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選才經驗談 2】申請特殊選才前,先問自己這三個問題!

--

這幾年,越來越多人以一種新興的方式進入大學 — — 特殊選才。

特殊選才是什麼?特殊選才為大學端提供偏才、特殊經歷及弱勢族群的學生特別的大學入學管道。採用此方法入學的學生不需要參加大學學科能力測驗,而是由各大學各自依需求甄試,通常會包含書審資料、面試、及少部分的校系會舉行筆試。通常會於每年的 11、12 月舉行甄試,並在隔年 1 月前放榜。

近年來,隨著特殊選才被大眾所認識、暸解,越來越多年輕學子投入特殊選才的競爭之中,其中不乏各界好手、佼佼者,許多都是在年輕時有發展出一定成果的學生。在這樣的競爭環境下,對於特殊選才資訊和經驗的需求也越來越大,許多學長姐都會將自己的經驗無私分享給學弟妹們,我也想藉今年這個機會,和你聊聊我對於特殊選才的想法,同時回顧兩三年前的自己。

今天想跟你分享,我在準備特殊選才時問自己的三大問題。這三大問題都是我在進入大學之後,體認到非常重要的思考關鍵,也使我在這段過程中對自己有更清晰的認識,希望也能為你帶來一些啟發。

Photo by Toa Heftiba on Unsplash

問題一:清晰目標|你為什麼要讀大學?你為什麼要特殊選才?

在進入大學一年之後,我發現其實有很多大學生,還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要讀大學,因此並沒有上課的動力和動機。我覺得這是一件很可惜的事,大學有這麼多資源和機會,如果你能好好善用,好好選擇,那你將可以把大學這四年過得精彩絢爛;但如果不知道自己為何在這裡,只是過一天算一天,也不去做探索的話,不如去找份打工,或是去闖闖看,有些社會歷練再回來讀書也不遲。

我想,原因或許是因為來自我們的成長環境。從小到大,社會價值觀都告訴我們,只要照著主流框架去走,好好讀書、考試、升學,就是一個優秀的人。於是我們習慣乖乖用功讀書,完成這些社會價值觀給我們的任務和目標,成為一個大家覺得很厲害的人。但往往在這個過程,我們沒有去問自己到底要什麼,沒有問自己適合什麼、喜歡什麼、想要什麼,久而久之就習慣在這個體制的洪流之下,隨著大家的腳步一同前進,成為別人所期待的大人。

因此,有著清晰的目標很重要。

我想問你的是,你是否知道自己是誰?你會用什麼樣的詞彙描述自己?你是否知道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你的目標是什麼?若你現在十八歲,你希望自己的三十歲是什麼樣子,過著什麼樣的生活?你希望自己大學畢業時,有什麼能力和經歷?

你若知道自己的目標和方向是什麼,那請再思考一個問題:讀大學能否幫助你完成目標?有什麼事情是你非讀大學的理由?

以我為例,我為什麼想上大學?為什麼想以特殊選才這個管道申請大學呢?

我認為大學能帶給我群體生活和豐富的大學資源,而校園中也一定會有很多我在過去自學期間可能無法接觸到的機會,也能在這裡結識夥伴和朋友。對我來說,大學是出社會前最後一個群體的生活,大學也是我去探索和碰觸周遭的一扇大門;同時我也認為在大學的這段累積,將會對於未來的自己有很大的幫助,不管是在知識、技能、經驗、人脈、閱歷上。因此讀大學對我來說,是必須的事,我也認為特殊選才相較學測對我更有利,因此我才選擇預備特殊選才。

Photo by Ben Duchac on Unsplash

問題二:內在動機|你為什麼選擇這個校系?為什麼這個校系該選擇你?

若你清楚你的人生目標(或至少近幾年的目標),你知道「上大學」這件事對你來說是必須的,這時我再繼續問你:你為什麼選擇這個校系?為什麼這個校系應該選擇你?

「你為什麼選擇這個校系?」這是大家都能回答出來的題目,通常是因為你在這個領域已經有所涉獵,或是有高度的熱忱和興趣,而決定要申請特殊選才的人,往往也已經在這個領域有一些能力和經驗。

但如果這時請你想想看,你有什麼獨特的能力、經驗、技能,可以為這個校系帶來價值?在問自己為什麼選擇這個校系時,也應該要問問自己為什麼這個校系應該選擇你。你有什麼樣的獨特性和能力,可以讓這個校系非你不可?

你有什麼獨特的能力、經驗、技能,可以為這個校系帶來價值?

