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現實有距離的觀念與思維,會讓我們更加痛苦——區分「願望」和「現實」

Wen
歲月靜好
Published in
Feb 19, 2023

那天看到熊仁謙快樂大學的其中一集,介紹這本《了不起的我》,書中談論到的其中一個觀點,我一聽就知道, 啊,沒錯,我知道這是我長久以來的問題之一,有種被雷打到的感覺!

熊仁謙說:「我們人會有很多的思維,思維的特點是,它往往停留在你的腦海裡,而這個腦海中的思維,與現實是有距離的與現實有距離的觀念與思維,會讓我們更加痛苦。印度哲學很重視的是——如何讓你回到現實。」

而這樣的距離正是讓我們面對苦難的原因,特別是人際關係中各式各樣的苦難,都是來自於這個地方。熊仁謙說,我們人很多問題都是來自於人際關係,而這些問題的根本都是來自於對於其他人有些思維。比如最常見的:他「應該」是故意的、他「應該」要對我如何(我超常這樣想!)、他怎麼不這麼做?

書中稱這種思維叫做「應該思維」。而應該思維分成兩種,一個是對世界與他人的應該思維;一個是對自己的應該思維。前者會出現的狀況是 — — 不能容忍現實與狀況不一致。(就是我!)
而應該思維和願望有一個最根本的區別,就是能否容忍「現實」與「願望」不一致。可以容忍稱之為願望,不能容忍稱之為應該思維。
還有一點,「必須」和應該思維,總是相伴相生。必須,意味著,只能是這個結果,當結果不符合預期時,人們就會陷入嚴重的焦慮中。

書中說,我們得區分「願望」和「現實」。區分「願望」和「現實」是一個人成熟的標誌,也是走出應該思維的關鍵。「作為成年人,我們得接受這世界並不是圍繞著自己設計的,宇宙根本不會理會我們的喜怒哀樂,世界有時候就是會有很多不公平,人生就是有很多的苦難和不如意

至於解法呢?熊仁謙建議,當發現自己處於應該思維中的時候,一個方式是,先放下你的願望、先去看看現實長甚麼樣子。

而另外一個解法,剛好出現在我讀另一本書《為甚麼都是我的錯?》中——調整自己的期望。不是畫個圓心去打靶,而是打完之後再畫圓。
李松蔚說:「你要求一個人做你要他做的事,容易。你要求一個人做他自己,也容易。但要求一個人以『做自己』為前提來達到你對他的要求,不可能。不是難,不是做不到,而是不可能。不是態度上的不可能,不是技術上的不可能,而是邏輯上的不可能。」

書中舉的親密關係中的例子,也很符合我自己常出現的狀況啊。
「情侶之間鬧彆扭。男生說:『你要我認錯,我都已經認錯了。』女生說:『但那是因為我要你認錯你才認錯的,不是你發自內心的認錯。』男生說:『怎麼做才是發自內心的?』女生說:『我告訴你了你再做,那就不是!』」李松蔚說,當這個女生在提要求的同時,已經注定這要求是無法滿足的了。

因為,大多數對別人的叮囑、規勸、訓誡,只是在做無用功。
李松蔚說,所有涉及「主動性」的要求,類似於熱愛、興趣、自覺、投入、堅強、勇敢、積極、樂觀、踏實、放鬆、努力、專注等,都是無法實現的悖論。而有趣的是,我們一旦調整了自己的期望,反而容易從對方身上發現更多讓人驚喜的東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