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買 MacBook 嗎?從 Win 10 轉往 macOS 的選機心得

Ken
這次一定認真寫部落格
4 min readMay 11, 2019

約在半年前,因為工作關係決定換電腦,先前用的是 2015 年買的 Dell Inspiron 14 5000。一台普通的文書機,能打遊戲,度過大學生涯沒問題,在需要分秒必爭的職場就力不從心了。先公佈答案,最後換的是 2017 年沒有 TouchBar 的 Macbook Pro,分享一點挑選電腦、體驗蘋果的心得。

先搞清楚個人「需求」絕對是買電腦的第一步。本身是文字工作者,希望入手一台工作機,主要開啟程式:記事本、Chrome、LINE。額外要求的是,14 吋螢幕、極度輕薄、要帶著走,且「效率」必須最大化,無法忍受「開機慢」、「記憶體不足」。條件列出來就簡單了,瞄準重量約 1 公斤的機型、最低 8GB RAM、SSD 硬碟。

預算訂在 4 萬上下,當時第一波名單有 LG gram、 華為 Matebook X Pro、聯想 X1C 與 T480s、MSI PS42。這幾台來說,由於私心想上 16GB RAM(個人的 Chrome 幾乎是開爆的),能客制的 T480s 讓我非常心動、PS42 多點打電動的能力,兩台都是第一輪強力候選人。從外型與重量來說,gram、 Matebook X Pro 則是我的首選。最後,卻在某次 PChome 大特價中,用 42K 買了 Macbook Pro。

後來想想,這個抉擇其實很大膽,因為我沒有用過 iPhone,對於蘋果生態幾乎是一隻半解,就憑藉著在觸控板好用的評價,就下手了,好在沒有後悔。實際體驗後,總結了自己的挑機過程,覺得買蘋果電腦前,應該要有幾個認知。

首先,不能是遊戲宅,MacBook 的 STEAM 遊戲真的很少,若不是有 PS4,我也不會想入手。如果有玩遊戲的習慣,即便只是楓之谷、英雄聯盟,千萬別自虐買蘋果開雙系統,SSD 加上去是很貴的(預算無限就衝吧),一點都不划算。再加上蘋果跑遊戲的散熱有點差,光跑《麥提9號》這種小遊戲都轉得有點大聲了,更何況其他作品?何必虐待高價電腦呢?

如果是電腦白痴,也不建議買 MacBook,資源明顯比 Windows 少,許多邏輯與設定截然不同,重新學習的時間成本會拖垮使用體驗,沒有一定 3C 知識,三不五時就得上來發問、找工具人來除錯,太麻煩了。macOS 第三方免費軟體少很多,加上付費軟體偏貴,部分還有支援度的問題,Adobe 系列算是兩平台通吃,都能跑很順,可是有些程式只給 Windows,或是對於蘋果支援度欠佳。如果是特殊科系(程式、剪輯、設計),倒是可以先找找學長姐打探一下,看業界主流用法。

個人覺得 Mac 版的微軟 Office 有點難用,我是直接用 Page、文字編輯,必要才開 Word 複製貼上。打字輸入體驗上,MacBook 蝶式鍵盤評價兩極,我是能適應的那一派,微軟陣營選項多,特別強化鍵盤的機型也有,蘋果贏不了多少。滑臉書也都用 Chrome、看 YouTube 也不會加速的。系統順暢度覺得還好,有足夠的 RAM 與 SSD,微軟系統跑起來也差不多,還更便宜。

使用體驗中,MacBook 最大的價值有兩點,其一徹底擺脫滑鼠,觸控板操控真他X的好用,這是微軟系統天生的弱勢,即便近年開始支援,卻還是遠遠追不上。花點小錢,買軟體還能再進一步強化,真心推薦。第二則是多視窗、桌面切換,我的工作會開很多視窗、網頁與檔案,以往都是用 Alt + Tab 切換,在 Mac 的習慣下,你只掉滑滑滑就夠了,速度差非常大,買了 MacBook 換來的是工作效率。

再買電腦的時候,多半會陷入「硬體迷思」,細微比較處理器、顯示卡差距,這點是對的,可是並不適合用來評價 MacBook。當自己的需求是極度在意規格差距,最佳選擇就絕對不會是蘋果,貴、軟體相容性又差,沒必要搞自己。

重點是回到自己的需求,沒有一台電腦是完美適合所有人的,品牌推出產品前,都會有市場定位(即便是 Air,也不適合普遍消費者),想要全能勢必得有所割捨,全方位的最佳解答也不會是蘋果電腦,對我來說,蘋果電腦有點像是在工作端拿到 9 分,可玩性、遊戲性卻只有 3 分的程度,總分算下來可能還會輸給其他電腦,可是我有 PS4 可以彌補 MacBook 低分的地方,所以工作能拿 9 分,就非常有價值了。

--

--

Ken
這次一定認真寫部落格

要菜不菜的記者/如題,這次一定好好堅持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