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食希餐採訪

空氣人
空氣 - Kuuki Yomu
5 min readMay 16, 2017

中文三 屈瑋傑 / 國企三 陳依湘

緣起──「HOPES」與「共食」

「共食」, 藉由一張餐桌,凝聚生活在這片土地的人,並重新定義食物、農村與人的關係。今年由國企系學生組成的團隊──「HOPES」舉辦「共食希餐」,帶領大家用不同角度來觀察台灣的農村、農產,希望大家吃得安心吃的健康。「HOPES」成立一年以來,致力於食農教育以推廣友善農業,在「食育」方面,例如:「冬至湯圓」、「週二健康蔬果日」,採用埔里在地友善蔬果,融入傳統湯圓的創意料理,以及選用友善農作製成的罐沙拉、輕食……等等;「農育」部分則是舉辦「綠保田園,再創奇蹟」自然科學講座,邀請一新社區發展協會的理事長林宥岑女士介紹與推廣友善農業,也前進溪南國小,透過茭白筍種植體驗課程,與小朋友一同親近土地;另外也踏出校園參與埔里森林好事多市集,未來,HOPES將拓展到更多校園,更多人一起響應友善農業。

「共食希餐」活動剪影

關於「HOPES」

「Hopes」團隊名字其實也具有特別含意。分別是:

1.「Health」:希望推廣友善農業,讓生長在這片土地的大家吃得安心、吃得健康。

2.「Organic」:希望推廣有機、友善農法的農作經營模式,不僅友善土地,也對健康有益,更希望可以支持在這片土地用心經營的友善、有機小農。

3.「Puli」:團隊本身是由暨南大學的學生組成,希望可以透過與在地小農之間的交流學習,並從熟識的城市──埔里出發,踏出推廣友善農法的第一步。

4.「Education」:希望可以教育消費者友善農業的重要性和價值,友善農業真的是十分辛苦!卻也是非常有意義的經營方式,希望消費者可以購買友善農法的作物,支持有機小農,在採買的當下做出更好的選擇。

5.「Social Enterprise」:也是團隊本身對於未來的願景,期許未來可以成為社會企業,有規模性的推廣友善農業。

「共食希餐」活動海報

什麼是「共食希餐」?

「共食希餐」是由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國企系學生發起,於四月三十日舉辦於台光香草園的共食活動,「共食」顧名思義是由一群來自不同地方,不論彼此之間陌生或是熟識的一群人,共同分工烹煮食材,然後聚在一起享用溫馨的晚餐。有別於一般的餐會,「共食希餐」選用的食材,大多是埔里在地的當季農作,且特別挑選友善農法或是有機經營的農產,除了讓參與的人吃得健康之外,更重要的是支持以友善農法經營小農,藉以宣傳愛護這片土地以及友善農業的價值與理念。

「共食希餐」活動

活動於下午開始,簡述「HOPES」團隊的相關訊息之後,介紹活動相關流程。不可缺少的所有人自我介紹,拉近彼此距離,也能夠了解為什麼會參與「共食」的因由,品嘗完台光香草園提供的香草茶,便前往香草園,由香草大叔細心為大家解說不同種類的香草,告訴參與者:「香草是與我們的生活有密不可分的關係,除了基礎的調味之外,亦有醫療效果,植物與人的生活是如此息息相關,人與自然彼此也是建立在互利的關係之上。」

理解了不同香草的功用後,參與者回到集合點,透過杯子的號碼分作不同組別,分工烹煮今日的餐點,洗菜、切菜,然後料理、調味,不同組別有各自的工作項目,飲食是你我再熟悉不過,但直接「香草調理」對於部分人是滿新鮮的嘗試,尤其是西式餐點融入香草調理,更是吸引大家興趣,像是青醬的製作以及剛剛才接觸的香草運用……等等,都是非常特別的體驗。

晚餐時間,除了邀請到暨南大學「三姊弟」的現場演場之外,也特別邀請一路上曾給予HOPES支持的夥伴們交流彼此對於友善農作的想法,其中陳新豪先生,分他除了本身投入友善農業的經營之外,素有科技農夫之稱的他,也發表近年來對於微氣候的研究,對農業方面有很重大的傳統創新,透過氣候偵測以及尋找埔里的水脈、湧泉,藉以分析農作物是否合適種植於特定區域,或是因應氣候改變,調整種植的節奏,還有合作開發農業APP,以科技化的方式經營農業,這些都是現今農業發展的重要趨勢,也改變了普遍大眾對於農業的想像。

「共食希餐」不僅僅是一群人邀約聚餐,更多的是改變對友善農業的刻板印象,透過與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不同人資訊交流,藉此傳達HOPES團隊想傳達的理念──「推廣友善農業」,人們可以吃得安心健康之外,更能夠支持對這片土地友善的經營模式,最終能夠達到人與環境的平衡關係,在消費者購買農產品的當下,可以多做思考,想到慣行農業對於人體與動物、環境的危害,而做出對的選擇。藉由參與「共食希餐」的活動,除了有機會真正品嘗友善農法種植出來的蔬果之外,彷彿也品嘗到屬於這片土地最原始自然的味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