它的時候,有哪些必要的原則一定要注意呢?

願景和目標對象

Tesla 深信,全世界越快停止依靠石化燃料,則越能迅速進入零排放的美好未來。

這是電動車霸主特斯拉的使命宣告。

你也看出來了,一旦商業競爭被拉高到使命層次的對決,無論競爭對手願不願意,在「零排放的美好未來」面前,大家都得是隊友。(你一定還記得Apple「減少充電器對環境影響,不再隨附電源轉接」。)

使命與召喚的願景通常具備了良善、保護、回復、健康、幸福、生命以及改變後的情境描述,正當的使命都能先站在難以樹敵的地位。

使命與召喚的目標對象則往往是他人、社會、公資產、大自然、生態、信仰、具有共同背景的一群人…等等,關鍵是利他與無私

我們就用特斯拉的使命宣言來練習好了,如果拿掉「全世界」、拿掉「零排放的美好未來」,改成其他的目標對象和願景會怎麼樣呢?

Tesla 深信,每一位汽車車主越快停止依靠石化燃料,則越能跟上環保的趨勢、也為自己省下可觀的燃料支出。

好,之前聯絡我想要為產品寫點行銷文案的窗口,我確定自己應該不在你的聯絡清單上了。

不帶感情的說,這樣的描述其實更接近現實狀況,甚至更容易著手去做。那為何看上去就少了點什麼似的奇怪呢?

我們不會把只對自己有利的事當成使命,我們也不會受到理所當然的事召喚;自然,特斯拉也用不上「深信」來看待這個宣言,即使它可以是個一般的廣告文字,不很精彩的那種。

這裡我想補充一點說明,不是每個使命都必須無限延伸成一個超級偉大的理想,「讓我的家人過得比現在更好」「每一位我接待的客人,都會像我一樣喜歡這家店」都是很棒的使命。使命可大可小,不過你仍然會發現,超越自我、為他人付出無私努力,總是使命最可愛又永不匱乏的元素。

信任與真實性聯結
這個原則指得是使命與召喚的發起者,必須做到讓跟隨/參加者發自內心的信任
從「我們會」到「可視化」是很好的例子,一旦我們想要引發使命與召喚的核心動機,自己對使命的行動,在良好的「可視化」包裝後,往往是最具說服力的擴散工具。

要做到讓人信任,使命和真實之間的聯結性也至關重要。

Photo by Iñigo De la Maza on Unsplash

舉例來說,肉食和全素飲食關聯的碳排放、環境污染程度不言而喻,如果肉品、酪農公司或速食業者在廣告上行銷『為了環境友善和降低污染,請多選購我們的產品』;或是菸商在網路上推廣『你的朋友心情不好?現在就向他分享吸煙時的放鬆感吧!』的推廣抽煙運動。

使用者非但不會對擬造的使命買單,甚至會感覺受到愚弄挑釁而對廠商群起攻之,同時唾棄該公司並不相關的所有其他產品。請記得,當使命與召喚的核心動機被濫用且遭到識破時,伴隨的往往是巨大的反撲或充滿敵視的各種攻擊:你褻瀆了使用者的信念和使命。

回目錄|繼續閱讀

無所不在,誰都被影響的核心動機

我刻意把運用的手法留到最後才寫,是真心的希望每個人都能先建立遊戲化各項核心動機的概念和認知,這項由內在動機驅動的核心動機才能避免流於濫用或是難以挽回的災難。較之其他的核心動機,在設計此類手法時,請務必秉持正面善良、與人誠善的心念。

讓我們來看看運用使命與召喚這項核心動機的幾種手法,你可以參考這些條件、環境、事件和方法,是如何驅動人去從事無私的行動。

族群激化或標籤使命
下面這幾種人我們都很熟,球迷、校友、黨員。

Photo by Tobias on Unsplash

球迷很簡單,同一隊或同一位的球迷永遠都有自動記錄的功能,哪一場贏了輸了,關鍵球真是太猛或太可惜,為了球隊、球星或是現場觀賽的氣氛,球迷會自掏腰包不辭千里的出現在現場。

