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buntu 半年試用心得(零)

lancatlin
WANcatServer 網貓伺服器
9 min readMay 3, 2018

筆者使用Ubuntu半年來的一些心得感想,在這片文章中簡略介紹Ubuntu作業系統的概念,與筆者使用的軟體。

我使用Ubuntu到現在也已經半年啦!自從接觸它以後我的「電腦生活」可真是經歷很大的改變,希望透過這套文章將這半年來的心得紀錄下來。

開始之前,先簡短介紹一下Ubuntu這個作業系統,它是Linux系統的一個發行版,跟Linux一樣,是個免費開源的作業系統,目前是由Ubuntu公司所維護。Ubuntu它跟其他Linux發行版相比是較好上手的,它有不錯的圖形介面,方便的包管理系統(類似Play商店),其實如果你是一般用戶,幾乎不用打開命令列也可以照常使用,這在Linux發行版中是少見的。(當然你要修電腦的時候還是命令列的功能多)

我的Ubuntu桌面

零、安裝

在接觸Ubuntu之前,我從來沒有重灌過電腦,雖然Ubuntu的安裝程式有圖形化界面,也有自動模式,但我仍然是經歷了一番波折才裝好第一台系統。

印象很深刻的是,有次在行動硬碟上安裝,我使用了自動模式「清除整顆硬碟並安裝系統」,而且還雞婆的選了LVM,結果程式因為是行動「硬碟」,所以將開機程式裝在我的電腦硬碟上,造成我的Windows不能開機。這還不是最慘的,由於開機程式是在「電腦硬碟」上,所以行動硬碟自己也不能開機,形成一個兩個密不可分的局面,後來到Ubuntu 論壇尋求協助,有人建議用Windows光碟開修復模式進去,偏偏我沒有光碟,所以還去下載了Win10的光碟,但是當天我性急,很多英文的設定沒有好好看過,一下就OK到底,結果等到我發現時,我的電腦已經「被重灌」了,幸好重要的資料都還在,才沒有被家人轟出去。

至於LVM則是造成我事後重灌那顆行動硬碟的困難,由於LVM是有保護的,安裝程式和Gparted都沒辦法動,後來是上網爬文,找到這個指令才把LVM給移除掉:

sudo vgdisplay。         #找名稱
sudo vgremove [name] #刪除,用前面查到的名稱

對於第一次灌系統的朋友來說,重灌個十幾次是一定的,如果你電腦狀況不好(像是硬碟不穩定)可能需要更久,而如果要灌雙系統可真要下很多功夫啊!我大概花了一個月才將我的電腦穩定下來。

至於安裝的過程,我會建議使用「其他」自己割,因為使用自動模式可能會發生像是我上面的悲劇,再來自己割可以自行設定各個分區的大小(像是將/home單獨割出來),不過我也當過新手,第一次進入「其他選項」可真是充滿了迷惘與不安啊!多虧當時我有幾位有經驗的朋友相助,才能少走許多冤枉路。

一、軟體

對於想要從Windows踏過來的朋友,Linux系統可真的是「概念」很不同的作業系統,由於Linux 和 Mac OS X都是Unix like,從整個系統架構就跟微軟很不一樣,這邊就來講講關於軟體安裝的部份吧!

首先,Linux沒有exe

沒有exe?那執行檔的副檔名是什麼?實際上,任何的文件都可以是執行檔,只要讓系統能了解「怎麼執行」,你要用txt當執行檔也行。

但是通常執行檔仍然有個模樣,就是沒有副檔名,按照習慣,沒有副檔名的就是文件或是可執行文件啦!

#補充:如果要讓檔案可以被執行,就必須在權限的地方允許x

至於如何安裝程式呢?最簡單的就是用內建的軟體商店,軟體商店是像Play商店的平台,上面有各式各樣的應用程式可以安裝,還有評價等等。而像這樣有個統一的軟體來源,自動化安裝與更新的功能就稱為包管理系統,必須注意的是這並不是所有的Linux發行版都通用的,像是Ubuntu / Debian家族就是使用 apt管理,而Red Hat / CentOS 則是用yum等,使用包管理系統的好處是方便維護各個程式,解決相依套件、更新等問題,你可以只使用一行指令就安裝好程式,真的非常方便。

#小知識:其實Google Play商店最早就是啟發自Linux的包管理系統。Python 的 pip也算是種包管理系統,不過主要是安裝模組跟套件而非應用程式。

軟體商店

那當然也會有些應用程式沒有收錄在包管理系統裡面,像是我愛用的Python IDE Pycharm就沒有,以下稍微介紹三種需要自行安裝的種類。

  1. deb。這就很幸運啦!因為基本上不需要太多設定,只需要呼叫你的包管理程式叫它幫你完成安裝就好啦!通常你下載一個deb檔,只要選擇開啟用「安裝程式」,它就會叫出軟體商店讓你安裝。

