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樂開課:短短六個半月。翻起數段迷思

「感。創。做」大本營計劃雖主力為學生推行體驗學習課程,然而非常著重於過程中,使各持份者包括:校長、老師、學生、家長、夥伴及「感。創。做」團隊,一同組成學習型社群(Learning Community),共同推展「感。創。做」精神 - 敢感受。創新路。動手做 ! 事實上由開學九月中至今這六個半月時光,團隊邊做邊學;隨錯隨改;在不斷反思中,對香港學校教育掀起幾段浪漫迷思。

安全與學習的平衡

初小學生身體正迅速發育,我校的同學更特別活潑好動,於是團隊四出張羅,發掘各懷異能之士,讓小一及小二各生體驗不一樣動教(以肢體活動為工具,進行體驗教育)。其中來自英國的Fergus和他的拍檔,實踐西方經常運用遊戲,讓孩子發展大肌肉動作模式,這有別於現時本地傳統學校,主要進行運動技能練習的體育課堂。在一次課後簡短分享中,學校活力充沛的體育老師何Sir猶豫地拋出一個問題:「身為老師,看到有學生在活動時推撞同學,是否應即時喝止?」誰不知Fergus的拍檔輕描淡寫地說:「小孩玩活動時產生碰撞在所難免,除非事態實在嚴重,或看到明顯蓄意傷人,否則,要先讓他們承擔後果。因為當有同學貪玩踢到同學,他的朋友便會依樣葫蘆回敬他,兩人都受踢捱苦,即時便體會了不當行為的後果。」 這使我這個土生土長,大部份時日在本地接受師資培訓的老師頓時不能反應過來,總覺有甚麼不妥,遲疑了半刻,方與何老師緊張地追問下去。

在今天問責加投訴文化下,學校似乎從以往有崇高理想,受社會人士尊敬的地方,淪為收取公帑的教育服務提供者。就以在學校所見所聞,每逢小孩有任何損傷,就算擦破小指頭,學校例必先小心向家長詳細彙報,慎防有人大興問罪之師。當我定過神來,又覺Fergus拍檔所言甚是,細路總需跌跌撞撞成長,並重中學習同理心,既懂得保護自己;又曉得愛護同學。若老師立即將攪事學生帶離現場,同學便不能體驗正後果了,問題只是我們是否願意承擔那一丁點兒風險吧 ! 堅二小就有爸爸提到女兒受傷時,笑笑對我口說:「有乜問題?細路仔唔跌點會大喎!」如果每個家長都這樣明白事理,我們的體育小子決不再會那般緊張兮兮的了。

許多時探索都似乎存在風險。

老師應阻止學生做錯,抑或要容讓他們犯錯?

理工大學剛於四月舉辦了「Maker Faire HK 2017 x造大世界」,鼓勵群眾皆化身Makers,親手左砌右砌,自己實踐造物。其中會場展示了各地Makers的心得:「如果你整錯野,證明你真係整緊野」;「密密失敗,咪早D成功囉」,當中盡顯不畏失敗,勇於嘗試精神。可是,學校是一個容讓犯錯的地方嗎?老師備課時設計問題,務必要學生答中既定答案方引領至下一準備好的環節,誠然老師是盡心備課,想深一層,是否凡事必只得單一答案?老師預設的又是否最佳一個?但卻產生了同學上課、考試時估老師答案的心態;造就了小學生背常識書以求測考答中每字每詞的文化。筆者就很喜歡女兒所讀中學,幾年前激勵同學的口號:敢於成功;勇於失敗,正正道出我們鼓勵年青人多嘗試、要冒險的迫切。

