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口訣學習,會「太補習班」嗎?

有一次在研究所的 meeting 中,我向教授們提出了一個研究構想,大約是探討「解題策略口訣是否能提升程式新手的解題效率」。

當下就有一位教授提出質疑:

「會不會太『補習班』了?」

當下其實有點震驚,「難道,學校老師就從來不用口訣了嗎?」

想了兩下,才想到:「應該是因為教授習慣的教學策略和我不同吧」

Photo created by Midjourney (keywords: coloful neural network in sky — ar 16:9)

建構主義教學

有一種學習理論叫做「建構主義 (Constructivism)」,核心想法是:

「教學者無法將心智模型搬到學習者腦中,必須由學習者自己建立」

所以在這個理論下,教學者能做的就是建立環境、引導學生探索元素並建立知識。而這位教授或許就是比較遵循這套流派的。

我雖然很認同建構主義的教學模式,認為若能從頭自行建構知識架構,學生的知識會更加穩固,但是,身為「務實」的教學者,我們很清楚教學現場會有以下問題:

  1. 師生比有限,無法全程引導及檢核迷思概念(錯誤的基模)。
  2. 環境、資源限制,有些知識點,若要透過體驗來構建,所資源太多,難在學習現場被滿足。
  3. 學生流體智力的限制,不是每個人都有足夠的智力同時應付複雜的學習元素,智力會直接影響「探索、體驗、構建」的效率,因此面對較高階的知識,低能力學習者可能會學得非常痛苦,導致惡性循環。

總之,很理想的情況下,教學者或許願意帶著 5–6 個學生上山下海、談天說地,但是這樣的做法就要面臨「教學成本過高」以及「學習時程拉長」的困境,顯然不符合現今產業需求及社會風氣。

口訣其實無所不在

回到開頭提到的「口訣」,或許乍聽之下感覺很 LOW,但其實商管上常提到的 SWOT、4P、AARRR、AIDAS 其實都算「口訣」,而這些口訣的用途都只有一個:

將抽象化的概念或策略,透過歸納,用人類容易記住、套用的方式,系統性地呈現給人類

其實,這也是許多高手和新手的最大差別:有些高手,除了能夠順利解決專業領域內的問題外,同時也能梳理出他是如何解決完成的,形成一個屬於自己的模型,更進一步,能夠將這個模型傳授給部屬、同事,透過團隊的力量將自己的產值發揮到最大。

然而,有些人雖然能夠解決特定領域的問題,但是卻停留在「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程度,未能將自己的知識做系統性的歸納整理,於是,他便很可能只能一輩子單打獨鬥,價值有限。

而這個模型化的能力,其實被心理學家探討多年,是研究人類認知能力的重要議題。在認知心理學中,這些知識架構叫做「基模 (Schema)」,是能夠被歸納、轉述的知識。

內隱記憶 — 你會,但卻說不上來

然而,的確也有一些能力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這些東西往往來自「內隱記憶 (Implicit Memory)」,例如語言、運球、騎腳踏車,這些能力都是你學會了、但卻難以轉述箇中精髓的。

承上,以程式專家與新手作比較,程式專家的確比較有機會在看到某問題後就自然想到某個解法,而新手做不到。這時,你要是問專家是「怎麼想出來的」,他可能也答不上來,但其實就是因為他經過了足夠多的練習,累積了夠多的知識,所以能夠在自己都沒覺察到的情況下提取合適的知識。

但是,一旦你多問他幾次「怎麼想出來的」,隨著多次的反思,專家也很可能會歸納出一個可以口述的策略。

沒有最好的教學法,只有較適合當下的教學法

再回到正題。所以,若要讓學生完全透過大量的練習,累積解題的直覺與能力,雖然不是不行,但可能會花費大量的時間,並可能讓低能力組產生挫折感而放棄。

因此,若能讓學生先嘗試、體驗難處後,再由教學者提出一個解題策略,讓學生體會有無口訣的差異,再加以練習,可能會讓學習事半功倍。

教育者應該都能夠了解到,教育者往往得依當下的科目、資源、學生能力及背景知識,調整自己的教學策略。

知名超級講師王永福 —「福哥」就曾多次分享:好的教學,應該要整合「認知理論」、「行為理論」以及「建構理論」。可以參考下面的文章:

對學習者有幫助,我們就用,不用拘泥於是否「補習班」。

--

--

Kevin Shu / 束凱文
Kevin’s Venture

Coder / Teacher / Student for life. Love analyzing and solving problems. Running the leading coding school in Taiwan for children and teenag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