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協作與設計文檔的結合

Ladies that UX Taipei
Ladies that UX Taipei
12 min readSep 1, 2020

--

2019/09/24@三創

這個月的月會邀請到 Sophie Lo 和 Tom Liou 分享他們在設計協作和製作設計文檔方面的經驗,小編覺得這個月月會的主題非常實用,應該有非常多 UI/UX 領域的朋友正在經歷或是經歷過這個課題。

接下來就是精彩的筆記,請大家開始閱讀第一篇啦~

主題一:設計協作-在不同企業文化下的設計環境觀察

第一位講者 Sophie 曾過待過金融業與軟體業, 身經百戰的她要為我們分享成功與失敗的溝通經驗、以及設計作業的流程改善。

在協作工具方面:

Sophie 表示這要看公司氛圍和環境允不允許;在工具選擇多的狀態之下可以使用版控工具、任務追蹤系統;在與設計團隊或需求端溝通上,可以用 mail、或是像 Slack 等軟體輔助;但不同環境下設計團隊不一定能碰得到需求端,這時也許主動去和不同單位的人「聊聊」,想辦法間接或直接的接觸到真正的需求端,可以讓做事更有效率。

但如果在環境相對封閉的地方,如限制外連、嚴謹分工的工作環境下,礙於也許限制協作工具不能用那麼多,那麼溝通就變得極為重要;在封閉的環境下通常無法與需求端接觸、溝通傳遞複雜的狀況下,做設計的時間成本相對是高的;還有一種缺乏溝通是屬於內部的,很多工具選擇少的公司會缺少系統化的交接文件,這會讓機接品質不穩定、下一位設計很困擾之外,也會影響產品的延續性。

Sophie 強調溝通的重要,並且補充道,很多需求是主動「聊」出來的;Sophie 也鼓勵大家多多去了解同部門其他設計師工作的特性,有機會也多了解其他團隊的作業方式、操作情境、原因始末等等;同理別人的想法就能在執行設計時做出更好的產品。

Sophie 這時舉了一個例子,讓大家試著了解工程師的使用環境。

這時候也許可以用測試的方式做做看、用一起解決問題的態度來面對。Sophie 提到她的某一份工作經驗當中,同事曾經抱怨工程師都改不動某些畫面,但有時候工程師不是設計畫面的人,有些效果不知道要怎麼做,但這時其實只需耐心的找出問題點即可;心態上其實不急著找出解法給對方時間、也給自己時間,並且把改善後的成果與解法分享給大家知道,並記錄下來就好(小編聽到這裡時覺得 Sophie 頭上有天使的光環)。

當資源有限下,我該怎麼工作?

工具選擇

若用流水編號式的 Excel 設計工作單紀錄表,可再加上分類和 Tag 欄位,給未來工作查詢留一個軌跡。

Sophie 告訴我們一個故事,她也嘗試過建議工作團隊使用 task 管理工具,但剛開始大家只是先聽聽,不會有感覺,於是她試著自己使用,實驗看看在自己身上用有沒有幫助、並且展示成果,讓大家破除恐懼;過了半年後當大家在管理上遇到問題時,想到了 Sophie 提過的解決方案,終於嘗試使用(這溝通期居然要半年啊~真是不容易)。

但要考慮管理產品的穩定性,因為最後那個 Task 管理工具的公司最後被收購解散了😭

歸檔

歸檔時要做有意義的分類,不只是把東西放進資料夾;可以多方嘗試、由自己開始做分類,並分享給大家,讓別人也跟著改善自己的設計流程。

命名規則

最重要的大原則是讓「大家」都看得懂。

這邊的大家特別指不同工作崗位的人,像是產品經理檢視資料的角度和設計師不一定相同,資料排列的方式和命名規則也可能不一樣;接著名詞可能要統一,因為類似像同一個元件有可能有很多名詞,這時建議作統一並盡量避免用太難的術語;命名時要注意延伸性、穩定性並且可被理解,當命名被別人使用但被錯誤延伸時,則須考慮再做調整,當產品迭代的時候也需測試看看命名會不會有問題。

Sophie 為想嘗試歸檔與命名的同學推薦了一本書:資訊架構學

個案實例1

個案實例1 : 切割成模組化的設計檔案,再集中管理

Sophie 使用 indesign 做檔案管理,因為他有替代面板,如果要做新專案就 copy 替代面版並集合元件連結,讓大家的初始點都一樣(提供一個 sample 讓大家照做的感覺)告訴大家為什麼要做統一、管理,讓所有人認同並且共同維護以提升便利性。

