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搜尋將被淘汰》書評|用「策展思維」經營自己,談策展的演變歷程與內容策展時代

《為什麼搜尋將被淘汰》是十一年前出版的書籍。網路時代十年如隔世,特別在變化快速的二十一世紀。這本書所呈現的「當代」,也就是十多年前的「當時」,究竟網際網路普及到了什麼程度?我想從三個面向來討論「策展」,分別是策展的定義與發展,談談我們為何需要策展,並分享我從書中看到的概念;最後,我會以個人的編輯經驗去討論策展,以及我認為要如何將「策展思維」應用於個人生活中。

圖片來源:誠品

等等,你真的懂什麼是「策展」嗎?

策展(curation)到底是什麼?在讀這本書時,我不斷問自己這個問題。

這本書給出這樣的定義:「策展人以清晰取代無用訊息,讓你能明確選擇由信任的人來協助你尋找的東西。」策展是關乎選擇(selection)、組織(organization)、呈現(presentation)及發展(evolution),策展人從事電腦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策展」主要分為「內容」和「形式」。「內容」是指策展要展出的主題與內容,可能是經過包裝的核心意象。「內容」可能是創作、展品、文章、圖像、立體藝術、聲音、攝影、出版、商品等等,策展的內容要完整並精確,還要有趣且細緻。

「形式」則是指「內容」呈現的方式,意即策展人想如何去表達這個「內容」。大眾最能理解的形式就是「展覽」,有實體展覽也有非實體展覽,而呈現「內容」的方式,除了展覽,廣義來說平面紙媒、雜誌出版、書籍編採、活動規劃、影片剪輯,也可以說是策展的各種形式。而更深去探究,實體展覽中的素材、尺寸、場地、燈光、動線、宣傳等也是非常重要的形式細節,展覽的「細節」處理得是否妥當,就是觀察這場展覽是否成功的關鍵之一。

以定義來看,其實生活中很多地方都是策展的過程或結果。一本刊物從策劃、撰寫、校稿、設計到出版宣傳,以一個主題或多個主題去蒐集內容並編輯設計,其實就是編輯者在策展的一種形式;商人在決定商品陳列的分類與順序,透過系統性的整理和分析,最後呈現於架子或網站上,這就是一種策展;網站編輯在設計網站內容,並且透過邀稿、採訪、轉載與撰寫去呈現,透過專題式的設計讓網站去傳達品牌述求給目標受眾,這也是策展。

從古至今的策展發展,大眾傳播的興衰

過去策展是一個高級職業,大眾傳播的媒體也侷限於電視、報紙、廣播或雜誌,因此掌握話語權需要有大量的知識訓練與培養,甚至經過篩選,才能成為傳播者的角色。而直到網際網路時代開啟,過去的雜誌、報紙等出版物開始掀起一陣革命,書中列舉哈芬登郵報、讀者文摘等現代知名國外媒體品牌的創立故事,也讓整個傳播市場變得動盪,引發了一連串的傳播產業革新。

過去策展是單一向的提供資訊,可能藉由廣徵投稿內容來編輯策展;而到了網路時代,媒體業者開始利用「轉載」來共享流量,聰明的策展者甚至邀請消費者共同策展,演變成現在的社群連結經濟世代。

品牌的形象管理概念,也在這短短幾十年間掀起一場翻天覆地的變化。社群媒體顛覆了人與人、人與品牌的關係。現代受眾開始有機會與喜歡或討厭的品牌進行對話,藉由雙向網路、社群等,翻轉舊有企業與消費者的單向關係,這也促使品牌和企業開始思考如何提供更完整的服務和產品。

過去,我們不斷在增加內容;現代,內容過度飽和,卻也持續在暴增內容。我們真的需要這麼多內容嗎?我們依舊渴求資訊,因此我們需要策展,我們要用策展去過濾和篩選過量的資訊。我們慢慢從過去的「生產」事物,轉變為「組織」和「篩選」事物。

Photo by Glen Carrie on Unsplash

資訊過載的時代,我們需要策展

「網路內容氾濫,資訊爆炸,因此人類需要用策展去蒐集內容並再製。」在網路時代,內容資訊氾濫,已經爆炸過量的內容推陳出新,不斷送到閱聽者眼前,這時資訊的價值反而縮小,同時也擴大經過策展後的內容價值,因為這些資訊是經過人篩選、分析、整理後的內容。

「人因為信任而支持人類策展。」書中也提到,業餘策展人是不會對專業策展人造成威脅的,特別是在這個人人都是策展人的年代。電腦或許擅長資料處理、電子商務,但內容創造與內容策展,人類才是贏家。

優秀策展人應該會具備幾個鮮明特質:能與人建立信任感,擁有同理心去溝通,追求合作與承諾的一致性。策展不只是蒐集和匯聚,還包含篩選和分析,以及最後的呈現形式和再製。但拼貼資訊並不是策展,專業策展人會讓內容有精準架構與上下文支撐。

「策展,是因為搜尋無法做到人們想要它做到的每一件事。」

當編輯遇上策展,我們都是這個時代的轉譯者

我過去有編輯雜誌和實體策展的經驗,曾在媒體公司做寫手與編輯,同時接觸大量展覽、電影、書籍與音樂等創作作品。我不斷在思考到底「策展」是什麼,以及「策展」如何應用在我們的生活中?

