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樂開課:不打分的學習是怎樣的?

文: 張惠侶 教育大同總幹事

學校的英語老師酷愛烹飪,自上年與LBD(learning by doing)課程領導合作幾節「堅二小廚神」後,最近再獨力帶領小五同學的「廚神」課。同學在那四個下午不僅要煮食,更要自己設計菜單、買材料。老師是個細心的人,一早預備好場地,亦提早上課讓學生每次有兩小時去上這課。老師在課後檢討時說:「女同學準備得很好,預備方案寫得很仔細,男孩子則幾乎一隻字都沒有,但到落手做的時候,男同學卻頭頭是道,弄得又好吃, 而女同學卻不知如何入手。 原來男同學之前一天竟自己找時間去練習了一次! 」

這個發現讓老師與我們都吃了一驚,究竟是甚麼驅使小五男生在沒被要求下主動「預習」?

其實類似情況在上學年的小六廚神課已出現,當時學校還未添置任何煮食用具,同學要自己預備,老師一直擔心:「學生忘了怎算?上不了課啊!」但LBD課程領導安撫說,若真的忘記了就讓他們嚐嚐後果,討論如何補救,也是學習。怎料上課當天,同學連煲連鑊連煮食爐具也一應俱全,還自行到校務處借相機記錄全程。

或許你會覺得這只是課外活動,不是主科,並不重要,然而我們在堅樂第二小學推行的LBD是課內課程,以自造、設計、閱讀、遊戲幾個主要doing 模式學習,並以全人發展、自主學習(而非學業成績)為LBD學習目標。以上面廚藝課為例,我們不按現成食譜去做,因為這只是訓練閱讀理解及學習跟循指令,我們的小學教育已有太多這方面的訓練與要求,LBD這個「感.創.做」時空,就是要讓學生與老師有空間嘗試,有時間感受學習可以不一樣。

試想上述那些男生,他們走在一起討論做個甚麼菜時,當中有人反對、有人和議,有人反建議-他們學到表達、聆聽、溝通、談判;得到共識後大夥兒夾錢去買餸-他們學到合作、計算;到某同學家弄一次;他們學到自決,負責任、自學,這些我們不斷希望能培養學生的素質,他們未上堂已經自行試練,更重要是他們能在這種學習中獲得信心,滿足,與喜悅。當然,食物本身對孩子的吸引力遠超課本,但LBD課容讓孩子自己作主、多讓他們嘗試、不以分數來評價學生的這些本質,就讓學生的焦點放在做好這件有趣的事上面,讓他們自願地建立起21世紀需要的重要技巧,也讓老師看到,教學不一定要由老師主導,亦不一定要先有完備的文字計劃,邊做邊改邊完善也是學習的方法之一。老師亦能對孩子整體性格與能力有更深入的理解。孩子之間的互動與評價以及老師的即時回饋, 對他們來說比任何分數更有意義。

可是,當我們今天所有的老師及家長自己的在學經歷都是以分數來評量的時候,不計分是匪夷所思,也讓他們「週身不自在」,儘管教育界都明白分數的意義不大,但老師們仍年復年的花不少時間設計試卷、改卷,為了讓孩子成績好,家長在家為孩子「陪跑」。評估考試是要看學生學得怎樣,讓老師可調節教法,但卻成為學生反覆溫習同樣的「知識」,考完後完全遺忘所學的循環。

每間學校在「秤」學生上所費的精力已是不菲,而TSA這個「秤」學校而非「秤」個別孩子的評估,單在2011–14年使費達2.2億¹,更做就了1.8億元的TSA補充練習市場²。儘管教育局一再叫學校不要操練、不要補課,大家還是繼續,操完才考,評出來的就不是學生的真材實料,既不是學習真象,這些大數據又有何效益?若學校說操練是回應家長訴求,一則荒誕:(家長不明所以,不代表學校要捨棄教育理想),二則離地:誰說家長都只求成績?

我們在堅二小這間基層主流學校,去年十一月向所有家長做的調查發現只有22.9%認為學業成績比愉快學習更重要,差不多全部希望孩子能自主地學習(95.8%),並認為透過動手做能令孩子有效地學習(93.5%),認為應該以取得最好成績為學習目標有57%(即有43%不以為然)。中大亞太研究所最近亦訪問了全港6900名幼稚園家長,發現「選擇小學最重要看學術水平及升band 1比例」,及「家長應儘量為小朋友安排活動,以免子女在家中浪費時間」的贊成與反對意見屬五五波⁴,足證家長不是單一的愛催谷,學校說家長都要求多功課與操練就是「選擇性失聰」。

最近有個在家自學的朋友,與女兒用了三個月準備IGCSE的數學科考試,過程相當痛苦,女兒考獲A*級,第一句跟媽媽說的是:「你知道嗎,我以後都不會再掂數學的了,我只想演戲。」母親很失望,為何放了這麼大的努力,考得這麼好會放棄?這媽媽慨嘆浪費了自己及女兒這三個月的寶貴光陰。在家自學者有選擇,只是在重要考試前才操練,但主流學校的學生呢?到十八歲考大學時,少說也有十年活於操練, 缺乏選擇與好奇的學習方式裡。

若我們真的不想學生這樣成長的話,唯一方法就是大著膽子去試。

教育大同在主流學校推行的賽馬會「感.創.做」大本營這個體驗式動手做學習項目,要培養學生創意、自主、獨立思考等,自然會容讓學生每事問、挑戰我們的既有想法、犯錯、按自己節奏學習、用自己方法解決紛爭。對於習慣了「大人說話孩子要聽」的家長及老師,是一個學習過程,但只要我們肯放下身段,認真聆聽學生的話,就會發現我們衝著應試文化為學生褔祉所作的任何嘗試,對他們來說有多重要:

「我們這個LBD, 可以在遊戲中獲得快樂、在遊戲中建立自信、發揮創意、建立關係……」

「我發現原來再不好看的東西,只要認真,用心地去畫也會變得好看,我還得到了許多人的讚賞,讓我感動不已。」

「LBD課程是寶貴的,它讓我學習到許許多多在課本學不到的東西,更讓我感受到了團隊合作的強大力量。」

每當我們放手讓孩子做事,不忙著去教,去幫,就會看到孩子的能力,因為他們終於有空間探索,他們天生的好奇心終有機會得到滿足。我們口中說相信孩子,但我們總是要看到才相信,而要看到,學校與家庭就要合力創做一個不一味追趕分數與課程的空間。

其實全球的教育界都知道標準評估的不足,政府要作宏觀的檢視,追求大數據,在學校層面,我們何不將注意力放回學生身上,將分數的份量降低,為他們帶來更多自主學習的體驗機會?

¹²⁰¹⁶.04.06 香港01: 教育局15年來花逾5億辦TSA 葉建源:物非所值

²²⁰¹⁵.12.13 蘋果日報: 教局指補充練習不必要:停操TSA 書商.8億元市場泡湯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51213/19410446

³ 明報: 趙永佳:當「家長」變成社會問題https://news.mingpao.com/pns/dailynews/web_tc/article/20170410/s00012/1491761278647

http://www.educationviews.org/global-search-education-model-student-assessment-part-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