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競品分析

KT Huang
KT 的商業及科技隨筆
11 min readSep 30, 2019

前篇文章討論如何快速做好市場研究,了解一個市場的樣貌。本文來談談競品分析。競品分析是市場分析的一個分支,幫助我們快速的學習並了解市場、產品及供需兩方的思維及優劣勢。做好競品分析,個人而言,有助於我們開發產品、解決問題、察覺趨勢以及提升工作效率。對公司來說,則是有助於辨識市場發展趨勢,產品變革甚至是新的商業模式。

準備工作

在做任何報告之前,應該先做前期準備工作,釐清三個問題。

為什麼要做這份報告?

凡事都需要目的,釐清為何要做這份報告,有助於我們確定資料蒐集方向以及內容。以競品分析來說,需確認分析競品的目的是什麼?產品需要最佳化,透過競品分析尋找方法嗎?還是碰到問題想改善,找不到對策,想看看對手如何做?研究對手產品、功能,了解彼此不同之處?研究對手動態,驗證想法跟概念?還是僅只是為了個人研究,瞭解產品及市場?

報告要做給誰看?

第二個需要弄清楚的問題,就是這份報告要做給誰看?報告是給公司主管看,尋求方案支持的報告嗎?還是給自己看,做產品開發、產品設計找尋靈感?要去面試,準備資料給面試官看?內部及跨部門溝通所需,還是對外溝通所需?根據不同的對象,內容就會著重在不同面向。

需要產出的結果是什麼?

產出結果須根據前兩項來決定。這份報告要給誰看?他希望從報告中知道什麼?我想透過報告,讓他了解甚麼?你想讓他通過報告了解什麼,以便尋求支持或協助?

例如產品經理部門內部研究,做為日後產品開發參考,就會對競品做非常詳盡的分析,包含功能、規格、使用者介面、操作流程等,並比較雙方優劣,以利日後產品開發。給高層主管看,希望增加研發人力或者行銷資源,就會著重在產品結構、用戶數據、雙方銷量/流量對比、營收及財務等方面。如果是想了解新技術跟市場趨勢,分析內容就會是各技術優缺點、投資金額、成本架構及客戶使用狀況等,以利公司決定資源投入。

最重要的是,報告一定要有結論,才能引發進一步的行動。

什麼是競品分析?

競品分析就是競爭產品分析。競爭產品分為直接競品、間接競品以及潛在競品,首先要有能力可區分這三者之間的差異,再從中選出我們的競品清單。至於分析,可能是商業模式、功能、規格、技術或者業務行為等。此外,我們必須釐清要達成什麼目的,才能根據結果決定下一步行動。

為什麼要做競品分析?目的是什麼?

競品分析的目的與意義

競品分析的範圍非常廣,我們的時間、資源及能力都有限,只能在有限度的範圍內蒐集資料。有了明確的目標,有效率地蒐集資料並進行分析,才能蒐集到正確資料,得出我們想要的結果並達成目的。一般而言,競品分析的目的不外乎這幾個:

1. 公司層面 — 戰略目標

只要有其利基,公司產品一定會有競爭對手出現。同理,我們也可能切入一個不熟悉的新市場。研究市場現狀及趨勢,技術發展以及商業模式等,找出直接競品、間接競品及潛在競品,每種產品的通路、商業模式,優缺點,市場佔有率等。對市場趨勢及主流產品有概略的了解,有助於判斷是否進入市場、繼續在市場耕耘或退出市場。

2. 產品層面 — 產品最佳化

產品最佳化是一個持續改進的過程,研究競品,使用、拆解、分析,了解對手競品的優點,並避免發生相同的缺點。例如以前做面板時,會購買使用對手面板的電視,針對其LCD規格進行全面的量測及測試,包含亮度、視角、對比,像素設計、背光模組設計、規格….等。了解競爭對手的產品跟自家產品的優缺點,有時可以避免客戶殺價或減少不合理的規格要求。

研究競品的通路、業務推廣方式、營運方式甚至商業模式。拆解或探訪對手市場及商業行為,有時可以給予新產品開發的構想,或者作為新產品上市的時間點跟通路的構想。例如線上教育市場,Hahow、Pressplay以及Yotta等,期課程購買方式與客群就略有不同,主力產品也不太相同。訂閱制能否改為募資制?面對消費者為主的增長模式,能否增加企業用戶內訓的產品線?