彙整後的檔案會分成來源檔名和組成元件,讓設計師修改同一元件時不遺漏其他產品以達到一致與統一,並可以用彙整後的檔案去說服更多的人,讓這種共同維護與創造、分享的氛圍成為團隊的認同感、最終成為一種精神。

個案實例2

讓我們直接以命名的例子來看:

如果需要以產品去找檔案,這樣的命名就會有點問題。

調整

Sophie 所調整的方式如下圖三種,不過對於不同角色而言,可能有不同的最佳解;Sophie 覺得以這個例子而言,將日期拿掉可以避免後續大家一直用日期命名造成的困惑(在不同資料夾時的同一份檔案就得都拿出來檢視)

小結

溝通可以是漸進式的、慢慢地做修正;並且由自身做起的改進過程。

Sophie精彩的經歷分享就在這裡告一段落,讓我們準備邁入下一個主題,捨不得結束的朋友們還會在Q&A看到Sophie哦!

主題二:傑出的一手之設計文檔大解密

接著是 Tom Liou (www.facebook.com/tom.liou.6)的分享,Tom Liou 又名湯六,除了是 UI/UX Designer 之外,也是台灣道路體的字型設計師;湯六這次要分享他的 PRD 文件寫作之旅

PRD 的全名是 Product Requirements Document ,湯六的 PRD 寫作之旅起源於前公司的工作需求,讓這位設計師開始寫作 PRD

湯六表示在這家公司遇到了四個情境:

  1. 需要設計師兼 PM(逼上梁山不得不做)。
  2. 不同設計師寫文件風格不一樣,RD 理解成本大。
  3. 人員流動,需要統一的文件入口可以讓所有專案關係相關人查閱。
  4. 設計師常常會陷入埋頭苦幹的世界裡,寫作 PRD 其實是跳脫此狀況、能夠達到更低成本但更宏觀看待產品的效果。

菜鳥寫 PRD 的好處:

  1. 可以設想該 Feature,如何驗證他的效果好不好
  2. 以更宏觀的角度梳裡產品 MVP,看出優先順序與排程

而什麼是 PRD 呢?

湯六補充如同產品的施工藍圖,目標是將產品需求描述清楚、作為溝通用,PRD 就是將抽象或形而上的東西具體與清晰的呈現出來;寫 PRD 一定沒有口頭溝通快, 但一定會比起口頭溝通來的準確,它是一種「共識」與「證據」;對於攥寫 PRD 的人而言,它是一個思考框架,能夠將產品由大到小的做梳理,由近到遠的規劃。

但湯六也提到,寫文件雖然沒有「面對面口頭溝通」的即效性, 但具有保存「共識」特質,避免記憶缺漏的問題;但適當的文件產適當的效果,如果文件做得過多就會像為寫而寫(而且也未必有人要看厚厚一疊?!)。

接著湯六一步一步地教我們文件的寫作方式:

PRD 組成內容

第一部分

文件概況:如同寫企劃書的 5W1H,再加上有誰經手過文件的紀錄、版本號、平台。

BX:老闆體驗設計師

第二部分

產品簡介與目標說明:用一句話說出產品的特色、TA是誰、最主要的商業目標是什麼?

寫下來其實是提醒自己、當開發排程時去設想如果自己是 persona 會想要什麼;做PRD有點像做 Persona,從圖中也可以去推敲衡量此產品的好壞有可能是從遊玩時間去觀察;這部分也可以做成對照表形式,或是每次開會寫的便利貼、User Story 等等,也可以寫上版本號(通常是自己寫的)、上版時間;重點是附上需求來源,先釐清所有需求資訊再動筆畫圖,例如 HD 需求是重要的、老闆的也是,但不是所有需求都要吃,還需要考量是否會動到架構多少?難易度?需不需要這個版本就做等等。

第三部分

產品架構和流程:依照專案的大小和視情況去決定要畫心智圖的顆粒度大小,還有也需要附上 IA 產品信息架構圖;這個部分很有可能是工程師會問到或想了解到的技術問題,所以盡量去設想它,雖然寫再多還是會被問意想不到的問題……

也需要包含 Flowchart ,要標注出任務的起點和節點。

第四部分

圖形化流程和原型:大原則就是 PRD 越後半部就越接近圖像、更具體的描述,這邊需考慮時間成本和溝通對象去選擇要放的原型保真度。

第五部分

產品指標:進一步去了解如何判斷產品、如何衡量功能成效,從樹幹>樹枝>樹葉的去思考是開啟次數重要、還是產品使用的時長重要?

