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人道專欄|如何透過大數據、AI等數位工具,幫助有需要的人?

每當我們撥出一通電話、購買某個商品、使用社群媒體,甚至僅僅打開網頁瀏覽,都在不知不覺中產生大量資訊,加上自動化感測裝置的連續資料,都已經被政府單位或是私人企業儲存與運用,現代人的日常生活中充斥著無數的大數據資訊源與其交互組合應用,幾乎已經可以說,各種大數據資訊或雲端計算科技已涵蓋了人類社會中的各種面向。

而自2007年的肯亞全國性衝突內亂、2010年的海地大地震與隔年的日本東北大地震之後,越來越多國際合作機構,也開始透過各種大數據資訊或雲端計算科技的應用,解決當下人道救援上所面臨的問題,給予目標族群更快速、有效的援助服務。

許多發展中國家的公共衛生改善與發展,直接影響該國家人民的生存條件與健康條件。目前各國雖透過社群媒體大數據探勘技術企圖進行早期偵測,但如同文獻與相關報導中所提及,多因城鄉差異過大,資訊能力素養不齊,資料過度集中於高人口密度區域,而造成評估上的誤差與偏鄉地區的低估。

創辦人潘人豪於2014.07 重返Saint-Michel-de-l’Attalaye地區, 該區正爆發霍亂疫情病患擠滿霍亂隔離病房(因病患隱私,未拍攝內部照片)

上述之偏差狀況,也在創辦人潘人豪老師數度至海地進行人道援助計畫時得到驗證。2013年,潘老師時隔三年再度訪問海地北部Artibonite省之偏鄉Saint-Michel-de-l’Attalaye地區時,遭遇該區域爆發嚴重霍亂疫情,卻仍是無法有效控制疫情散布。原因除因當地缺乏公共衛生工程礎建設、民眾公共衛生教育素養不足外,當地醫療機構仍使用紙本文件進行病患診斷紀錄缺乏病患追蹤、主動式訊息通報機制,導致衛生單位無法立即獲取第一手疾病資訊以進行疫情防堵,亦是主要原因之一。

上述霍亂爆發的混亂,也讓老師堅信——

唯有由政府端建立真正醫療大數據平台,進行即時傳染性疾病事件通報、監控、追蹤機制,搭建全國醫療資訊傳遞網路,才是治標治本之道。

2014.07 潘老師與桃園醫院國際衛生中心於海地衛生部(MSPP)進行醫療資訊應用課程

在潘老師回到台灣之後,除了思索「手上有這麼多的數位工具資源,如何透過資源整合真正為需要的人提供幫助」,甚至是進而翻轉為即將邁入超高齡社會的台灣提供解方,因為即便是醫療資源豐沛的台灣,仍有一群人,拿著一樣的健保卡,卻有著兩種不同的命運……

在都市裡,我們可以稍有不舒服便去附近巷口的診所看醫生;在偏鄉,我們遇到了痛風發作,忍了四天痛到昏倒才被送下山的長輩。

偏鄉健康現況,不僅是就醫不便、醫療資源分配不均的問題,根本的問題來自於照顧人力不足、嚴重的健康意識缺乏與衛生教育不足的狀況。

位於嘉義阿里山的達邦長青活力站,平時由「天主教中華聖母社會福利基金會」經營運作,除為部落長輩供餐、提供至活力站的交通接駁外,也進一步協助醫療專車接送,但即便服務完善的據點,都向我們表示「這裡山下有個護理之家,但通常長輩送進去之後就出不來了,所以我們才希望,能透過WaCare的服務讓長輩可以從更前端一點做預防……。」

雖然政府為滿足國民長照需求並落實在地老化目標,每年持續廣布長照據點、提升服務可近性。但在一線實務上, 在人員訓練不足與缺乏經濟誘因等問題下,使得許多亞健康的慢性病長者缺乏長期的健康監測,一旦發生急性問題也無法順利獲得良好的轉介處理,使得慢性疾病控制不良,各種急性併發症增加,進一步佔用寶貴的醫療資源。

眼見醫療照護的資源成長跟不上高齡化的時代來臨,我們的做法是透過科技的發展,消弭城鄉醫療資源落差,主動與每個部落、據點聯繫、建置數位環境,用更簡單先進的方式,讓偏鄉民眾能從被動獲得醫療協助,到有媒介主動找尋需要的醫療資源。每個據點背後都有一支跨專業的健康照護團隊做長者的靠山

WaCare部分專家列表,現已超過15種以上的專業診別,已募集1800位以上專家為長輩提供課程與諮詢服務。

就這樣,隨著政府經費挹注,確立服務模式後,已陸續有400個以上的社區照護據點主動向潘老師WaCare團隊提出需求,我們也在2020年共同成立「社團法人數位人道協會」,期以透過邀請企業、協會、團體及個人參與,拉近民眾與偏鄉的距離。

自協會成立以來,已為全台16個縣市、200個以上社區據點,提供2000堂以上的健促課程,累積30萬人受益,真正從使用者需求出發,用直觀、先進的方式,讓偏鄉民眾能從被動獲得醫療協助,到有媒介主動找尋需要的醫療健康知識,最終透過健康識能的提升,降低偏遠地區長者的急症發生率,進而落實延緩長者失能失智。

透過數位模式的導入與培力,著手為長年的醫療不平等與城鄉差距帶來解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