除在學科知識層面外,好些學校亦不容行為上絲毫出錯。有次筆者往小學為大學教育學院實習老師視導,埋首填寫表格之際,稍一抬頭,赫然發現已有兩排三年級生,無聲無息地整齊列於我身旁,煞是奇觀,甚好奇為何小孩二十多人,同行數層樓梯,怎能鴉雀無聲?連著地也可如施輕盈?實習老師神氣地告訴我:這是學校嚴行紀律,各同工花了無窮心力,多年來努力的成果。我即時對該校及老師的堅持和毅力,肅然起敬。但其後又想:老師和學校最重要功能,是控制學生行為,抑或促進他們學習呢?大家的心力與資源,應花多少在嚴行紀律上?畢竟只是初小學童,有必要時刻嘴緊閉嗎?若有半點聲音,又是否需要罰企?我曾建議讓學生討論,並決定課堂進行甚麼活動,老師認為同學會有太多意見,要花太長時間討論;況且同學間又易因此產生爭執,索性開始所有由老師決定,免卻麻煩。我們期盼讓學生當家作主,前面將是漫漫長路嗎?

肯嘗試用英語訪問外國遊客,信心已然踏出一大步,那管語法咬字有多好。

留白 — 學生聲音帶給我們的當頭棒喝

前幾天找來了幾位四年級生來個面談,以研究成果,完善來年活動。原先以為十歲多丁點被訪者難以開口,誰知問候數句,開始喝著紙包飲品後,四位同學你一言、我一語,讓我與我們的研究主任上了寶貴一課。原來,學生最喜歡的環節:留白;最希望參加活動:留白;享受系數 (一至十分) 最高時段:留白 (每一同學皆給予十分) 。無論在面談或其他研究數據收集如問卷、課堂觀察中,不同孩子都同樣表示,留白時他們有選擇,能有自由、最放鬆、超享受。所以留白對於同學而言,儼然是一項德政。

計劃中留白是邁向學生導向 (student-oriented) 重要里程碑,同時回應學生需要、針對現時孩子在校內、校外被擠壓現象而推出之環節。考慮到各持份者需逐步適應,分幾個階段推展。先由上年十月開始,每次為各級提供了幾項輕鬆閒暇活動如:電影欣賞、與班主任談談小秘密、閃避球或桌上遊戲等,有動有靜,讓同學即時依自己興趣,選擇參與。一七年開始,邀得老師和夥伴,依各人對學生興趣理解,提供音樂、設計、優閒時段。在這期間團隊造訪各班,向每位學生收集意見,明白同學所期,希望每次皆能為不同年齡、性別孩子,予以最適切內容。有別於之前即場選項,孩子可先於數日前閱覽留白選擇,因應興趣和結伴因素,自己填上意願排序,讓同事以電腦分組。如是者孩子由上課事事應學校安排,到開始在成人在場時作出選擇,進而逕自或跟同伴商量,逐步為自己學習當家作主。其實團隊期盼於計劃最終階段,同學能自己提出個人留白方案,並建議學校人手及其他安排。

筆者最近出席了香港社會服務聯會一個研討會,各社工對留白甚感興趣,覺得可以此照顧不同孩子學習需要;其後英國文化協會得悉此概念後,亦邀請我們在五月所舉辦教師研討會中,特別介紹留白。可是老師會多番質疑學生在留白時段,不能學到些甚麼。但同學說:當然學到,我學了群體生活、友愛同伴。各地、包括本港政府都明言:廿一世紀知識日新月異,同時資訊發達,教育更需培養人的社交、溝通、協作、思考能力;我們更不會質疑:人在自己喜愛經歷中,動機最強,學習至深。留白的教育成效,不言而喻。

「感。創。做」是個創新嘗試,這段日子中,團隊經常「摸著石頭過河」,天天都是「做中學」(Learning by Doing)。此已是本欄最後一篇,我們將繼續在堅二小激發「感。創。做」精神,明年更會將概念延展至其他有心人。歡迎讀者瀏覽「感。創。做」網頁:http://lbdacademy.weebly.com/,電郵:admin@edversity.org或上FACEBOOK:www.facebook.com/LBD.Academy.HK/ 聯絡我們, 有緣再會。

作者為教育博士(課程與教學),現職賽馬會「感。創。做」大本營課程領導;香港中文大學、香港浸會大學、香港教育大學兼職導師

--

--