如果以「編輯」這個角色和身份出發,我觀察到,媒體網站是一場關於錢、內容和影響力的大型交易現場。媒體用錢換內容、換注意力、換影響力;作者用注意力和內容換取錢,以及影響力和口碑;而讀者與閱聽者用注意力,有時還會用一點錢,換取經過策展的好內容。

身為「編輯」,可以說是一種雜誌、書籍或網站平台的內容策展人。

「編輯」與「策展人」兩個身份的相同之處,就在於他們都是轉譯者。透過企劃發想、文字的編排與最終的設計呈現,編輯把作者寫的書、編撰者提供的內容、攝影師拍攝的照片、美術設計調整過的版面整合,用雜誌、書籍、網站、報導的形式去呈現;策展人也做同樣的事情,但有時必須在乎和關注更多層面的問題,包括現場展覽的場地設備、燈光動線、展品運輸與包裝、整體視覺設計、客戶與創作者與廠商的溝通、展覽定題與各種行銷宣傳。

如果用更廣泛的角度切入思考,就會發現,現代人其實都是「轉譯者」。我們用不同的身份,透過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的場域,轉譯不同的資訊,給不同的目標受眾。國小老師轉譯課本上的知識,教授給學生;作家轉譯人生經歷與故事,寫書給讀者;編曲人轉譯歌手與詞曲創作人的作品,並且經過適當的設計和編排,最終呈現在歌迷眼前;行銷公司藉由廣告、行銷手法去轉譯客戶的內容、產品與服務,進而推廣這些資訊到目標客群的手中;策展人蒐集特定主題的創作與內容,用特定的形式,可能是展覽、平面、網路、非實體空間去傳遞給閱聽人。

Photo by Unseen Studio on Unsplash

我們如何應用「策展思維」在生活中?

為什麼現代人都要懂策展?因為策展是一種講故事的方式,透過有系統性地蒐集、篩選、分析、整理、再製、呈現、包裝、宣傳,去傳遞資訊,去分享內容。

當策展回到個人,我們要先做的就是,有意識地策展自己。如何有意識地策展自己?我認為有三點。

一、經營個人價值與個人品牌:

這個「個人品牌」指的並不局限於社群媒體或網路形象,更重要的是有意識地去做取捨和選擇。透過真心的與人交流,在別人心中去建立真實的形象;明白自己的目標在哪裡,然後付諸行動去追求它;定期紀錄自己的生活與成長,勇於挑戰舒適圈外的機會:抱持利他思維的初衷去幫助身旁的人,最終反而能提升自己的個人價值,也可以創造正向的社會循環。

二、讓自己成為內容轉譯者與內容策展人:

我們身為現代的資訊傳遞者、內容編輯者,每天吸收大量優質內容並思考與反饋,勢必會成為我們的一種日常,甚至必須持之以恆的一種習慣。或許透過社群網路,我們更容易發聲和進行討論,並且針對資訊和內容進行觀點發佈,如此我們能累積內涵,善用網路社群去交流和促進討論,創造友善對話的空間,讓內容的效益最大化。

三、用「策展」的心態去做每件事:

策展是一件講求「細節」的工作,當我們在小事上忠心與細心,那我們在大事上也能忠心與細心。我們若在乎細節,我們就會用更多同理心去溝通,我們會想把事情在做完之後,做到更好,甚至追求成長。我們會有意識地去做選擇,我們會知道自己為何而做,並且專心過好每一天。

Photo by Glenn Carstens-Peters on Unsplash

策展,不只是策展人的事

「現代人不只需要內容,更需要有質感的交流!」這是我在這個時代所觀察到的現代人特性。因此,策展思維不只能促進內容分享與傳遞,更能創造多元且深度的交流,建立更好的價值交換。

我們正在一個多元化的策展世界,我們從過去的單向傳播進展到雙向傳播,隨著網際網路興起,雙向傳播已經進化成多方向傳播。社交策展、消費者策展、品牌策展不再是新穎的概念,而是生存在這時代的我們,必須理解的內容市場規則。首先,我們要開始以「策展思維」策展自己;然後,點燃我們的熱情,在生活中有意識地「策展」。

「我們都是自己生活的策展人。」《為什麼搜尋將被淘汰》這本書無疑為這個時代的我們,下了一個最好的註解。

「雜誌作為一個觀念,一個有趣的、會吸引特定讀者的內容套裝,我一直認為它真的很能適應這個數位世界。」來自紐約時報的總經理麥克這樣說。

撰文:Joshua

--

--

何懿哲|Joshua Ho
Joshua’s Daily

獨立刊物創辦人|不分系|活出真實|持續專注|展現勇氣。 不太多產,但努力在輸出輸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