如果喜歡用指令安裝可以用dpkg:

sudo dpkg -i [你的deb包]

2. tar.gz。這是最常見的,如果你的軟體是開發給所有Linux平台的,通常就不會使用deb這種只在Ubuntu / Debian可以作用的格式,而是tar.gz這種壓縮檔。對付這種檔案不要慌張,將它解壓縮後讀一下裡面的說明文件(README),按照指示做下去就可以啦!通常執行文件會在根目錄或是bin資料夾(此處根目錄非指系統根目錄,而是壓縮檔根目錄),只要執行就可以跑了。那程式存放地點一般是放在/usr/local/lib裡面,usr是放應用程式的,而local代表示使用者自行安裝的程式,lib就是程式執行檔的所在地。不過這並非絕對,像我比較喜歡放在/opt裡頭。

在將程式移動到系統資料夾要使用sudo 指令,假設你已經解壓縮好了,即將移動到/usr/local/lib中,那指令參考如下:

sudo mv [資料夾名稱] /usr/local/lib      #移動指令
sudo cp -r [資料夾名稱] /usr/local/lib #複製指令

移動和複製只要選一個就好了,記得複製(cp)指令如果是複製一整個資料夾,要加上-r 參數,代表遞迴執行,才會將目錄中的每一個項目都執行一次。

3. 原始碼。這就很難了,需要自行編譯,筆者現在也不太會。如果你還是新手遇到這種檔案的話,建議還是找其他網站尋求幫助吧!

二、我的軟體清單

那本篇文章的最後來講講我在Ubuntu上都使用什麼程式,供大家參考:

生活相關:

輸入法 : fcitx +新酷音。這可算是最基本的了!Ubuntu剛灌好不會有中文輸入法,從windows搬來的朋友會很不習慣沒有微軟注音的日子。現在台灣使用者大約分成兩大派系:gcin+詞音 && fcitx+新酷音,我一開始也是用gcin,但是它必須另外安裝,新手的時候常常被它弄得很生氣,選字也不是那麼好,後來聽朋友介紹跳到新酷音,現在十分的滿意。

辦公軟體:LibreOffice 。由於OpenOffice的開發社群幾乎都轉移到LibreOffice上,現在沒什麼在維護,所以我選擇用界面好看 ,現在也有持續維護的LibreOffice。

瀏覽器:Firefox。這部份是個人喜好,我比較喜歡社群開發的軟體,喜歡Firefox的外觀、整體使用感覺。至於喜歡chrome的朋友在Ubuntu可以裝開源版本chromium,個人感覺不出差別,由於有收錄在包管理系統,安裝較方便。

Evernote:Tusk。Linux沒有官方的Evernote程式,所以我使用一個開源專案Tusk的版本。它的界面是網頁版的樣子,但是可以用桌面應用開啟。老實說除了功能少一點,我覺得Tusk比Evernote官方應用還好看,而且用Tusk沒有裝置數量限制。

繪圖:Inkscape。筆者在小學學習過Inkscape,非常喜歡Inkscape可以只要滑鼠就畫出各種複雜圖像的優點,同時Inkscape也是開源軟體。我的LancatServer Logo和科展的海報就是用Inkscape畫的。

音訊編輯:Audacity。一樣是開源軟體,功能滿多,我也還沒完全摸透。

樂譜製作:Musescore。這是一套非常厲害的自由軟體,我在認識它之前是使用免費版的Overture,一遇到Musescore就回不去了。畫面美觀、輸入音符方便、長條圖檢視、各種樂器,還支援輸入.mid .ove等檔案格式,以我目前的水準非常夠用。

工作相關:

程式編輯器:Vim。這是我主力的編輯器,平常沒特別需求不會去用IDE,通常就是開著兩個終端機,一個寫code一個編譯執行。我的Vim也沒有裝什麼複雜設定,就只有程式碼高亮、行號、滑鼠、縮排等基本功能而已。

Python IDE:Pycharm。很漂亮的一個整合開發環境,我個人沒有需要很多功能,所以都是使用開源版。

Java IDE:Intellj IDEA。跟Pycharm是同一家公司製作,我很喜歡它的外觀,一樣的我也是使用開源版本。

版本控制:Git。這應該算是基礎,不需要多說明。我都是用命令列操作,只有裝Gitg來瀏覽log。

Arduino:Arduino IDE。Arduino的官方IDE就很好用了,現在還沒有看到可以撼動的對手。而且Arduino IDE也可以設定用外部編輯器,意思就是你可以用Vim來寫code,Arduino IDE就專門用來編譯上傳就好。

包管理系統:apt。個人是使用apt而不是apt-get,沒什麼特別原因,只是輸出界面比較好看(可以看到進度)。

結語:

這一篇介紹了我在Ubuntu所使用的各個軟體,供大家參考。

如果你有知道好用的軟體,歡迎在下面留言跟我分享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