3. 個人層面 — 個人成長

從個人角度,找尋競品、蒐集資訊、分析競品及產出結論的過程,有助思考產品開發、設計、技術及市場策略等各方面資訊,以助於我們理解產品的面貌。

例如你剛到一個新的公司,對整個領域都還不太清楚;又或者你想加入一個不熟悉的領域,但不確定是否值得投入心力。就可以著重在市場現狀及趨勢,研究供應鏈、產品技術、規格等,確認是否值得投入心力。

接下來我將會在商業思維學院有更多討論,

如果你對商業世界充滿好奇心,

如果你也想知道自己對商業思維的掌握程度,

我們特別規劃了一份問卷,

十分鐘了解你的商業思維程度:

http://gipic.pse.is/Bizthinking

需要蒐集哪些資料?

競品分析內容

1. 公司分析

公司分析的內容涵蓋了對手公司的背景、組織架構、團隊成員、資本結構及財務狀況等。從團隊成員的背景,可以推測對手公司能力如何,有甚麼可能發展方向。組織架構、人員多寡,也能夠知道對手在不同部門的分配,強弱項在何處。

資本結構、財務狀況等,則是可以了解對手是否有獲利,是否有資金來源可用於擴張。財報得知業績狀況、毛利以及不同產品線營收比重,可做為公司資源配置的參考依據。

2. 定位分析

定位包含公司產品定位及目標市場定位。產品定位可以粗略分為高中低階,例如法拉利定位為高性能跑車,賓士、BMW則定位為豪華車,相較之下Toyota、Ford、Honda等則為平價車款。此外,車款也包含小中大型房車、休旅車、皮卡、豪華跑車等。公司會依據其自身優勢及目標,決定產品定位。目標市場則是市場分佈區域,例如台灣大車隊遍布全台,車輛數有21,000輛,占全台計程車數量約 24%。台北市及新北市就佔了2/3,為雙北計程車數量的28%。但新梅計程車行在桃園地區有700餘輛車,約為15%,屬於區域型的無線電計程車行。

3. 策略分析

這部分包含對手商業模式、市場策略及經營策略等。了解對手的團隊運作方式,例如對手A重行銷、通路管理,但輕技術開發;對手B產品品質普通,但走低價路線,滿足關鍵通路需求為主;對手C則是著重在技術開發及客戶服務,但通路管理較弱…等。了解對手的經營策略,再根據自身優勢調整,有利公司爭取市場地位。

4. 產品分析

產品分析相對直觀,取得對手產品後,使用產品、測試,規格及功能比較、拆解並回復至原始狀態。此外,也可以比較產品在極端環境或者極端使用狀況的穩定性、可靠度等。拆解產品並審視系統架構及設計概念,也會有助於我們開發產品、研發新技術。

5. 客戶分析

客戶分析包含對手客戶的分佈情況,可以是客戶/用戶的年齡、性別,產業別、工作、區域、使用時間、使用環境、使用頻率等。此外,也可測試其客戶服務、退貨處理流程,了解其優缺點。

從哪得知競品資訊

競品通常都不易取得,尤其是B2B產品,取得難度高、購買成本高。不過,我們大致還是從人或者網路資源著手,取得競品相關資訊。

1. 從市場上購買、直接使用

如果是終端產品,或者軟體服務等,可以直接購買產品並使用。或者我做零組件,可以請交情好的代工廠、代理商或者客戶,界我們樣品,進行非破壞性分析。

2. 由業務、市場、營運部門等單位收集資料

公司的業務、研發、PM、策略規劃部門、工程人員甚至管理層。可能在對手公司或相關企業工作過,也許有人脈。透過這些特殊關係,取得部分競品資訊。

3. 客戶

與客戶溝通交流的過程中,詢問競爭對手資訊,了解公司背景、產品特性及雙方優劣勢等。

4. 上下游供應鏈

有時客戶不願意透露,可以透過上下游供應鏈的人脈取得相關資訊。例如手機相機模組供應鏈有FPC、影像感測器、音圈馬達及鏡頭等,相機模組廠組裝完畢之後出貨給代工廠組裝。終端客戶可能不願意透露,但代工廠的採購跟我交情好,就會在有意無意間透露對手公司名稱、規格或者參考報價等。

5. 市場公開資料

例如各種市調機構的網站,通常都會列出特定行業及應用別的主要供應商,市佔、營收等資訊。競爭對手官網也會有產品、財務報表等資料。我們可以從中取得產品規格、營業及獲利狀況、資金、產品線以及投資等相關資訊。

6. 業界媒體新聞、論壇、專利網站

媒體通常會提供一些資訊,從中擷取關鍵字,上網搜尋,通常都會有一些可用的資訊。專業論壇通常也會討論公司產品,技術等,也可作為部份資訊來源。專利網站則決定了競爭對手未來 5 年的計畫。