商業的指標和體驗的指標有點因果關係,因為老闆要 UX 好、商業也好,通常也是這兩者都好產品才會成功;落後指標就像我要減肥十公斤,那麼領先指標就如同作法(因),有些事雖然風馬牛不相及、但有關聯。

以產品最重要的商業目標是「使用時長」,但你今天如果優化了一個啟動產品的步驟,讓「開啟遊戲的步驟加快」。那這個「步驟」是領先指標也是UX們常常在做的事情,然而在總體商業目標上更重要的是「使用時長」。要打造一個好產品,會有不同的原因。然而那些原因有重要跟次要的,所以切記做事要分輕重。

第六部分

字串表:key value

與RD討論定義字串的Key,讓兩個平台可以共享一份字串規則

第七部分

附件:如產品切圖、甘特圖、工作記錄log、會議等等

總結:

湯六推薦了一本書:用戶體驗要素。

這是裡面的五層次圖,第一層是空泛地想法和概念,到第二層開始縮小且具體,到第三層開始思考產品的工作流程的規則或例外,接著到介面設計如圖片按鈕文字如何排列,整體的視覺如何等等;PRD 是一個溝通協定(雖然沒口頭溝通快但是比較準),是思考框架、可以降低溝通阻力並統一溝通的媒介;但 PRD 在 Scrum 中是沒有效率的,它的特色是可以保存共識,所以文件真的不要為了寫而寫,適當的文件產生適當的效果,過度的話就會變成文件產生器。

當我們可以把「抽象文字」演變到「圖形表達」。

設計師想溝通的事情,將越來越準確。

Q&A

Q1:請問湯六,HD 如果有需求想了解產品細節,會給他們看 PRD 嗎?這樣做會有什麼顧慮嗎?

Tom:HD 想要的幾乎都是「什麼時候會修好」、「什麼時候上版」、「什麼時候做完」,當客戶想知道東西哪時候要做的話可以把時程給他;大概給出這三件事就差不多可以滿足他了。

Q2:如果面對一個全新翻修的產品是先認清產品,還是先寫 PRD?

Tom:我自己的思考方向啦,我會先了解他大致上的架構,不見得會直接寫全新 PRD,也許先從畫出心智圖開始?因為貿然逆推寫下去的話搞不好會花很多時間,但還是很有可能會需要寫,如果是需要改架構又需要加功能的狀況下,就需要先排出功能的優先順序。

同學建議:需要去了解產品現在的使用情況,不要想直接去覆盤整個 PRD,建議先去找測試聊聊、看看測試用例,現有的測試結果和湯六的東西能一起用。

Q3:寫 PRD 是自己存起來看的,還是要往上呈報?

Tom:有些公司沒有在訂文件,像 IA 的文件很多公司不一定會有,理想很美滿現實很骨感啦😭

Q4:有沒有可能有工程師會說PRD上面沒有寫,我不改?

Tom:他是不是在工作上,可能有其他的壓力呢?

Sophie:設計師也會遇到這種事,其實大家會這麼說可能是因為他工作太重,二來之後會養成大家往後記得寫的習慣和態度,這個精神需要慢慢傳遞…以後就寫好寫滿給他。

Q:是否有跑敏捷先跑 User Story 出來,再和團隊討論之中逐步建構 PRD 的經驗?

同學建議:這是理想狀態,理想狀態是先寫好用戶故事、票開出來等等再進行下一步,實際的情況不一定是這樣。

Q:請教 Sophie,你其實花了很多力氣去改善流程,到底改文檔名字等等細節是花了多少時間、以及要如何向上解釋你的工作?

Sophie:其實這才是真正組織效率和時間節約的方式,雖然老板短時間看不到績效,雖然講了被拒絕但我個人是很想這樣做的,所以是擠時間出來默默的做;一直重工很可惜,不如花時間優化工作流程,把節省下的時間用來做更有效益的事情。

資源分享

非常感謝Sophie、Tom這次精彩的分享並且慷慨的將簡報分享給我們,請大家慢慢享用!

Tom簡報連結:https://reurl.cc/Yl9W80

Sophie簡報連結:https://reurl.cc/8lWyqy

後記

這次講者分享的內容都是扎扎實實的實戰經驗,小編也獲益良多,連 QA 時間都可以來不及抄筆記,就知道這次分享內容多豐富XDD,當天的活動上,小編的座位附近有一位滿頭白髮、高齡的前輩,看著他用力的抄筆記而且非常投入的聽演講……心裡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啊!

筆記手:佳穎

場地:三創

照片:Ladies that UX Taipei 志工

活動單位:Ladies that UX Taipei

--

--

Ladies that UX Taipei
Ladies that UX Taipei

Ladies that UX Taipei is a global community for women working in the UX fie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