「我也是兄弟象的球迷」是一句強大的身份認同宣告,你們挑球衣的時候會下意識的選擇黃色、獅象大戰的時候你到台南會先找全家萊爾富而不想去7–11、甚至你覺得峮峮是最正的啦啦隊員(ok,這沒什麼關聯性)。

人類一直都是群體動物,和自己的團體有了深入的認同和連結後,保護這個團體的存續和榮耀(例如比賽得勝、打倒宿命強敵、保持連冠)就成了理所當然的使命。

不管哪一個世代,學校和學校間永遠都存在著各種比拼關係。這尤其在地緣關係很近的男校容易發生,我高中唸得是台北市的華江高中,當時是聯招的第一屆,也就是說身為高一的我們,一開始就沒有學長姐,卻空降成別人的學長姐;隔壁的萬華國中(真的只有一牆之隔)和我們之間就時有零星的磨擦。以一個已經在地三年老鳥立場來看,我們的確是空降的討厭鬼,為了維護原有的「傳統」、「規矩」(有時是權力結構),自然不能讓我們太好過。

學校裡的社團、校隊也是同樣的道理。例如有名的附中吉他社,松山、南山高中的籃球隊,不管是孕育了五月天的發源地,或是每年的HBL高中籃球聯賽熱門奪冠隊伍,使命的建立有時不需要有人登高一呼,僅僅是加入曾經的傳說,都會讓人有無論如何也要「不辱前人」的重大使命感。

當我們想要運用使命與召喚的核心動機時,為你的使用者安排有歸屬感的族群和標籤(例如組織裡的管理者、部落的長老),往往能讓「傳承」的力量助你一臂之力。

本來寫到黨員,就想聊聊美國的兩黨和台灣藍綠傳承,想想多了,這裡就先跳過。

確實發生影響
前面我們提到了維基百科的審核員們,就是這項核心動機運用手法的良好範例。透過系統提供的介面與腳本,審核員與想要新增條目的使用者之間展開對話、修正,這個過程具體的實現著維基百科的使命:「共同完成人類歷史上的巨大工程」,最終新增的條目遭到刪除或是保留,全世界的人們都將見證這一步的發生。

要讓一個偉大的使命獲得更多更多人的投入,而不是僅作壁上觀的觀望,找到方法讓正在投入的影響確實被看到,是設計這項核心動機時不可遺漏的一環。

圖片來源:網路新聞

一部由江蘇衛視引進的節目名叫「最強大腦」,節目專注於傳播腦科學知識和腦力競技。不同於其他遊戲節目,該節目並不以高額的獎金或物質獎勵作為賣點,而重在發現腦力超乎常人的人類。這個節目每集開播的時候,都會由主持人喊出那句振奮人心的口號:「我們要讓科學流行起來!」

由於節目的核心是透過科學體系的評估來設計選手要挑戰的項目,對每一個參賽選手,都先運用Cattell-Horn-Carroll(CHC)智力模型,一份由58道題組成的測試,從流體智力(通用能力)、晶體智力(習慣性知識)、加工速度、感知運動能力4個方面及各個小項來進行評估和出題。

我非常喜歡這個節目,雖然每集觀看的過程都懷疑自己的智力和人生,每題我一半都還沒解到,參賽者就按鈴答題了!但相較於純粹的綜藝或娛樂節目,「最強大腦」中各種超強腦力的對戰,確實捧紅了一批從節目中竄出的「最強大腦」。

至於節目影響力,李彥宏、周杰倫、章子怡、舒淇、黃磊等大咖都來擔當「科學助教」,就連「都教授」金秀賢也擔任過節目的來賓。事實上,這批「最強大腦」不僅成了明星,也成為中國腦科學研究的樣本,同時成立的「中國超級大腦人才庫」,已有300人被納入其中。

讓想做好的事成為使命,用更多人輕鬆看懂的方式表現改變,透過更多人投入帶來更多的看見和影響,形成正面的飛輪效應。快思考如何利用「影響被看見」的方法,反覆驅動使用者的動機吧!

