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完全聽不懂嗎?還是不習慣?
「你真的完全聽不懂嗎?還是不習慣?」如果你身在台灣,並且是一個以台語為母語的人,這是我第一個想對你提出的疑問。
台語,這個曾在過去台灣社會被廣泛使用的語言,如今卻處於沒落的邊緣地帶,現代許多生長於都市的孩子,先不談會不會講,連聽不聽得懂都成了問題。過去,台語被打壓是因為政治因素,而現在,她不需要被打壓就在自然消亡,作為一個民族的母語,身在其中的人卻羞於談起她,那該是一件多麼悲傷的事。在接下來的文章裡,筆者想嘗試著來談談台語的發展脈絡,以及面對沒落的母語我們該怎麼做。
台語為什麼叫台語?
台語、客語、原住民語和新移民用語都是台灣的語言,只有台語叫 「台語」也太沙文主義了吧。
語言的名稱絕非一時就可以形成,其中牽涉到該語言的使用者如何去稱呼與認同,所以,在抗議之前,讓我們先冷靜下來,簡單的來看看「台語」這個語言的發展背景,以及她是如何形成的。
在日據時期之前,在台灣這片土地上,台語的概念還沒開始成形,大多數從對岸遷徙而來的移民 ,仍然以自己的在中國的祖籍為原鄉認同,因此即使講的都是閩南話,但都還是以泉州話、漳州話、廈門話等等自稱,一直到1895年日本殖民勢力來台,這種以中國為原鄉認同的語言派系,才逐漸產生變化。
自1895年起,日本入主台灣這片土地,面對異族的到來,原本相互鬥爭、區隔的漳州人、泉州人等等凝聚在一起,相對於日本人,形成了名為「台灣人」的想像共同體,開始以台灣為自己的認同,台灣人的集體意識形成,而作為殖民者的日本人,也將台灣人最普遍使用的語言命名為「台語」或是「台灣話」,台語這個名稱,獲得了殖民者與被殖民者的共同承認。
因此我們可得知,台語,是歷史的、自然的產物,並非具有壓迫性及民族意識的稱呼,並且台語也絕對不等於閩南語,任何一個語言的形成都必須放在時空背景下來檢視,否則去脈絡化的解讀,容易造成族群的衝突與爭端。
我們的台語不正常。
「什麼?你說我們的台語不正常嗎?那為什麼我感覺不到。」這就可以證明:多數人不覺得有問題,才是問題的本身。
講到台語,你的第一印象是什麼?很有親切感?本土味很重?還是常常與民俗掛勾?這些既定印象,就是台語「不正常」的表徵。讓筆者以「親切感」為例。生活在台灣,你日常生活中聽到華語會有親切感嗎?我想應該不會吧,如果這時有人衝過來,熱淚盈眶地緊握你的雙手,然後向你表示覺得你說華語讓他感到很有親切感,這個場景,光是想想應該就會覺得很荒謬吧?
那究竟什麼時候一個語言會讓你有親切感呢?假設你現在是一個留歐的留學生,你在歐洲留學了將近兩年都沒有碰到半個華人,這時,若你在街頭聽到有人居然在講華語,這時你會不會覺得這個語言很有親切感?我想大家應該都是同意的吧。然而,遺憾的是,在這個以台語為母語為主的台灣社會,居然面臨到如同置身異國般的處境,這正是現今台語不正常的地方。
當然,作為一個語言,台語她不正常的地方還有很多,例如:她幾乎沒有新詞彙的產生、多數人對她抱持著刻板印象、文字書寫系統不普及又飽受誤解等等。首先,沒有新詞彙的產生是因為「少有人在用」,而正常的語言應該要是「活」的。時代不斷向前推進、器物也隨時在汰舊換新,活的語言系統,應該要在被使用的情況下,因應轉變產生新的詞彙,然而由於台語的使用者日漸減少,她的詞彙庫也逐漸僵化,這是基於使用者的減少,而迫使台語必須要面臨到的第一個困境。
再者,多數人對台語抱持著刻板印象,無論是像親切感這種「好的」印象,或是不現代、不進步這種「壞的」印象,更甚者是有本土味這種看似「中立的」印象,都會對於台語的發展造成一定的限制,因為語言作為一種溝通交流的工具,是人類社會作用下的產物,她本身就是必有雅有俗,刻意去偏重她的哪一部分都是不合適的,真正正常的語言應該具有全面性和普及性,無論她是在哪個領域被使用,都是她鮮活運作的證明,所以我們不應用狹隘的刻板印象,去限制台語多元發展的可能性。
