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A 連載|S1 EP2. 牛子齊

manzoo.ladybug
ladybug.graphicdesign
5 min readDec 14, 2018

我第一次和小牛認識是在設計師的聚會裡,當時還沒有讀過她的作品,但對她印象很深刻,是個細心的女人——對!是女人的感覺,卻又不失酷。

仔細看小牛作品會發現表面不會有太多柔的特性,但細節總是很恰當,我認為「恰好的設計」是最重要的。

小牛也有從事網頁設計,雖然我技術上完全沒涉獵這領域,但每次看都覺得她總是能做得很好。

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小牛的 QA 連載,首先請她自我介紹。

自我介紹

雜食女子,2007 年畢業後開始不學無術的設計人生,中間一度北漂米國讀了個視覺藝術碩士,之後在紐約混了一陣子,經過荷蘭閒逛一下,最後回到台灣。厭世時會寫寫文字、當個翻譯作為消遣。因為擅長在人生的道路上瞎走,有時跟業主聊天意外會扯出些五四三,想想要是不做設計師,現在是位補教名師也說不定 drop the mic(丟

ladybug QA

1. 作為一個女性設計師你覺得你有什麼優劣勢?

似乎偶爾開點黃腔比較能被包容(而且對男對女皆可)但這好像跟設計師無關,應該是普遍社會對於女性開黃腔接受程度較高。當然也有可能單純是我個人行為偏差,不建議參考。

有一次看印時,印務對我說「師傅看樣時覺得這不像是女設計師做的耶~」看著一臉彷彿想透過讚美開啟話題的他,當下我心想:所以,女性設計師應該做出怎樣的設計呢?

想想這應該也不算劣勢吧(摸下巴

2. 你對台灣平面設計環境有何看法、觀察?

身為一位非典型設計師,其實對台灣平面設計環境一直感到抽離,認真算起來也不過是近幾年才有比較深刻的瞭解。但是對於思想斷層、資源缺乏整合這類結構性的狀態挺有感觸,或許這不只是設計圈,也是多數藝文創意領域所面臨的問題。倒也不單純只是世代差異(因為世代永遠有差異)而是在科技媒體的轉變下,我們這代甚至下一代的設計師們有沒有其他方式,重新塑造設計產業的結構。這個形式或許在國外已經運作多年,但在台灣目前還沒有類似的型態。其實這已經討論好幾年了,我們可以私下聊聊⋯⋯

3. 作品通常都在哪個領域最多?有最深刻的嗎?

目前以藝文類印刷品為主,其次是網站,以及長期配合的雜誌編排。或許跟學經歷相關,有時候也會畫畫地圖當作 side project。目前認為最深刻(又或是最難得的)則是在紐約 VSA 實習時,跟 IBM 配合做的 Watson 人工智慧一系列作品。當時 IBM 在紐約 Astor Place 成立新的空間,除了印刷品、APP 到實體空間設計都要接觸,加上需要吸收人工智慧的相關知識,所以整體規模夠大,在團隊工作中可以體驗到相對於獨立設計師時期比較不同的感受。

4. 你最崇拜的人是誰?

很少崇拜人耶,倒是很容易看到不同人身上的特質進而產生好感,不太專情(咦)但特別為了 ladybug 挑了一位有趣的女性—— Hedy Lamarr 海蒂拉瑪。生平事蹟什麼的估狗就有,許多人認為他的美貌是原罪,到了現代這類的想法或許不會消失,但如果你碰巧也才貌雙全,那我希望你可以很 bitchy 地向這個世界宣示「怎樣,老娘就是 fabulous」為何你不能又美又很有才華呢?

5. 為什麼想繼續做設計師?

還是回歸到「人」身上吧,因為我對人充滿好奇。平面設計師的角色就像是透過視覺語言、美學和藝術語彙與他人溝通。不得不說這個身份確實讓我認識各種領域的朋友,讓我充滿侷限的生命裡,多少帶入點新的視野。所以若是不當設計師,我可能會成為心理諮商師(不是補教名師嗎?!)

+1

特別問題:紐約 oh 紐約

其實我一直蠻避免提起紐約,除了跟我聊工作經歷或求職經驗外,我多數抱著一種 puppy love 的心態在面對這座城市。紐約對我而言是個殘酷與美的並存,是一個你在路上裸奔也不會有人管你的地方(除了觀光客會理你)當然紐約有一流的藝廊、博物館、表演和展覽,這些資源確實讓紐約充滿魅力,但老實說關鍵還是在「人」身上。若是把紐約當成一個篩子,你很有可能路邊轉角遇到的是某國的紀錄片名導,或是某主流論壇的講者。最珍貴的是當你擁有機會與他們對話時,在思想上的啟發與衝擊才是最無價的,而你會為了這些未知的機會好好準備嗎?

牛子齊

歡迎追蹤 ladybug.graphicdesign 認識更多台灣女性平面設計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