故事
故事的驅動力可以好好地寫上一本書。
所以這裡僅舉幾個例子連結如何用故事代入使命和召喚,這些故事可以是創作者撰寫的想像,也可以是你我身邊正在發生的每一件小事,關鍵是,人們能不能將自己代入故事裡的人物或情節,感受在那樣的情境下,自己會做出什麼樣的行為和決定。

用身體(生命)守護世界。Switch紅透半邊天的健身遊戲「健身環大冒險(Ring Fit Adventure)」,是鼓勵人持續運動的有趣遊戲。每一關最後都會出現的大魔王多拉貢(Dragaux)計劃要奪走靈環的力量來破壞世界,遊戲中玩家便是和靈環結盟,以守護世界為使命一路運動下去!欸?說是遊戲中,但玩家可是在螢幕前無比認真的跟著角色節奏在動作著,彷彿每一下深蹲和轉體,都能狠狠的擊退威脅世界的大魔王。

無法設計的使命教材。John Hunter在世界各地推廣影響深遠的世界和平遊戲,他在TED的演說談到一次遊戲裡,一位9歲小女孩的故事。

這個遊戲是這樣的,所有人分組為幾個國家,每天會進行一輪和各組在談判桌上的集體談判,基本上每組成員都可以設定各自的遊戲目標,也可以隨進行的時間改變。
他提到小女孩擔任一個窮困國家的國防部長,握有坦克、空軍等部隊,她們的鄰國是一個富有、充滿石油的國家。有一天,在沒有受到挑釁和攻擊的情況下,她突然違背總理的命令,突襲鄰國的油田!她把坦克開進油田佔領它,圍繞著油田但不射擊,就是不讓鄰國使用及開採石油;大家都有點傻眼和生氣,紛紛對她說:「嘿!這是世界和平遊戲耶,妳在做什麼?」

而她只是握著她的棋子回道:「我知道我在做什麼。」

當下許多人都感到憤怒,John Hunter甚至覺得這是身為老師的他的失敗,他不明白為什麼小女孩要這麼做。
直到連續幾輪的談判(也是遊戲中的幾天)後,真相才終於大白!
有人發現這個富有的大國,正在計劃一個大型的軍事計劃,要征服整個世界,如果他們握有石油,就能實現這個計劃。而小女孩比所有人更早看到這個趨勢和對方的意圖,並理解即將發生的事態,她做出一個哲學性的決定:

在和平遊戲裡發動攻擊。她用一個小戰爭來避免一場大戰爭。

當世界和平成為使命的時候,即便這個決定充滿爭議,你是否也會做出同樣的選擇?

助人英雄
大部份超級英雄共享的特質就是助人。當人們發現,他們的行為最後連結到有人因此受到幫助的時候,所有的行動將變得高尚而充滿使命感。

Uniqlo從2014年起推行了服裝回收公益行動,將回收的UNIQLO二手衣,
捐贈給全台的弱勢家庭、獨居長者、偏鄉學童及街友等,把可能被丟棄的衣物,轉化為救援物資。

H&M以環境保護為出發點,從2013年起一直推行「舊衣回收」計劃,並在全球門市設置回收箱(通常會在收銀台旁邊)。你只需將任何不需要的衣服或紡織品(任何品牌、任何狀況)帶到H&M的門市,把舊衣服交到收銀處,即可獲得一張能用於下次購物的優惠券。

賣一雙、送一雙:懶人帆布鞋廠商TOMS最膾炙人口的行動:買一雙鞋就幫你送一雙鞋給阿根廷的窮苦孩童(Buy One Give One,BOGO),這個模式吸引了《洛杉磯時報》記者的注意,並為TOMS寫了一篇「賣一雙,捐一雙」的故事,他們在短短一天內就接到2200雙鞋子的訂單。暑假結束時,他已賣出1萬雙鞋,數年來更在68個國家送出超過1300萬雙鞋。