在我申請特殊選才的時候,我最想去的地方是不分系。我知道自己為什麼想走不分系,因為我不希望自己進入大學之後,被一個科系的名稱所限制,而不分系可以帶給我相對較大的自由,讓我能在大學期間更彈性去善用我的時間和精力,去學我想學的事;另一個部份我也很期待不分系的同儕,能帶給我不同領域的刺激和視野,同時能藉由在不分系與同儕交流、合作,一起做一些好玩的事;最後一個部分,我知道現在跨領域的重要性,雖然「跨領域」這個詞已經被說到快要爛掉了,我認為奠基於一個自己的專業領域上,藉由環境、同儕交流、課程和自主學習等,能將自己的能力往外延展,去碰觸到更多知識和技能,這才是跨領域,由精延伸至廣,這也才是我想選擇不分系的原因。

而在我評估完自己為什麼選擇這個校系之後,我開始思考,我有什麼獨特性是會吸引教授的?我可以為這個校系帶來什麼價值?

當時,我在我的讀書計畫裡放入我在大學想做的事,其中一個就是我希望能在我的不分系系所籌辦「系刊」,用學生的角度去紀錄這個環境的進步和成長。這是一個結合我過去的經驗(製作小誌)及大學生活規劃(製作系刊)的策略,能讓教授看到我的過去和我的未來有所結合,同時我也知道這個校系是有這樣的需求(製作系刊增加影響力),因此我提出一個進來這裡後我能帶來的價值:我想用製作系刊的方式去整合學生和系所,並為這個科系創造更大的影響力。

Photo by mk. s on Unsplash

問題三:執行計畫|你會如何使用大學這段時間,有意識去達成你的學習目標?

最後一個問題:你會如何善用這間大學、這個科系的資源,為自己創造有意識的學習藍圖?你過去的學習歷程如何支撐你未來的理想藍圖?你如何結合你過去的專業、經歷和目標?

計畫一定趕不上變化,不用覺得一定要制定完美的計畫,這個計畫要讓教授看到的是你的企圖心、思考能力和為自己的學習負責的能力。同時在過程中教授也能更暸解,你是不是這個學校與科系適合的人?這個地方能否帶給你所需要的資源以讓你成長?

如果在讀書計畫中能清楚列出自己想在大學期間完成什麼事,以及「為什麼」想完成這些事,這些事跟你的終極目標(人生目標、大學階段目標、三十歲目標等)有什麼關聯?讓教授清楚你為何這樣安排,那教授將會更暸解你,也能更知曉這個科系是不是適合你的,能不能帶給你你需要的資源;更重要的是,你會在整理的過程中,更認識自己,認識自己是每個人終身的課題。

同時,你也應該明確知道,這個校系有哪些資源,能幫助你達到你的目標?你會如何運用這個校系的資源,去創造你想要的大學生活?這些事情都能反映在你的審查資料中,所以更應該要好好地讓你的書審具有特色且清晰傳達你的目標。

通常大家都會把「讀書計畫」這個部分拆分成三個區塊:短期(大學開學前,半年)、中期(大學,四年)、長期(大學畢業之後)。我自己是規劃在申請特選完到開學前這個階段(短期),去把自己過去想學想做的事,趁這段上大學前的空擋完成,並給自己一段休息、調整生活作息的時間;中長期我列出了我大學的目標和執行策略,我也寫出了我希望自己能在大學畢業之後成為什麼樣的人,因此我應該在大學期間學習什麼以達成我的目標。

Photo by Simon Maage on Unsplash

結語

總結以上三個問題,說白了其實是要你清楚去思考:

一、你有沒有清晰、專注的目標?這個目標跟你的大學有何關聯?(What)

二、你的內在動機是什麼?你為什麼要來這裡?教授們為什麼要你?(Why)

三、你有沒有相對應的執行計畫?你有沒有企圖心要去行動?(How)

當然,如果以上的問題你都問過自己千百次了,內心也已經有答案,那就好好去準備特殊選才吧。只要你知道自己是誰,自己要什麼,那你就會知道該去做些什麼。有清晰的方向,才能有明確的行動。

雖然這篇是討論特殊選才,但我覺得其實以上這些問題都能套用在任何要進入大學的高中生身上。我們都被社會期待著要擁有方向,要認識自己,要有夢想,但常常在世界給我們的價值觀中,似乎忘記自己想要什麼,或還沒找到自己想要什麼。

但也沒關係,這就是人生,人生需要不斷探索、試錯然後再爬起來。現在的我們都可以去做的,就是去思考自己到底想「成為」什麼樣的人,以及自己可以「如何」成為那樣的人。

如果有想看到更多討論特殊選才的文章或主題,歡迎留言給我或 IG 私訊,也歡迎分享這篇文章給需要的朋友和麻吉。對於文章內容有任何想法或批評指教也歡迎寄信到我的信箱: joshua104a@gmail.com

延伸閱讀:

【特殊選才經驗談 1】我重考一年,我上了東華大學縱谷書院

交通大學百川學士學位學程 — 複試經驗分享 — 何懿哲

--

--

何懿哲|Joshua Ho
Joshua’s Daily

獨立刊物創辦人|不分系|活出真實|持續專注|展現勇氣。 不太多產,但努力在輸出輸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