最後,也是台語被標準化後被抨擊得最嚴重的一點,就是台語的文字書寫系統,正在閱讀的你,是否有聽過或在新聞上看過類似的言論「連國語發音都不會,台羅拼音是要逼死誰。」、「我明明台語就說得很溜,為什麼連看都看不懂?」或者「哪有一種語言寫出來是表意表音混雜的!」面對這些常見的質疑,常使努力在推動台語標準化的人們感到挫折。
第一,漢字系統不是只代表華語音,台語文字請用台語去思考。像是曾出現在新聞上的「呵咾」就是最好的例子,她在台語發音中念作 o-ló,是稱讚的意思,學習台語跟你學習任何一個語言一樣,都需要背單詞,不同的組成方法會賦予單詞不同的意涵,所以,在質疑連華語音都發不出來的時候,我們應改反過來問自己,為什麼會需要知道她的華語音?台語用字就應該用台語的發音去思考。
第二,對於會說不會寫的這個問題,筆者的回答是:在語言的學習上,聽說和讀寫本來就是兩回事。時至今日,我們對於文盲的定義也絕對不是他不會聽和說,而是他無法讀寫,而當一種語言、一種文化要被傳承和使用,建立一套標準化的文字紀錄系統是最便捷的方式,這也是為何要推動台羅拼音和台語用字的原因。
第三,還有哪一種語言寫出來是表意表音混雜的?有,就是日文。在書寫日文時,為什麼就沒有人提出這樣的質疑?甚至應該不少人會覺得,會寫日文是一件非常高大上的事,那為什麼我們就不能對自己土地上的語言抱持著一份與有榮焉?要到哪一天,台灣人才能真正地為自己的文化而感到驕傲?
藍天下的台語
語言沒辦法獨立於社會,也很難與政治無關。
2006年,台語的正字才正式被教育部頒布,為什麼台語的標準化這麼晚才開始?因為在這之前,國家不允許我們把自己的母語標準化。一旦你開始學習語言之後,你就會漸漸對這個語言產生認同,在對語言產生認同之後,就會開始對這個文化認同,在對這個文化認同之後,你的民族主義就會產生,在民族主義產生之後,台灣人就可能會顛覆「不正確」國家政權。所以我說,語言是很政治化的存在,無關乎她本身的意願。
家己的語言家己救。
我們的目標很簡單,就是要讓台語能夠「正常化」,咱家己的語言家己救。
回歸到最初的問題:你真的完全聽不懂嗎?還是不習慣?
首先,對台語感到有點陌生的你,如果只是覺得不習慣,那可不可以請你試著講講看?台語正常化的第一步,就是從現在開始去使用她,並且越多人參與越好,讓我們用自己的行動,把我們的母語給找回來,台語不該是通俗、落後的表徵,也不該只是某些專家學者的研究項目,她應該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講台語,當時行!(kóng tâi-gí, tng sî-kiânn )」。
再來,對台語熟練運用的你,可以更進一步成為歷史的創造者,用正確的台語漢字語與羅馬拼音,去使用與創造台語的新用詞,或是嘗試去翻譯外來語或流行詞彙,並進一步在網路上使用,甚至可以嘗試在「iTaigi愛台語」網站上建立詞條。當然詞彙的建立要經過多人的使用、討論和反駁,但是引用鄭順聰在廣播節目〈拍破台語顛倒勇 〉,對馬奎斯 《百年孤寂》小說開頭的翻譯:「彼个世界是新觸觸(sin-tak-tak),濟濟物件猶未號名,欲講著愛攑手去比。」,你,或許就能成為事務的命名者。
最後,台語的正常化,可能還需要經過長時間的推動,可是作為一個台灣人,我們應該一起把台語找回來,筆者也是台語的初學者,這裡未來也會持續更新我學習台灣語言、台灣文化和台灣文學的心得與紀錄,看到這裡,你可以和我一起從零開始學習,咱家己的語言家己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