延伸閱讀:Step30舊鞋救命計劃

回應/應援召喚
台灣自五月起的新冠肺炎疫情,本土病例一發不可收拾,剛開始進入三級警戒那兩週,所有醫院都繃緊了神經、病房和全部的醫護動能;即使如此,前線的醫護人員還是無法負荷巨量的求診病例湧入,一個個都累壞了,更嚴重的是,救命用的醫療器材:呼吸器,出現了短缺的浪潮。

疫情指揮中心、各大醫院都發出了求援的訊號,徵召已經退役、退休的前醫護人員們重新加入戰場支援;藝人賈永婕也四處奔走,募集藝人及商界人士捐贈大量的呼吸器救急,這一群一群挺身而出回應召喚的英雄,比什麼案例都更令人熱血沸騰。

許多遊戲塑造出世界毀滅的故事,召喚玩家突破重重難關,最後拯救世界,現實生活的瘟疫則替我們上了寶貴的一課。

存亡等級的危機關鍵資源的短缺(現在也還在缺疫苗)、訴諸群體標籤的口號(同島一命)、災難裡動人的真實故事,每一項都是強大的召喚力量,激發人們回應內心呼喚的使命,做出行動。

回目錄|繼續閱讀

結語和練習
2020、2021,短短兩年間的世界並不平靜,很多人走了,包括被病毒奪走的生命;陪著我們一起長大,守在電視前看他打球的傳奇球星Kobe、連過五人的「上帝之手」馬拉度納、第一位007史恩康納萊、竹內結子、小鬼、劉真、黑豹、李前總統、郝伯伯、三浦春馬、志村健、三浦健太郎、菲立普親王… 每一個名字都有鮮明的記憶在我腦海裡。

對我而言,他們都確實留下了改變。

今年已過40的我,似乎還沒做到過什麼,
於是開始動筆。

對於這個世界還活著的人,我不希望有人過得比現在還糟。
而我恰巧也知道,只有行動可以讓我們過得更好,所以我要把曾經改變我人生的各種遊戲化核心動機分享出來,它們幫助我去做了很多當時不知所謂、事後卻一一串聯起來的行動。

如果運氣夠好,某個段落、某些文字、某種方法或許也會觸碰到你,而你剛好也願意行動,那就太好了。

對於這個世界,遊戲如何讓我們活的更有樂趣?遊戲如何更有價值?

能夠隨時好好回答這兩個問題,就是我的使命。

【練習問題1】請舉出兩個生活、新聞、故事裡,善用使命與召喚核心動機的文案、事件或行動。

第二個練習我想請你和我一起做。讓我們化身電火球、辣台妹,或是任何有權力決定怎麼搞好這件事的人,一起想想:

【練習問題2】請利用使命與召喚的核心動機,為即將發行的五倍券(形式不拘)政策,提供一個向人民好好說話、能被大多數人接受和行動的方案說明。(假設在未來疫苗充足,第2劑都沒有排隊需求的時候)

期待和你腦力激盪也多聊聊其他的遊戲化核心動機,請寄信給我或利用底下的私訊功能和我聯絡。

延伸閱讀:
比起使命與召喚,分數、集點、徽章那些是怎麼失效的?
談談那些對我們無效的遊戲化
一張不賣,什麼就來?
『因為這是我的。』什麼是人人都被影響的稟賦效應?
謝謝你讀到這兒!我是李繼成Josh
我是一名遊戲化引導師/桌遊主題空間負責人/企業講師。非常喜歡遊戲!任何應用、研究或者單純遊玩,都歡迎你和我一起參與!
對於文章若有任何疑問、感想和建議,請私訊或留言讓我知道。
Medium這平台酷的地方之一,是你可以直接用👏拍手刷一波,而不只是一次!也能讓我感受到你滿滿的鼓勵唷!

👏2~10下-----從簽到,到文章對你有幫助的程度。
👏50下-------喜歡、還想看更深入或更多的內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