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片感/情懷、復古還是自我感覺良好?YAMA M20 相機與我的第一卷底片
這輩子單眼相機從沒轉到光圈 F8。看著 Instagram 一篇又一篇,「拍底片」彷彿成為某種文青的「必要條件」,不隨數位起舞,用充滿不確定性的方式「記錄生活」,顆粒感、色差好比由不同底片提供的特殊濾鏡,帶著充滿吐槽的念頭,我開始拍攝第一卷底片。
YamaFilm MEMO M20 便宜的玩具相機,搭配忘了記下來的底片型號,沒有自動對焦、自動曝光,並且一次只有 36 張,底片相機充滿著各式規則。我想知道,在 2022 年拍攝底片到底有什麼意義?樂趣又在哪呢?因為底片的不確定性與漲價,我會更加珍惜每一次快門嗎?
▲在新莊體育館前,我拍下人生第一長底片照片,下雨、陰天,還有一道疑似漏光的詭異光線,畫面充滿顆粒感,紅綠燈旁的路牌已經看不見字了。
▼女友轉述店員的說法「只能在晴天拍攝唷」,我偏偏反骨,嘗試一堆微光照片,心想「好歹大學有4個攝影學分」,結果撇除這兩張,有一堆黑到無法見影的照片。P+ League 新北國王主場與新埔捷運站的微光。
▲由底片拍攝的台北 101,彷彿 90 年代的古老建築,而忠孝東路的路牌細看充滿像素,還有冷冷的天空,這到底是什麼悲情世界呢?
▼泛焦是什麼?一公尺到底有多遠?少了螢幕、自動對焦與變焦鏡頭,想用 30mm 的廣角好好拍攝主體,真的好難!桌面上的仙人掌變成一顆綠球,說是軟糖或是小石頭,也會有人相信吧。
▲這捲底片最喜歡的一張照片,都是在港墘捷運站所拍的,左邊是由 Sony Xperia 1 IV 手機拍攝,右邊則是 YAMA M20 底片相機。手機拍出更乾淨與準確的畫面,但底片帶來的顏色,似乎讓照片多了一層情感,又或只是拍攝者的自我感覺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