7. 向對手申請試用、宣傳手冊及使用說明

跟對手申請試用,索取宣傳手冊或者使用說明,從使用者角度體驗產品,體驗銷售流程、客戶服務等,也可做為公司銷售流程的參考。

競品分析的流程

競品分析流程

競品分析面向應該包含市場、技術規格、業務推廣模式以及商業模式等。但是太過廣泛,沒有重點的分析報告,很容易讓人迷失。應該掌握本次分析的目的,針對某個點進行深入的研究。

競品分析的流程,從選定競品、收集資訊、分析競品、產出結論到定期追蹤。總共有五個步驟。

選定競品

競品包含直接競品、間接競品及潛在競品。直接競品就是功能、規格完全一致的產品;間接競品就是規格相近,

直接競品:市場相同、客戶群體針對性極強、產品功能與用戶需求度極相似。

間接競爭:功能互補,用戶高度重疊,不具直接利益競爭,但有潛在威脅。

潛在競爭:目前無直接的用戶重疊,也沒有利益競爭,但潛在客群相同,技術、產品概念、營利模式上在日後可能會有所重疊。

收集資訊

資訊就包含前述的公司、定位、策略、產品等相關資訊。

分析競品

針對使用者介面、外觀、使用流程、規格、功能、客戶、技術….等資料進行分析比較、總結。同樣的功能及需求,可透過不同方法達成,所以透過比較可得知其差異。

產出結論

收集到的資料多半是客觀,有限的。我們必須結合經驗,提出假設、推論及判斷,並且做出結論。結論包含兩個面向,首先是競品的總結,以及自身的行動方案。有了結論,才能夠有具體行動以應對,小至個人工作方向變更,到改善產品,甚至擬定公司策略方針。

持續追蹤

做分析的目的,最終還是回到開發產品,改善產品,增加產品競爭力。競品分析報告只是一個手段,只是開端。作為產品對手資訊永遠收集不完,我們可持續追蹤以增加資料量及準確度。報告只是一個手段,真正執行產品的設計開發,才能驗證、調整,逐步讓產品變得更加完美,提升個人對產品及市場的認知,增進工作能力。

專注打造最好的產品,為何還要做競品分析?

有一種說法,當我們了解客戶,只要專注於打造好產品,滿足客戶需求就好,那麼為何還要做競品分析?

上述的說法只有兩種情況才成立,當我們非常了解客戶需求或者我們是市場領先者時。當我們對產品沒有想法,透過競品分析,理解產品跟市場,是最快進入市場的方法。此外,當產品競爭白熱化,我們跟對手的差距已經很小,就必須要了解對手布局,來調整自身步調,因此競品分析有其必要性。

反之,我們也不該太過重視研究對手。因為我們從外面看,往往只知其皮毛不知其骨;只知道表面,就算照抄也不會成功。看太多對手的產品,也會影響你對產品的看法,限制你對產品的想像。甚至失去了判斷能力。

因此,我會說競品分析是個很好的工具,適當使用有其優點。但重點還是了解客戶、跟著客戶的需求走。作為產品開發諸多工具中的其中一個,不該太過偏重。

結論

產品分析架構

本文針對競品分析作了簡單介紹,說明其目的、內容以及流程。競品分析有助了解市場趨勢、客戶、產品,甚至找到尚未開發的市場商機。以個人來說,如果有能力做好競品分析,學習的速度以及工作效率會大幅提升。分析報告的結果正確性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前中後思考、蒐集資料、假設及推論,以及產品實作的調整及回饋,逐步提高產品水準及個人思考能力。

如果我們能夠理解商業相關知識,用於經營職涯以及個人生涯,可能就會獲得較為明確的方向,並且進一步帶來改變。後續將帶來更多商業知識的剖析及應用,並加入案例分析,希望能夠帶來一些影響。

若您喜歡我的文章,歡迎按下「拍手」給我支持並轉發給你的朋友們(可以多拍幾下手喔),或是「Follow」我,讓我提供更多優質文章給您。

歡迎關注我的個人網站 — KT的商業及科技隨筆,除了商業相關的文章之外,會不定期放上一些職場相關及軟性話題。

謝謝各位看到這邊,如果喜歡這篇文章,請給我1–10個拍手;認為文章內容有一些收穫,就請給我10~50個拍手並分享。另外也非常歡迎回覆,提出不同的想法及建議,謝謝。

--

--

KT Huang
KT 的商業及科技隨筆

科技人,帶著研發精神的商業開發者。歷任面板業產品經理、新創公司產品總監、台達電產品規劃。現為中國上市公司海外市場總監及多家公司策略顧問。擅長海外市場拓展,結合商業模式,分析科技業走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