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用非常有信心才出手 — 提案的不確定性

最近看同事的提案,有感而發:

所謂的策略,一定是在你對武器以及戰場有了充分的瞭解之後,才能夠有效訂定的。
所以面對一些新的提案,我總是會盡可能的去問問題、拿其他方案做比較,找出對方不夠了解或者是有漏洞的地方,如果對方沒有辦法很明確的回答出來,大概就知道這個提案靠不靠譜了

此圖片由 Tim BastianPixabay 上發佈

當然,一個提案一定會有無法掌握的地方,也就是或多或少有一些不確定性,但是我們可以事前評估一下這些不確定的地方大概佔了多大的百分比,或許是3成、5成、或7成。新的方案本來就或多或少有風險,但若你有預先做好預估和沙盤推演,就比較有可能在出包的時候做緊急應變或者是亡羊補牢,那麼最後的效益就不會太“負”。所以在不確定因素佔 3 成以下的時候,有的時候我也會放行。(亞馬遜內部也有“不認同,但批准”的文化)

但如果不確定因素高達5成甚至7成,這時候我絕對不會放行,因為就算最後成功了,那也是不可複製的偶然,有點像股市新手一開始賺到錢,還以為自己掌握了什麼了不起的投資策略,長期下來只有賠大錢這個結果。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他對武器以及戰場的不熟悉所導致的。

再強調一次:

如果你不夠清楚自己是怎麼贏的,那這次的成功幾乎不可能再複製一次

而為什麼我不會要求提案要有 100% 的保證才出手,是因為如果要達到100%的保證,這個策略也往往會因為市場的平衡之下而讓成本趨近於收穫,也就是效益為零,這個原理簡單來說就是:能套利的話大公司早就先套完了,輪不到你。

創新本來就有風險,而我們要做的事就是盡可能讓每次企劃的期望值大於0,而不是完全不靠機運,但也不是完全都靠機運。

--

--

Kevin Shu / 束凱文
Kevin’s Venture

Coder / Teacher / Student for life. Love analyzing and solving problems. Running the leading coding school in Taiwan for children and teenag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